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500美元買了一張打折、不能退票的機票,打算去度假時使用。但買了機票不久後,你獲邀出席一場重要會議,你已經等待這場會議多月,它對你的職業前途絕對有幫助。這下,你面臨兩難,你該如何作出合理決策?使用這張非常實惠的機票,或是損失它,出席那場重要會議?
根據經濟學理論,任何過去的成本──又稱為「 沉沒成本 」(sunk costs),對未來決策並無影響,只有評估度假及出席會議這兩種(或更多種)行動方案的成本與效益,才會影響未來決策。這張機票的成本被視為沉沒成本,對於去度假或是出席會議的決策並無影響。
這意味的是,若認為這場會議的淨效益大於去度假的淨效益,就應該放棄度假,出席會議。當然,我們必須考量成本與效益,出席會議的效益可能涉及爭取到一位大客戶,獲得晉升,或是獲得一個新的工作機會,而其成本可能包括前往出席該會議的旅行,以及(或)準備此會議所需投入的時間與心力。去度假的效益很可能是獲得放鬆、恢復活力的體驗,成本將包括度假時的膳宿及其他個人消費支出。
情感上難做到!沉沒成本背後的運作
理性來看,忽略沉沒成本是完全有道理的,但情感上可能很難這麼做,我們可能把沉沒成本視為「浪費」成本,本能地想要藉由對計畫或事業投資更多時間和金錢來「挽救」它。我們全都聽過「花錢填無底洞」這句話,也常聽到:「想想我們已經投入了多少的時間和金錢」,這句話道出了沉沒成本帶來的兩難。因為已經對一項特定計畫或事業投入時間與成本,這計畫可能接近完成了,這事實可能使得我們傾向繼續執行此計畫,但是,無論作出繼續執行此計畫或放棄它而改採取其他行動的決策,那些截至目前已發生的成本其實是無關緊要的。
特別是那些已經變成「出自喜愛而做」的個人計畫,我們尤其在感情上難以割捨。但是,我們起碼必須理性地認知到,以往投入的時間、心力與金錢,全都是沉沒成本。為了擺脫對沉沒成本的情感依附,作出客觀的決策,並且可能因此改變航道,必須考慮以下三點:
- 認知到止損未必意味著你犯了錯,因為你早前決定採取的行動方案可能在當時是最明智的抉擇。
- 找一些你信賴的人,諮詢他們的意見。局外人可能會更客觀地檢視我們所處的境況。
- 認知到放棄有可能換得更大的收益,更何況,從以往經驗獲得的知識、技能及洞察,可應用於往後的新情況。
本文授權轉載自《練好邏輯的第一堂課:教你看穿誰有偏見、誰在鬼扯,建立獨立思考力》,Brandon Royal著,商周出版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