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4年來看,餐飲業者訂單量是外送9%、外帶51%,內用則是40%。可是以營業額來說,內用帶來的營業額占比高達66%。」iCHEF共同創辦人程開佑(首圖左一)說。
理應帶來最多營收的「內用」,卻在2024年的營收表現衰退,主因是客單價與2023年相比下跌了2%。
換句話說,疫情後民眾很願意內用,可是缺乏變化與體驗創新導致成長疲軟,因此iCHEF於1月15日發布「點餐3.0」掃描QR Code點餐功能優化,並聯手設計師方序中打造「台灣餐飲主題色」風格介面,試圖用更順暢的點餐流程,幫助店家提高客單價。
當消費者介入點餐流程,iCHEF找出3大「黃金加購時機」
到餐廳裡用QR Code點餐——不論你喜不喜歡——已經從新奇變成日常。iCHEF認為,只要QR Code點餐的流程更好,就可以為餐飲業帶來更高的價值。
目前QR Code的點餐還有許多挑戰,包含長者不友善、介面上閱讀困難、流程設計不完整、強迫綁定輸入個資、操作上的技術障礙,甚至難以進行菜單客製化,iCHEF推出的「點餐3.0」將這些困境化為點餐的轉型契機。
程開佑指出,在消費者自己點餐時,有3種情境都面臨「體驗不順」的狀況,卻也是得以提高客單價的好時機:
- 適用點餐選擇障礙的「店家推薦搭配選」:給點餐選擇障礙客群最對味的搭配建議,例如主食後的甜點或飲料,增加點選品項。
- 微加價升級餐點的「套餐換菜輕奢感」:無論是個人套餐還是多人套餐,將套餐中的部分餐點變成可以加價升級的客製化選項,揪住消費者想對自己好點的犒賞心理。
- 解決多人點餐麻煩的「聚餐點菜不求人」:以類似Uber Eats團購的方式,讓大家可以個別點餐,避免因為擔心自己請別人幫忙點餐造成麻煩而不敢有過多加點的情形。
輔導13家餐飲業者客單價成長超過6%,但「消費歷史數據」不是絕對
針對這些場景,iCHEF在「點餐3.0」設計了多種功能,例如設定「搭配推薦」的圖示,或者利用增加「加價副餐圖片」、以照片吸引消費者加購等,甚至連「增加一副餐具」等需求也可以變成點餐選項,再加上和設計師方序中合作設計5款「台灣餐飲主題色」風格點餐介面,系列協助餐飲業者滿足消費者點餐的需求。
考慮到客製化點餐的複雜度,iCHEF也運用自己的「專利出單設定」簡化餐飲業者備餐、出餐的工作,「政府規定業者交易出錯率必須在萬分之一以下,而我們2024年統計下來,是300萬分之一以下。」程開佑說,「系統可靠度高」是說服餐飲業者的一個重要關鍵,另外由於iCHEF的商業模式不是吃到飽的訂閱制,而是以量計價,所以必須打造店家也能獲益的功能iCHEF才能獲益,這個商業邏輯讓iCHEF得以取信於多家餐飲業者。
2024年,iCHEF就成功與13家餐飲業者運用「點餐3.0」進行專案輔導,從剛開始要花費數週導入,現在只要2小時內就可以完成設定,結果顯示即便不漲價與不改菜色,其中超過6成店家的客單價成長超過6%,例如高雄龍華市場的「迪記豬舌飯」,客單價就上升了12元、提升15%;而基隆廟口的「三兄弟豆花」的客單價上升了18元、提升16%。
不過程開佑也坦言,並不是所有導入店家都是成功的,其中一個觀察是菜單設定上不可以出現「互食」的狀況,例如套餐加購升級雞塊,可能就會減少原本想吃更高單價的烤雞的消費者人數,「這可能是過去的營運數據所看不見的狀況,因此餐飲業者還是必須自己判斷創新菜單設計的合理性,不能過於仰賴歷史數據。」
缺工是趨勢、線上點餐成必然,iCHEF未來將推出「智慧推薦點餐」
對於數據運用,程開佑認為點餐不像是購物,除了個人的點餐歷史、口味喜好外,還有許多因素會影響點餐當下的選擇,例如是否有當日限定餐點、現場候位人數、餐廳當地的天氣狀況、是否與素食者一起進餐等等,因此iCHEF推出「點餐3.0」的下一步,就是「iCHEF智慧推薦點餐」。
iCHEF今日也同步分享最新的「線上點餐」科技藍圖,預告全新的產品方向「iCHEF智慧推薦點餐」。這項創新概念將針對店家的招牌推薦、天氣變化、用餐人數、消費習慣與口味偏好等多項關鍵數據進行整合與分析,進而提供最貼近消費者需求的點餐建議,讓消費者在使用手機點餐時,能更快找到符合當下天氣、場合、熱門餐點等不同需求的推薦選項,對店家來說不僅能提升點餐效率、更能有效推動高毛利菜色銷售,提高客單價並創造新的營收成長機會。
「驅動餐飲科技進化的不僅是缺工,更重要的是消費者正大聲要求更好的數位體驗,因此半自動化的點餐方式仍有存在的必要,我們則希望這件事情可以被提升成為『被期待』的一環。」程開佑說。
本文授權轉載自:創業小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