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近萬元「AIGC工作流」,在Hahow募資達標7133%!到底教什麼?
一堂近萬元「AIGC工作流」,在Hahow募資達標7133%!到底教什麼?

「現在出現這麼多好用的AI工具,像是ChatGPT、Midjourney等等。你可以不清楚這些工具的技術原理,但至少需要知道如何使用它們,用來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Midjourney AI台灣社群創辦人、谷汩文化Group.G導演、廣告動畫設計師林思翰說道。

Midjourney AI台灣社群成立時間大約1年,但已經吸引5.2萬名網友關注,迅速成為台灣規模最大生成式AI社群之一。無論是Midjourney入門示範影片、運用生成式AI工具製作出來的作品,以及各種關於AI趨勢的線下活動資訊,都可以在這裡看見。

「熊仔(台灣知名饒舌創作歌手)也來過我們的社團發文!」林思翰回憶後說道,「當時瞬間引起熱烈轟動,大家四處確認:真的是本人嗎?結果確實是本人。」

知名饒舌創作歌手熊仔曾在Midjourney AI 台灣社群上發文
知名饒舌創作歌手熊仔曾在Midjourney AI 台灣社群上發文。
圖/ Midjourney AI 台灣社群

有了這份底氣以後,林思翰順勢將這些零散的討論內容蒐集起來,並且以此規劃一系列的線上課程「AIGC工作流」。就在今年6月底,他與國內學習網站Hahow完成了課程的募資活動。整套堂課售價新台幣9,500元,共有2,140人購買、募資達標7,133%,預估課程總金額超過新台幣千萬元。

讓人好奇的是,網路上早已經有許多免費的AI教學資源,眼前這堂付費線上課程有什麼特別之處?

AIGC工作流
林思翰與Hahow共同開設的「AIGC工作流」線上課程即將在下個月開課。
圖/ Hahow

在AI世代,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工作者

比起單純的AI工具操作指南,林思翰親手設計的這門課程存在更大的野心,他期待傳遞「在職場中運用AI工具來解決問題」的方法論,藉此提升學習者的實戰力。

林思翰指出,人類善用ChatGPT、Midjourney等AI工具的關鍵是「問對問題」,才可能精準得到想要的答案,「但許多初學者根本不知道怎麼問問題、下指令(prompt),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一下子就拉開了。」有鑑於此,這門課程的核心目標就是傳授「如何問對問題」。

如何問對問題、然後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有一套思維值得我們學習,就是『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林思翰解釋,「設計思考」是一套以人類需求為本的問題解決方法,主要包含5個步驟:學習同理心、定義問題、形成概念、設計原型,最後則是一連串的測試、回饋與反思。

過去,確實是設計相關工作者比較常接觸「設計思考」的概念,因為需要傾聽來自不同領域客戶的需求,再把這些需求轉換成打動人心的廣告文案或產品。但現在的社會環境,「設計思考」在各行各業被廣泛使用,它能夠幫助工作者找出問題的核心關鍵,甚至進一步激發出很棒的創意想法。

而在「AIGC工作流」這門線上課程中,林思翰會分享:
- 如何結合6W2H(Who、What、Which、Why、When、Where、How、How much),找出消費者的購買行為
- 如何應用雙鑽石模型(the Double Diamond)組織想法,以改善創作
- 什麼是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 thinking)?有哪些方法可以分析與釐清問題
- 用曼陀羅九宮格思考術、腦力激盪術、SUCCESs原則來發展創意
- 用SWOT(優勢、劣勢、機會、威脅threat)、STP(市場區隔、目標市場、產品定位)、五力分析、安索夫矩陣等方法,完成策略分析。

如何套用在實際的工作情境?舉例來說,現在要製作一份母親節海報,首先必須在網路上瀏覽各種模板、了解競品、找到關鍵字(例如粉色、康乃馨),這部分屬於「市場觀察」;接著打開ChatGPT輸入以下文字:「請你利用『6W2H模型』,分析並規劃一個母親節產品促銷,請根據你的專業背景與需求提供具體實例,以下是產品內容:(在此輸入關鍵字)。」

寫完文案後,作者可以用「SUCCESs原則」檢視內容的創意性及完整性。最後,再搭配Midjourney生成圖片,完成整份海報製作。

除此之外,林思翰邀請了各領域高手對談AI產業發展,比如與Midjourney官方人員探討AI趨勢、與好萊塢美術概念設計師佘明義聊聊AI實際應用,以及向專業律師請教AI創作的版權爭議。

延伸閱讀:Meta重磅公開AI演算法,FB、IG原來是這樣控制你的!

林思翰:大膽擁抱AI,人類不會被取代

「做這些事的初心很簡單,我覺得我自己想要了解的東西,別人可能也想要知道。」林思翰說,憑著滿腔熱血與好奇心一路走到現在,也確實從中獲得很多正面的回饋。而隨著AI越來越受到業界人士關注,他收到的講座、直播、工作坊邀約也越來越多。

林思翰_Group.G 導演_2023_06_13_蔡仁譯攝-3 (1).jpg
谷汩文化Group.G導演、廣告動畫設計師林思翰。
圖/ 蔡仁譯攝影

「比起陷入恐慌、害怕被AI取代,我感受到的是興奮吧!對我來說,AI就像是一位助手,可以幫助設計師從很繁瑣、重複的工作解放出來,然後專注在創意發想、美感設計上,或是做其他更有趣的事情。」林思翰分享看法,無論AI再怎麼進步,它都沒有自己的喜好與想法,而所謂的創意、情感與行動,最終還是來自人類的主觀意識,這是我們不會被取代的地方

「所以我的建議是,盡可能地去了解新技術與新工具。一旦了解以後,你就會明白它的極限在哪裡,甚至從中受益。」

延伸閱讀:3分鐘讀懂800頁法條!AI法律公司Casetext憑什麼讓路透社6.5億高價買下?

責任編輯:林美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