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間餐飲集團(7723)於3月27日舉辦上櫃前業績發表會,預計4月下旬掛牌上櫃。
築間從2010年一間位於基隆的獨立火鍋店起家,自2020年正式集團化,並於2023年興櫃,2024年全年合併營收達57.84億元,EPS4.06元,旗下全品牌在全球總店數接近200家。
在集團化後的短短5年內,築間餐飲如何成為台股逾50億營收餐飲業者中最年輕的一員?以下為《數位時代》專訪:
林楷傑:慢,是我最受不了的!
「衝組」可能是餐飲業內人士評價築間最常聽到的形容。原因無他,攤開2024年國內上市櫃餐飲集團營收排行,在營收超過新台幣50億元的陣容中,築間是資歷最淺的一員。
相較營收規模接近的瓦城、漢來美食以及安心食品(摩斯漢堡),至少都有20年以上的歷史,2018年集團化開放加盟、2020年才正式成立的築間,不只4年內營收翻倍、開出近10個自創品牌,還在去年迅速插旗香港、日本兩地市場。
這樣的衝勁,來自40多歲董座所領軍的年輕團隊。 「慢,是我最受不了的。」 築間董事長林楷傑笑著說道,在他手下的築間,從2010年一間在基隆的獨立小火鍋店,迅速發展成如今總店數近200間的火鍋和燒肉王國。
集團旗下10個品牌,從一人燒肉、鍋物,到適合多人聚餐的麻辣鍋、銅板燒肉,只要跟火鍋、燒肉沾上邊的,各種菜式、價位帶幾乎無所不包。
快速試錯!半年就能打造新品牌
「市場變化太快,沒有任何一個業者敢保證新品牌一定成功,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嘗試。」林楷傑形容,開新品牌就像買彩券,「你買了二十張,可能只中一兩張」,但如果不買,連機會都沒有。
因此,築間餐飲選擇用速度來增加勝算,快速推出新品牌、測試市場,才能在消費者口味變化之前搶得先機。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築間總是行動迅速,過去兩年內就相繼推出韓式烤肉、豆腐鍋品牌「朴庶」,如今已成為集團內單店營收破千萬元的新生力軍。
「常常只是一句玩笑話,半年後就成了一個新品牌。」 林楷傑透露,每一次新品牌的誕生,背後都是核心團隊高強度的市場調研與快速決策。
例如當初進軍韓式料理時,團隊親自飛往韓國,馬不停蹄地考察市場,甚至一天吃六餐,只為了更快熟悉當地飲食特色。「當時我們真的吃到怕!」築間公關長高林禎笑說。
但即便築間的品牌孵化速度再快,仍無法確保每一次嘗試都能成功,就連王品曾經紅極一時的韓料品牌「初瓦」,巔峰時期單店營收破千萬元,最終仍在今年三月熄燈。「所有人都在市場上Try(嘗試),希望能中一個大獎。」林楷傑說。築間能做的,就是比別人更快試錯。
特許加盟穩扎穩打!6年來僅個位數門市熄燈
面對市場風險,這位看來愛衝鋒陷陣的董座,卻比外人更懂紮穩馬步的重要。築間雖然新品牌、新門市開得多又快,不過2018年開放加盟以來,卻少有店面真正熄燈。
「大部分加盟店,頂多換新品牌經營,真正收攤的店舖5根手指數得出來。」林楷傑指出,築間之所以能快速站穩業界的其中一隻腳,便是從開放加盟Day1就堅持的「特許加盟」模式。
比起一般加盟總部,只賣原物料給加盟主賺取銷貨收入,特許加盟指的是從設備到技術都由總部輸出,加盟主主要負責現場營運。開吧餐飲顧問創辦人魏昭寧分析,特許加盟的好處是,比起開直營店,展店速度更快,且門市營業額會直接認列集團營收,版圖成長更快。
然而,餐飲業者較少採用這種模式,關鍵就在於 「總部要付出更多的管理成本與培育心力。」 魏昭寧說。
對此,林楷傑深有同感: 「我們管加盟店就跟管小孩一樣,什麼都要插手!」 他進一步解釋,特許加盟確實能穩定掌握品質,不過相對的,總部投入也得更深。不只是設備與技術,從人才培訓到採購等大小事,總部幾乎是手把手指導加盟主,確保門市順利運作,直到營運穩定後才能放心放手。
對加盟主而言,特許加盟雖然初始加盟金比一般加盟高出不少,但也因為通常會約定日後的保證毛利額,加盟主較不擔心成本回收問題。
然而,由於設備、培訓資源都得由總部提供,魏昭寧指出,特許加盟也考驗總部資金充裕與否。而這正是林楷傑蹲穩馬步的另一隻腳:厚實集團資產。
大手獵地!危機來臨也要當「最後生還者」
攤開築間財報,截至2024年底,集團不動產、廠房及設備等資產已突破20億元,不動產規模近逼營收4倍以上的王品。 「我應該是國內餐飲業最愛買地的董事長。」 林楷傑買地不限於倉儲廠房,前年除了砸逾2億元買下台中七期精華地段的200坪土地開店,也在七期指標商辦,一口氣買下10多戶打通作為新總部。
被問到為什麼獵地不手軟?窮怕了,是林楷傑不假思索的回答。「接手火鍋店前,我手頭還有千萬元現金,但創業後,每個月都在借錢付薪水。」
林楷傑指出,餐飲業是現金流吃緊的行業,尤其遇到新品牌展店不順,沒有一些不動產做背書保證,往往不會有銀行願意伸援手。過去被錢追著跑的經驗,讓林楷傑在近年公司營運資金一有餘裕,就會陸續加碼投入不動產買賣。
由於不動產在財務操作上週轉性與靈活度較差,可能讓築間的本益比相較輕資產的餐飲同業矮上一截。
「我認為抗風險的能力更重要。」林楷傑坦言,光靠目前的品牌規模、餐廳獲利能力,若遭逢下一個疫情,集團不見得捱得過。「但有了這些不動產作靠山,我敢說,築間一定是少數可以撐到最後的餐飲業者。」
責任編輯:李先泰
本文不開放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