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al巨人華山論劍
Portal巨人華山論劍
2000.08.01 |

網路出現,世界連成一線,日本和韓國都在「Yahoo!」聲中將最閃亮的「網王」寶座,讓給了美國血統「Yahoo!」。
來到海峽兩岸,奇摩和新浪分別在台灣和大陸各據山頭,雅虎在華文入口網站讓出執牛耳的角色。
是台灣商人提皮箱做生意的傻勁,還是八年抗戰死守四行倉庫的毅力,奇摩奪下台灣網站流量的最高記錄,新浪囊括了大大小小華人網路評鑑的第一。不論是本土化特色,還是國際化優勢,取得入口網站領先位置先機,奇摩、新浪和雅虎都繳出了入口網站的亮眼成績單。

**各據一方山頭

**
奇摩、新浪及雅虎在入口網站市場,各據一方。猶如台灣、中國和全球的小縮影,從它們提供的服務,看出各地人們對網路不同的期待與需求。
楊致遠發現搜尋引擎,可以解決在茫茫網海中找尋網站的痛苦,於是雅虎誕生了。在網路的新國度中,雅虎似乎是永遠的「先行者」:他們是第一個把搜尋引擎商業化,創業團隊並把管理大任交棒給專業經理人的網路公司,更是第一個做電視廣告的網站…同時也是第一個創造語音聊天室。雅虎的一舉一動,都代表了新里程碑。
鏡頭拉回台灣,盧大為從不否認自己是雅虎的忠實信徒。三年前,經常往來矽谷的盧大為,看到了雅虎的成功,也趕上了美國當時正沸沸揚揚入口網站風潮,在台灣實驗出入口網站的「台灣模式」,短短的三年內,奇摩以務實的商業模式、實踐力與速度,在競爭激烈的台灣市場,搶到最多網友的眼球。
和雅虎幾乎同時創業的新浪網,從美國到台灣,經過近兩年的顛頗路,在中國與四通利方合併後,衝出了「華文網路市場」的格局。新浪網以提供豐沛的新聞與資訊,替封閉的中國網民開一扇窗,中國人對新聞訊息的渴求,在網路上獲得解放。
就像亞當遇上夏娃,找到了肋骨失而復得的喜悅;人類發現了網路,也看到了渴望的失而復得。網路世界反應了人們尚未滿足的需求。蕃薯藤海外事業副總詹東海指出:「有價值的資訊服務,是網路使用者願意花時間上網的誘因之一,尤其處在資訊焦慮的時代,大家都恨不得口袋中擁有最充沛的訊息。」於是,誰能捉住網友的渴望,誰就能創造網站的黏度(stickiness)。

**奇摩立足台灣

**
回溯到3年多前,從精業出來開創網路事業的「奇摩團隊」,網路對他們來說,是美好的應許之地,「想做的是跟網路有關的事業,但並不清楚要以什麼內容為主,」奇摩執行長盧大為說起了創業之初的想法。當時,做搜尋引擎起家的雅虎,在那斯達克(Nasdaq)上市成功,給了奇摩創業靈感。
對了!就是搜尋引擎!晚了雅虎兩年,台灣奇摩站做的一點也不含糊,雖然不是台灣第一個搜尋引擎網站,但卻是最早以商業化概念經營網站的先驅。成立半年多之後,1998年2月,奇摩就對外宣稱奇摩是台灣流量第一的網站。
奇摩在網路事業經營的商業敏銳度,讓他們後來居上。套句奇摩營運長陳宏守所言:「做對的事,還要做更對的事。」商業化的奇摩,走在對的路上,持續前進。
1980年代中期開始,台灣股市幾次風起雲湧,創造進出股市的全民運動,即使不玩股票,也能輕易掌握幾個股市術語「長黑」、「長紅」、「漲停」、「跌停」。奇摩捉住「股市全民運動」的需求,把奇摩股市推上線。
沒有繁複的分析報告,或者獨門的專家見解,奇摩股市只專心把即時報價的系統做好。奇摩股市製作人洪采薇表示,「投資人最需要要的就是盤中即時報價,」太過高深的分析報告,不是奇摩的專長,還有早上看盤,最迫切的資訊就是市場行情波動,做太多只會讓網友頭痛。
股市即時報價並不是奇摩的獨門密招,其他入口網站或財經網站也多提供相同網路服務,奇摩股市之所以受到眾人愛戴,只因為它提供了「最簡單」的功能,即使對股市一無所知,只要知道個股名字,簡單的點選動作,就可以找到個股的公司基本資料和最新動態。
從奇摩股市身上,看到了奇摩創造黏度的方法,就是不囉嗦,因為網路互動並非只是一股腦兒的對網友「喋喋不休」,對奇摩來說只選擇做對的事,其餘就不多做。

