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台灣新創駛進日本宮古島!台智駕瞄準「封閉式場域」自駕藍海:如何解決人力荒?
影片|台灣新創駛進日本宮古島!台智駕瞄準「封閉式場域」自駕藍海:如何解決人力荒?

當陽光灑落在沖繩宮古島的白色沙灘和碧藍的海岸,一輛小型無人駕駛車正緩緩行駛在宮古島知名景點「海中公園」的蜿蜒道路間,吸引了周圍遊客的目光。

這輛車正是由台灣自駕車新創公司「台灣智慧駕駛」(Turing Drive,簡稱台智駕)與沖繩交通服務平台Xtran,攜手合作的自動駕駛測試計畫。

那麼,台灣新創的測試車輛,為何會出現在距離日本沖繩島約300公里的宮古島?

一方面,台智駕受到Xtran邀請,古島上測試以觀光接駁為主要目的的自動駕駛任務;而更深入的原因是,當地不堪負荷的人力短缺。

台灣智慧駕駛jpg
台灣智慧駕駛因應日本離島道路環境的不同需求,量身打造小型無人接駁車等自駕車。
圖/ 攝影/郭采樺

簡單來說, 日本政府積極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特別希望可以把自動駕駛技術帶到偏鄉地區的原因,就是要解決司機短缺與交通不便的問題。

而台智駕會是宮古島交通的最佳解決方案嗎?

聚焦「封閉式場域」:相對低成本的自駕接駁解決方案

「在國際上不缺乏(自動駕駛技術的)競爭者,但台灣智慧駕駛的利基點在於『轉身的早』。相較於其他競爭者,我們很早就改變策略方向,聚焦『封閉式場域』的自動駕駛應用技術,因此能提供CP值更高的解決方案。」台灣智慧駕駛董事長陳維隆分享。

不同於國際自駕車大廠特斯拉、Waymo在百家爭鳴的FSD(全自動輔助駕駛)市場競爭,台智駕則選擇像是工業園區、大學校園、遊樂園或觀光景區等特定場域的商用車, 關鍵在於擁有高效能、低成本的自駕車,和路程變數更少、更可控而可預測的的封閉式環境。

陳維隆分享,類似於沖繩宮古島的離島,在日本就有100多個,且半數島嶼都有人居住, 這些地區的交通問題長期以來都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但也因為島嶼較小,許多A景區到B景區的封閉式場域,成為台智駕最好的發力點。

台灣新創技術進軍日本,「偏鄉交通需求」成關鍵

根據日本總務省統計,日本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如今佔總人口的29.3%,與之相比,台灣截至2024年10月國發會統計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為19.2%。日本是全球老化最快速的國家之一,許多偏鄉地區面臨司機短缺、公共交通服務減少的困境。

因此,日本政府設立了目標,要在2027年設立100個自駕車示範據點,其中優先針對偏鄉地區、觀光地區進行部署。以沖繩宮古島為例,每年前往宮古島的旅客數高達100萬人次,但島上的計程車數量只有200台,顯示當地交通、人力資源嚴重不足。

而台智駕正如陳維隆所述,擅長封閉式場域的自駕車技術、累積超過33,500公里的自駕經驗,擅長點到點之間的移動,且已擁有30款以上的車種,包含低速車輛(如觀光車輛)、特殊用途車輛(掃街車等)。

那麼,台灣智慧駕駛公司如何把自動駕駛技術輸出到日本,甚至更多海外市場?

勇闖日本市場:歷經2年談判、文化碰撞等多重挑戰

陳維隆點出關鍵因素,想要打入日本自動駕駛市場,第一步必須先與日本當地的公司合作。 像是台智駕與日本自駕車品牌TIER IV有密切的互動,此次宮古島的計畫合作夥伴XTRAN,也早就透過介紹互相認識。

先有關係人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戰在於進入日本市場後,兩國的文化差異與決策風氣。

陳維隆舉了相當實際的例子:與台灣相比,日本企業對於自駕技術的風險接受度較低也更為嚴謹,這讓實驗測試的進度較緩慢。台智駕和日本方前前後後不斷測試、修改、校正,這個循環維持了2年之久。這種極高的謹慎態度,讓合作過程往往需要耐心的等待。

雖然初期溝通需要更多時間,但陳維隆發現日本企業的決策過程雖嚴謹,不過一旦做出決定,便不會輕易再改變,一合作可以長達10年至20年。

而台智駕看似已經「慢放腳步」來配合日本市場,但合作夥伴XTRAN社長中村達也透露,選擇與台智駕合作,主要就是因為該公司非常直接了當,雙方可以很迅速地達成共識。

一種速度、兩種解釋,這就是跨國合作案最實際可見的挑戰。

fxn 2024-12-01 092838.135.JPG
自駕車提供高精地圖及深度學習AI等技術,確保安全舒適的乘車體驗。
圖/ 台灣智慧駕駛
IMG_3069.jpg
台灣智慧駕駛與沖繩交通服務平台XTRAN,攜手合作的自動駕駛測試計畫。
圖/ 攝影/郭采樺

瞄準全球B2B市場!球場、遊樂園⋯都是潛在客戶

在自動駕駛實地測試當天,記者坐上像是高爾夫球車的輕巧白色小車,往螢幕輕輕一按即可啟動引擎,不需要踏油門或轉動方向盤,透過自動駕駛技術就能將乘客從停車場帶到1公里外的景區。

