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此次採訪8家半導體設備、材料、廠務業者,多為近3年內資本市場的新面孔,堪稱是「Chip Taiwan」台灣隊,為台積電提供最即時的強力支援。
2025年1月17日上櫃的新應材,是今年開年以來首家新上市櫃的半導體類股,更是在歐、美、日業者環伺的半導體化學材料產業中,打進先進製程微影材料的唯一台廠。
2003年成立時,以面板光阻材料及清洗劑起家的新應材,自從中國面板產業崛起搶市,就連年面臨虧損,2011年撤下興櫃時股價最低剩不到2元。10多年後,新應材憑著自研半導體光阻周邊材料翻身,不僅2022年獲得台積電優良供應商獎項,同年並重返興櫃,截至上櫃前曾高居興櫃股價排名前3。
「外界可能認為我們是突然蹦出來,其實我們並不是從無到有,核心價值並沒有改變,而且累積了超過20年的經驗!」新應材董事長詹文雄指出。
ALL IN打國際賽!曾「送樣千次」力壓外商
談到特化材料的作用,詹文雄形容,若把晶圓製造廠比做西餐廳,每家晶圓廠良率不同、製程技術不一,如同各家餐廳處理牛肉的功力互有高低;其中配方性材料就像「香料」,少少一匙卻影響風味甚巨。他笑稱,「這就是為什麼米其林3星牛排、台積電的3奈米賣這麼貴。」
此次採訪是新應材高雄路竹廠首度對媒體開放,這裡是該公司在台南廠之外,最新建置的半導體特化材料生產基地,距離2025年將量產2奈米製程的台積電高雄廠區,只要半小時車程,具有地利之便。
時間倒轉回2018年,當年來自金融圈的詹文雄剛接任新應材董事長,他下令轉往開發半導體產品,瞄準高難度的先進製程特化材料。然而,那時新應材來自半導體的年營收僅占2%,轉型卻要重壓資本額3倍的資本支出,詹文雄坦言,「真的是ALL IN(全押)了,因為沒有成功就倒了!」
對於公司發展方向的大轉彎,詹文雄設法安定研發團隊的軍心:如果不轉做半導體就沒有出路、一定得裁員,但學會半導體特化材料的開發,其他同業甚至外商都會想要挖角。所以最壞的結果是公司失敗了,但換工作可以加薪;最美好的結果是開發成功,可由公司股票獲得豐碩回報。
詹文雄回憶,當時團隊很快就凝聚共識,將公司資源全部投入在半導體材料的開發,幾乎所有人都留下來奮鬥。他說,過往做面板材料,競爭者只在國內,但半導體材料像打世界盃,與國際大廠交手,對同仁的學習成長及成就感,是無法以金錢衡量。
新應材緊鑼密鼓地進行開發,4年後有了回報。用於3奈米、2奈米製程的表面改質劑(Rinse)、抗反射塗層(BARC)和洗邊劑(EBR)等光阻周邊材料,自2022年開始導入晶圓代工客戶。
詹文雄指出,新應材橫跨20多年、收錄上千種配方的資料庫實是一大武器。如同食譜一般,只要客戶告知所需功能及用途,便可從資料庫篩選材料配置,找出合適的「料理」方式。此外,更令國外業者難以企及的是密集的送樣頻率,有助快速回應客戶要求,詹文雄比較,「國外廠商可能2周送1次樣,我們2天就能送1次樣」,甚至有材料曾向客戶送樣超過1,000次。
難度差10倍也要拚,押寶頂規半導體光阻
新應材從轉型之初的2018年,半導體材料年營收僅2,000萬元,快速成長到2023年的15億元、2024年的26億元;而在產品組合比重上,半導體營收已接近80%,轉型成果顯著。
新應材接著挑戰下一個更高的目標——半導體光阻。詹文雄解釋,相較日本材料廠是一路從PCB光阻,逐步做到面板光阻、半導體光阻,台灣同業則多止於PCB光阻,因為就使用量而言,面板光阻低於PCB光阻,半導體光阻又是其中最低,業者對投資的成功率及報酬率有所考量。
詹文雄分析,半導體光阻和面板光阻開發難度至少相差10倍以上,不僅純度要求更高,由日商把持的上游材料,為避免與客戶競爭,也不會賣給台廠,諸如光酸、樹脂單體等,都需要自行開發合成。如果以汽車打比方,台灣要做100多萬元的國產車,還可取得相關引擎技術,但要做超跑就難了。
儘管困難重重,詹文雄表示,因應上游材料取得,新應材集結本土材料的策略聯盟、和合作夥伴的力量協助突破,而就DUV(深紫外光)的KRF光阻來說,已投入研發超過3年,正在驗證階段。機會一直都有,新應材持續努力把自己準備好。
新應材
董事長:詹文雄
成立:2003年
上櫃:2025年1月
產品服務:半導體特化材料開發製造
產業地位:國內唯一先進製程微影特化材料廠
營收:2024年營收新台幣33.22億元
責任編輯:謝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