**新浪網放眼華文世界

**
1998年12月,北京的四通利方和美國華淵生活資訊網宣佈合併,自此新浪網(Sina)成為統合華文網路世界第一人。新浪網創辦人也是台灣區總經理蔣顯斌指出:「新浪的合併案,看到了網路區域市場的來臨。」合併對新浪網來說,經營華文網路市場再也不是單打獨鬥,區域性整合將可聯合當地網站勢力,創造優勢。
挾帶著華淵生活資訊網在美國和台灣網站經營的經驗,和做軟體的四通利方在中國IT產業網路討論區創造出的社群,新浪網又適時加入新聞內容,一時之間在新聞資訊封閉許久的中國,響起了平地一聲雷。
中央電視台和新華社,一條鞭式的「新聞自由」,分處中國南北的兩端,北京和廣州的消息,常常沒有交集。網路的出現,使新聞發送找到新的空間,打開新浪網首頁,從IT產業的信息到鞏俐的小道消息,滿滿一頁都是來自大江南北的新聞。中國網友對新聞的渴求,在網路來臨之後,徹底釋放出來。
有了新聞服務,網民跟著蜂擁而上,新浪奪下了中國網站排名的第一。生活在24小時都有現場即時新聞放送的台灣,很難察覺新聞服務有什麼特別。可是,在新浪網大事紀中發現,製作「科索沃」和「中共駐南斯拉夫」的新聞專題,都能成為壯舉的情況下,新聞對大陸網民的吸引力,便可一目了然。
坐擁中國、台灣、香港及北美四個網站,新浪網在華人地區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在美國那斯達克掛牌上市,憑藉的就是有中國概念的網路股,讓投資人張大了眼睛。投資人看上的是華人地區半年成長一倍,目前1690萬的網民市場,對新浪網產生的黏度。
採中央廚房式創造網站內容,新浪網的決策模式由北京、台北、香港及北美四地管理階層組成的「虛擬團隊」,新浪網台灣區總經理蔣顯斌指出,「整合一致的決策體系,和尊重當地市場開發,可以增加應變體系。」
有了中央處理廚房和尊重當地市場特色的雙重策略,新浪網四地網站有成本、資源和經驗交流的營運體系。就像免費電子信箱的提供,蔣顯斌也說:「大陸的經驗,可以移植到台灣,」不用耗費其他資源,便能創造新的服務。
中國第一品牌的優勢,熟悉華文網路市場的觀察家都看好新浪未來的影響力。新浪網台灣區總經理蔣顯斌指出,「口袋有多深,就有多少競爭優勢,」走出中國市場的新浪網,對他們擁有的資源和優勢顯得相當有信心,專心耕耘華文市場這一塊,新浪網看來駕輕就熟。

**外來洋和尚的雅虎

**
網際網路就是快,雅虎的動作更跑在大家前面,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形容雅虎總是「狼吞虎嚥」去做對的事,諸如把即時新聞放上網、發展電子商務、提供免費電子信箱,雅虎的特色就是快,只要想到了好點子,總是迫不及待的放上網。
雅虎與生俱來美國人樂觀、勇於嘗試的性格, Yahoo累積了各式各樣先行者的優勢,大膽、創新和網路的性格不謀而合。它帶來的是無限驚喜。
雅虎很清楚在幅員遼闊的美利堅合眾國,除了用搜索引擎滿足美國人的資訊焦慮外,「血拼」(shopping)購物的需求,對喜歡郵購的美國人來說,在網路上蓋商城,是不能遺漏的,於是「Yahoo Shopping」開張了,果真生意興隆,接著電子海灣(e-Bay)網站的C2C競標也搬上了雅虎,就在電子商務市集一來一往,雅虎是少數有獲利的網路公司。
無庸置疑,雅虎已是網路世界響亮的品牌,全球22個大大小小的分網,是全世界分公司開最多的網路公司。
擁有國際化品牌的優勢,雅虎走到哪裡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美國市場成功的經驗,讓雅虎在開疆闢土時刻,減少犯錯機會,只要打破本土化不夠的限制,像日本和韓國,雅虎都是最大的入口網站,在網路大者恆大法則下,雅虎的成績有目共賭。
對雅虎來說,每個市場都有把握取得領先地位,就像今年3月才進雅虎的台灣總經理鄒開蓮自信的說,「入口網站的大局還未定下,雅虎台灣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最近正為「本土化」不夠,做調整的雅虎台灣,憑藉著國際品牌的優勢,對打開台灣市場一點也不擔心。
業界人士也認為,雅虎在台灣或中國還沒拿下市場,是因為他們發展的優先順序中,中國和台灣還在日本、歐洲之後,一旦雅虎決心攻下市場,以它擁有的資源,買下當地第一名的網站也不是難事。除了增加新服務、開拓海外據點,併購及策略聯盟都是雅虎變大的養份。最近,雅虎入主中時報系的中時網科5﹪股權,不僅是進軍台灣市場的重大策略,楊致遠指出,「雅虎將引用中時網科旗下網站的新聞,給雅虎線上及手機上網的用戶,」他也曾經表示,「我們會繼續以全球為基礎,儘可能提供好的服務。」擴大之於雅虎,除了增加影響力,其餘就是服務趨近於無限大。
奇摩、新浪、雅虎三個各具風格,也擁有各自支持群眾的入口網站,在各自所佔的市場位置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因為「創新」是迎戰市場挑戰的最加防禦武器,蔣顯斌也說,「了解自己的不足,以創意導向做事,」未來才有機會。
網路業者的創新,對網路使用者來說,都是福音,因為只有競爭將可讓經營者想好策略,「討好」網友。網路就是如此,「以客為尊」的營運模式,創造出再也沒有門市小姐惡臉相向的局面,因為網路時代的口號就是:「消費者萬歲!」

關鍵字: #即時通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