自動駕駛車在行駛過程中相當平順,車輛還會自動感知周遭環境並提前反應,像是遇到減速丘和行人時,也不會緊急煞車。乘客只要悠閒地欣賞海邊景色,就能平穩安全到達目的地。

台智駕希望這樣的自駕車技術,可以不只在宮古島發光發熱,要更進一步拓展至「全球B2B市場」。

他們同樣緊抓「封閉式場域」,陳維隆表示,比起開放式道路的解決方案,封閉式場域像是高爾夫球場、遊樂園、觀光勝地等,對台智駕而言是更容易執行的商業模式,「因為只要與企業主談好、測試完成就可以上路,不必被過多法規牽制。」

且公司還希望把自駕技術應用在智慧農用機械、掃街車、除草機等多元場景上,因應城市建設需求及少子高齡化帶來的各種勞動力不足。

現階段台智駕已與日本多達6個地區展開合作洽談,未來幾年計畫進一步擴展亞洲市場版圖。從宮古島的測試專案,到市場據點的逐步擴增,Turing Drive以台灣為出發點,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國際化的道路。

延伸閱讀:LINE Pay將申請電支執照,跟一卡通說掰!20億門檻推動下一步:循「全支付模式」進軍海外?

責任編輯:李先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帳戶安全再升級!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科技與保險打造新世代數位防衛陣線
帳戶安全再升級!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科技與保險打造新世代數位防衛陣線

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布的數據資料,截至2024年底,台灣數位存款帳戶的開立數量突破2,446萬戶,較2023年(1,968.6萬戶)增加24.3%,超越了總人口數,與此同時,帳戶安全也面臨前所未見的挑戰。

國泰世華銀行作為台灣金融領導品牌,不僅提供用戶導向的便捷安全金融服務體驗,透過先進技術杜絕駭客、釣魚攻擊風險,同時,以全方位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機制搭配跨界創新推出的「帳戶安全險」,打造從「預防」到「關懷」的數位金融安全。

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帳戶安全健檢與帳戶安全險雙引擎竭盡保障金融安全

隨著數位金融普及成為你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詐騙集團或駭客以各種方式發動攻擊,如釣魚簡訊、木馬程式竊取帳密、假網站盜取信用卡資訊,或者是假冒官方機構的社交工程…等,因此,無論是登入金融帳戶、轉帳、消費,還是投資理財,民眾除要有資安防護意識,金融機構提供的科技防護也是重要防線。

國泰世華銀行領先市場推出的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服務,從登入安全、交易安全、個資安全與系統安全…等四個面向提醒用戶須注意的地方,包含登入兩步驟驗證、FIDO快速登入、裝置綁定、交易認證碼、人臉辨識驗證交易、交易推播通知、Email/手機號碼檢核、App版本、手機作業系統…等項目,完成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設定,即可再強化帳戶安全的防護等級。國泰世華銀行對於數位安全不斷突破創新,此次攜手跨界夥伴–國泰產險推出「帳戶安全險」活動,用戶若完成10項安全健檢設定,並至CUBE App保險專區點選參加帳戶安全險活動,即有可能獲得最高新臺幣16,000元的理賠保障(限額45,000名)。(詳細保障內容依國泰世華銀行官網為準,可至活動專頁查詢。)

登入、交易、個資、系統等四層面十大安全健檢項目
登入、交易、個資、系統等四層面十大安全健檢項目
圖/ 國泰世華銀行

根據用戶動態提供主動防禦與提示,阻擋盜用、詐騙潛在風險

除從帳戶安全出發,國泰世華銀行更因應消費者使用行為,以多項主動防禦與智能提示機制保障交易前、中、後安全,讓安全防護不再是被動防禦,而是隨時偵測、即時反應:例如,透過「登入兩步驟驗證」等方式強化登入安全,運作概念就像是Google帳號的雙重驗證機制,當陌生裝置嘗試登入CUBE App帳戶時,系統會即時發出第二道OTP驗證來確認登入者身分,大幅提升登入安全。其次,用戶還可透過CUBE App啟動、人臉辨識驗證與交易認證碼…等多元交易驗證機制,並且綁定裝置才可使用,大幅保障交易安全。

除了前述安全機制,CUBE App還有提供「卡片安全鎖」服務,可依照交易地區、交易類型、交易時間與單筆交易金額上限進行個別設定,讓用戶根據自身需求,靈活控管用卡範圍。而針對風險與頻率日益攀升的釣魚簡訊詐欺事件,CUBE App也有「簡訊收件匣」提供客戶確認簡訊來源,若收到疑似詐騙簡訊客戶能直接開啟CUBE App登入後查詢簡訊內容,讓用戶可以一眼辨識訊息來源,杜絕偽冒門號發送的詐騙簡訊。

持續與時俱進推升數位安全防護

從全方位的 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業界首創的帳戶安全險,到全面覆蓋交易前中後的進階防護機制,國泰世華銀行始終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結合跨界創新,不斷推升金融科技的安全標準。未來,將持續進化安全防護策略、精準因應各種場景挑戰,以高規格守護每一位用戶的資產安全,讓用戶可以安心享受智慧金融生活。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產險商品由國泰產險提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