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此次採訪8家半導體設備、材料、廠務業者,多為近3年內資本市場的新面孔,堪稱是「Chip Taiwan」台灣隊,為台積電提供最即時的強力支援。
半導體設備領域中,晶圓製造的高階「前段設備」多由歐洲、美國和日本廠商把持,台灣設備廠的角色多為替國外原廠代工,生產部分零配件,或以後段的封測設備為主。近年卻有少數台灣業者,擠進了前段設備製造的窄門。
位於新竹湖口工業區的天虹工廠,無塵室內擺放著一台台半導體薄膜製程的物理氣相沉積(PVD)、原子層沉積(ALD)設備,錯綜複雜的管線連結著機台的各個部件,工程師正專注進行出貨前的最後檢查。這樣一組完整的設備,要價高達200萬至400萬美元(約新台幣6,585萬至1.31億元)。
「不像工具機或汽車可用流水線製造,生產完後放到倉庫等經銷商來提貨,半導體設備幾乎每台都是客製化製造,從下訂到出貨的交期約4至6個月。」天虹執行長易錦良介紹。
比「快」比「大包」!產品多才能整碗捧住
2023年12月上市的天虹科技,創立前期由半導體設備零組件的代理、製造、維修起步,自2017年轉進自研半導體設備,僅耗費2年便成為國內首家量產ALD設備的業者。天虹的設備被用於替蘋果Mini LED產品的晶圓鍍膜,也協助實現2奈米以下製程所採用的「晶背供電」技術。
天虹的核心團隊,包含創辦人羅偉瑞、董事長黃見駱和執行長易錦良,都出身自全球最大半導體設備廠美商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3名來自外商設備大廠的老將,是如何讓天虹在競爭激烈的前段設備賽局中突圍?
天虹的目標是成為「台版應用材料」,即跨國的多產品半導體設備公司,並且努力1年推出1個新產品。黃見駱直言,公司的策略就是一個字:「快」。
易錦良提到,有不少朋友好奇,天虹推出新產品的速度為什麼能這麼快。他解釋,天虹的技術基礎在最初開發PVD設備就已經具備,包括中心的傳送腔體(transfer chamber)、晶圓傳送設備(EFEM)及軟體等,因此往下開發其他產品時,只要針對反應腔再去做其他設計,很快就可以有新產品推出。
易錦良也強調,在半導體設備業「不能夠太小、必須要大」,意指需要提供足夠多種類的產品項目,較容易和客戶談整批的生意(package deal);如果公司僅有少數產品,不見得能在單一品項上拿到訂單。
總教頭精準控球,「自製率」要超過7成
另一方面,天虹將設備零組件的「自製率」,也就是供應鏈本土化的比率視為重要指標。
易錦良指出,天虹在開發任何的案子都有做BOM表(物料清單)的評估,零組件在地化有把握超過70%,案子才會開案,若無法就會打掉不做,「因為如果都是進口昂貴的零組件做整合組裝,脖子(成本)是卡在別人手上,會被別人給牽制住。」
天虹的客戶涵蓋前端製程、後端封裝、化合物半導體、光電半導體4大類別,目前共有40多個設備客戶,有20多個在驗證階段。
在半導體前段設備市場,歐洲和美國業者擁有難以撼動的實力和占有率,日本和韓國有大型商社或財團做靠山,中國則有國家政策與大型基金支持。易錦良分析,作為後進者且資源相對較少的台灣設備廠,切入點在於對客戶需求響應速度快、「精準打擊」,以及台灣更是全世界少數持續投資最先進製程的國家,具有地利之便。
回首創業旅程,曾在應材工作21年、當到全球副總裁管理17國業務的易錦良坦言,「當時離開老東家加入天虹,又說要自製設備,很多人都在看笑話、認為不會成功,先前的同事也替我捏把冷汗。那幾年看盡世間冷暖、人心百態。」他也曾自問,何必要走這一遭?
易錦良與團隊相信,困難的事需要有人起頭,一旦天虹成功,能夠帶給本土設備公司信心,讓台灣在地的零配件產業有更多發展機會。
採訪尾聲,易錦良談起在「世界棒球12強賽」中華隊奪冠隔天,公司晨會上同仁們興奮地分享觀賽感想,而他當時心裡所想的是,「我怎麼做好一個稱職的總教練,帶領大家去打世界盃。」黃見駱則分享,所有公司都是從小開始,團隊所要努力的,便是打好每一場大大小小的比賽,他相信時間會給出答案。
天虹科技
董事長:黃見駱(右)
執行長:易錦良(左)
成立:2002年
上市:2023年12月
產品服務:半導體零組件、設備研發製造
產業地位:國內首家量產薄膜製程ALD設備業者
營收:2024年營收新台幣25.88億元
責任編輯:謝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