前幾天老波與 Manny YH Li 和 Angela 見面,其中聊到老波寫作的方式。我脫口而出一個自己從來沒跟任何人講過的答案。
各位以為是什麼秘辛嗎?沒有啦,基本上我畫虎爛的程度居多,所以常常是十個人給十個不同的答案,我自己都會忘記。
不過我知道 Manny 的問題是認真的,帶著罪惡感回家的老波,仔細地把思緒整理一下後,與各位朋友分享一些心得。
講到寫作方式,通常一是指靈感來源,二是指寫作的方法論。我想靈感來源就沒什麼好講的,每個人的興趣和觀點不同,我的並沒有任何參考價值。但如果以方法論來說,老波分享幾個對我自己最管用的:
- 先下結論
- 創立故事軸
- 展開分鏡圖
方法一:心中先有結論
雖然乍聽之下很反直覺,但其實合理到不行。反直覺之處在於,許多人或許會覺得這就是「先射箭再畫靶」,心中早已有定論了。
但合理之處就在於,一個人之所以會想動筆,想必是心中有話、有見解、有立場,才會想要透過文字來傳達吧?所以這的確很符合寫作的本質。
老波知道以上那兩句話聽起來很白痴,但這是我看過最多人心中過不去的小劇場。
大部分的人 (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要嘛是礙於專業訓練、要嘛礙於面子,總會對自己的言論嚴格審查,認為一定要回顧過所有既有的文獻、將所有正反方都梳理透徹、做過各種量化分析,然後才可以給大家一個「正確答案」。
然而這世界上除了科學研究、醫學診斷、還有其他人命關天的事情之外,大部分的議題不會也不需要有個最佳解答。
縱使你閱覽過再多的文獻,最後仍是十個人會有十個觀點。 這時候真正的差異,其實是「能不能表達」與「能不能引導他人接受」你的看法。
老波在職場上時,時常遇見的狀況是,有些案子你得在一天或是幾個小時之內,就要有辦法給客戶一些初步洞見,甚至有時候會被高層當場詢問建議。
至於這個尺度要如何拿捏呢?對事物一無所知就亂發表,那就是所謂的豪洨;反之,對事物非得分析到 99% 才敢說話,那則是醫學等級。
老波通常會在有六成五把握時,就先有個核心論述。之後會依更多證據的取得,再用迭代的方式修正。 觀點會隨著新資訊而更精緻或是精彩,但大方向通常不會變。
方法二:設定「故事軸」
寫作的重點是引導讀者,將他們鎖進你的邏輯裡,進而去得證你的結論,最後心甘情願地接受。我們稱之為「毫無懸念的結論 (inescapable conclusion)」。
而我們上一段提到的結論,只是一個點而已。要如何去說這個故事,達成你想要的效果,則需要從點開展成一條線,也就是所謂的故事軸 (storyline)。
當你寫完之後,由上往下讀,旁人要能夠完全理解你要講的故事,並且沒有明顯的邏輯缺口能夠來打臉你。如果有的話,你就必須補足你的故事軸。
在簡報也好、在寫文章也好, 這個故事軸可以讓你在早期就設立一個穩定的結構,快速了解到哪裡有明顯缺陷,並且確保論述不會跑題。
老波最常看到的,是許多人在缺乏故事軸或是大綱的情況下,寫作永遠都停留在前言或是第一章。同一段話改了又改,絞盡腦汁把開頭寫得完美,結果卻整篇文章永遠開不了頭。
如果再搭配上之前所提到的「心中無法下自己的定論」的問題,那麼整個寫作流程就會卡在無止盡的文獻研究地獄,永遠停在備料階段。
方法三:創造「分鏡圖」
有了核心論述這個「點」、有了故事軸這條「線」,接下來則是要創造「面」。
從故事軸裡的每一個要點,我們要將它變成一個紮實的內容,就像電影的分鏡圖 (storyboard) 一樣。
故事軸的要點與要點之間,有它牢不可破的邏輯。而每個故事軸的要點之內,也會有它自身的內容之間的邏輯。
每段故事都有一篇劇情,內容的目的,是要證明或是呈現你的故事軸。 你的各種文字敘述、資料的先後順序,必須要符合邏輯。
在創造這個分鏡圖的階段中,老波通常會很粗淺地在段落下面寫要找的資料、或是要做的圖表,還不急著做出完整的內容。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寫作的門檻,也可以讓你更聚焦。
在 AI 浪潮下,創作者何以自處?
而 Manny 原本問題的含意,自然不是很膚淺地只是想知道老波個人的寫作紀律,而是希望能推導出在現在的 Gen AI 時代下,內容創作者的不可取代性在哪?
以上老波分享給各位網友的寫作方法,有許多地方早就可以被 AI 取代,老波自己也早已離不開 AI 工具。
以我之前提到的「點 – 核心論述」、「線 – 故事軸」、「面 – 分鏡圖」,最可被 AI 取代的機率高低則是由後至前。
製作分鏡圖是大部分可被 AI 取代的,也是我現在 prompt 最兇的地方,這在 pre-AI 的時代就等同於狂操那些 MBA 剛畢業的 senior associate。讓他們去查資料、轉換成自然語言,這些 AI 都會比一般人類還要好。
故事軸目前則是一部分被 AI 取代,老波目前讓 AI 當作我的 co-pilot。 主要邏輯是由人類來出,畢竟老波自認懂得人類觀點,能夠根據對讀者的理解、對語境的判斷、對情緒節奏的拿捏,來找出最好的溝通方式。 但 AI 能幫我的,是補足裡面的漏洞,並且幫我提供壓力測試。
你可能會問,AI 可不可以自己寫故事軸?當然可以,但這個邏輯是 AI 的而不是作者的。 人類作者可以選擇用 AI 給出的答案來強化,但重點是這作者本身必須要掌握敘事的能力。
只有人類有「價值觀」
而老波文章開頭講的心中定論,則是人身而為人最可貴之處。
我不敢說不會被 AI 取代,但在那發生之前,我們應該珍惜這項特權。 AI 可以搜尋許多資料,做事比我們更快,但只有人類有價值觀,而我們也會依這些價值觀來做選擇、並且依這些選擇來溝通觀點。
AI 可能模擬情感或道德立場,但這些是從數據模型推導而來,缺乏真實的生命體驗,無法感受到什麼觀點對「你的世界」有意義。
不可否認的,AI 能夠激發許多創意,甚至挑戰我們意想不到的盲點。 而身為內容創作者,我們現在最該著重淬鍊的則是品味,不外乎「對於各種價值的判斷」、「對於世界的認知」、以及「對於文化的體悟」,來持續推進我們認知的前線,確保我們不會落入數據演算的同質化陷阱。
那個一開始我們覺得最反直覺,最不客觀的「下結論」,我想才是創作者最珍貴也是最後的靈魂。
延伸閱讀:可以懶惰,但絕不能狀況外!看懂「薪水小偷」8 大步驟:為何專業不是生存關鍵?
USAID為何弊端重重?一文拆解「美國援助產業鏈」:80%援助款項進了誰的口袋?
本文授權轉載自:老波 the No-Filter Genera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