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通訊軟體LINE的「貼圖拼貼樂」功能上線,讓用戶可以自由組合最多6張貼圖後發送。與過往不同的是,這一次LINE很低調,沒有先發送任何新聞稿與說明,靜悄悄地推出這個功能。
LINE台灣貼圖暨創作者事業部副總經理呂苔君與貼圖團隊,緊張地關注後台數據,「我們第一天只開放10%的用戶使用,怕一次給伺服器太大的負擔。」
低調地發布、階段性的開放,都是因為貼圖功能與LINE通訊軟體緊密連結,如果有任何的差錯讓LINE無法使用,那可是「動搖國本」的事。
呂苔君擔憂的也有道理,組合貼圖引起大量關注。首先是在Threads上發酵,後來登上各大媒體版面,網紅Joeman拍攝了一支組合貼圖的短影音就有250萬觀看數,所有人都在敲碗:「為什麼我不能用?」
直到5月10日,LINE才將組合貼圖的功能開放給所有用戶,並發稿宣傳。這個被認為可能對LINE帶來伺服器衝擊的「貼圖拼貼樂」,究竟是怎麼煉成的?
在地化最大難題:為新功能命名
從第一組貼圖誕生的2011年至今,LINE貼圖已經走過10多個年頭,儘管有各種不同型式的貼圖誕生,像是聲音、超大型貼圖、會彈出的貼圖,但LINE始終在思考還能有什麼新玩法?
「貼圖拼貼樂」就是最新被提出的功能。不過,其實在LINE早期內部就有「漫畫貼圖」專案,目標是讓用戶可以用貼圖拼出一個故事,最後在目標不明確的狀況下不了了之,「貼圖拼貼樂」有點像是承接了這個概念。
「當總部說要做組合貼圖的時候,其他國家(的LINE貼圖團隊)都覺得這個功能很棒,沒有給太多的意見。但我知道台灣用戶太『聰明』了,我腦中馬上有100個問題:要付費嗎?哪些貼圖可以組合?IP跟IP之間可以組合嗎?」呂苔君說。
這些問題都可以在日後獲得解答,當下她有一個更大的煩惱是:這個功能要叫什麼?「對LINE來說,受眾從小孩到老人都有,命名如果不明確,是推不出去的。」呂苔君說,經過討論的名稱有貼圖拼貼神器、貼圖Combo、貼圖貼貼樂,最終才敲定「貼圖拼貼樂」。
「手順」是最大優勢:成長比預期更高
LINE日本總部與各地團隊,前後花了一整年的時間進行功能開發、在地化測試,在過程中,最被強調的是「手順」,也就是用起來順不順手,「我們還去找了Roger(LINE台灣董事長暨執行長陳立人),什麼都沒跟他說,就給他一支手機測試,他也是很自然地完成組合貼圖。」呂苔君說。
雖然無法透露確切的成長量,呂苔君表示:「可以看到貼圖的傳送量上升,而且go viral(瘋傳)的速度也比想像中高。」
從LINE的公開數字來看,台灣有2,100萬用戶、每人每年平均傳送的貼圖數為1,235張,等於每天有近7,105萬張貼圖被發送,13年來的貼圖發展,這個數字龐大且日趨穩定,除了聖誕夜、除夕特定節日外,也難有很大的波動。
在一條平穩的線圖中打出一個波段成長,「貼圖拼貼樂的成長,比我們的預期更高。」呂苔君說。
先求黏著度,讓用戶愛上「拼貼」
而「貼圖拼貼樂」預計能帶來哪些商業可能?
「我們沒有這麽快跳到商業層面。貼圖拼貼樂的核心目的,是提升用戶體驗,讓大家找到貼圖不同的玩法跟想像。」呂苔君說,「我們更關心的是用戶行為跟黏著度。商業價值是附加的,只要用戶玩得越多、也能曝光更多貼圖,就有可能銷售出更多的貼圖。」
這是對於新功能「貼圖拼貼樂」的期許,但貼圖部門本身還是背負著不小的壓力,需要積極投入更多的行銷活動,以及開發更多的創作者加入。
像是訂閱吃到飽的「超值方案」,就帶來了一波新的貼圖消費風潮,「因為我們有免費一個月使用,讓用戶挖掘到超多比較少見的貼圖,很多人訂閱都還沒結束,就花錢去買貼圖了。」呂苔君說。
據了解,貼圖部門在LINE台灣內部是重要的營收來源,截至2023年,LINE已累積955萬組海內外貼圖。但關於LINE貼圖營收,在LINE與日本Yahoo合併為LY Corporation後,在財報上就沒有單獨揭露,而是併入「媒體事業」。
更早之前,LINE財報揭露2020年前3季(9個月)的時間,貼圖部分(不含企業貼圖)可帶來約新台幣47億元收入。
至今,貼圖拼貼樂推出約莫10天,任何成效都還要拉長時間來看。不妨問問自己:喜歡這個功能嗎、會持續使用這個功能嗎?相信會是一種判斷貼圖拼貼樂未來的方式。
責任編輯:李先泰
本文不提供媒體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