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併肩創業,到翻臉隔空罵「混蛋」!馬斯克與OpenAI掌門人有什麼恩怨?
從併肩創業,到翻臉隔空罵「混蛋」!馬斯克與OpenAI掌門人有什麼恩怨?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近幾個月將砲火對準了他曾經共同創辦的OpenAI,抨擊在微軟的投資下,已經變成不再開放、獲利至上的公司,而與昔日夥伴、OpenAI執行長山姆·奧特曼(Sam Altamn)展開唇槍舌戰,但在檯面上的爭執背後,卻隱藏著兩人過去多年來千絲萬縷的恩恩怨怨。

在卡拉·史威舍(Kara Swisher)的Podcast節目中,奧特曼大聲反駁了馬斯克對OpenAI的種種指責,他甚至用「混蛋」一詞來形容這位曾經的創業夥伴。OpenAI和微軟雖然有數十億美元的合作,但奧特曼強調,微軟在OpenAI的董事會中並沒有任何席位,公司依然保持獨立。

這一切的爭端和糾紛,要追溯到2018年,當時馬斯克因為擔心公司追不上Google,因此試圖掌管OpenAI,但遭到奧特曼和其他創辦人的反對。馬斯克隨後離開了OpenAI,他們之間的關係也由創業夥伴變成兄弟鬩牆,而這種情感上的變化也牽動了OpenAI未來的發展之路。

為何馬斯克想掌管OpenAI?是內部權力鬥爭還是另有原因

OpenAI成立於2015年底,當時作為非營利組織運作,旨在向公眾開放專利與研究成果。《Wired》報導,當時馬斯克與奧特曼都擔心,如果人們可以建造出強大且立意良善的AI,那麼同樣也可以做出惡意的AI。兩人都認為對抗惡意AI的最佳方法不是限制人工智慧的使用,而是擴大它的使用。這吸引了一眾年輕又聰明的理想主義者加入他們,包括當時正在Google Brain研究神經網路,OpenAI後來的首席科學家伊爾亞·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與總裁格雷格·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

但是這樣的關係持續不久就變調,據《semafor》報導,到了2018年初,導因於Google Brain的新技術可以讓人工智慧無止盡的進行改進、學習,而馬斯克擔心OpenAI會落後於Google。他提出要直接控制並營運公司,但遭到奧特曼與布羅克曼等人的反對,所以當時以「會與特斯拉產生利益衝突」為由,辭去了董事會的職務。

當時馬斯克給出的理由是「要專注於Tesla與SpaceX」

OpenAI的大多數員工對馬斯克把離開理由歸咎於利益衝突,都抱持懷疑態度,但特斯拉與OpenAI爭奪人工智慧人才毫無疑問的事實。當時,特斯拉已經成功挖走了OpenAI最優秀的人才之一,也就是負責建構輔助駕駛系統(Autopilot)的安德烈·卡帕西(Andrej Karpathy),他更被譽為特斯拉自動駕駛之父。

馬斯克離開後,OpenAI的一份聲明指出馬斯克將繼續為該組織提供資金,但實際上他已經停止了捐款(10億美元的承諾僅兌現了1億),使得OpenAI難以負擔訓練DALL-E與GPT系列模型所需的高額費用。

OpenAI商業模式改變,微軟入主是好是壞?

2019年,OpenAI宣布創建一個盈利實體OpanAI LP,籌措足夠的資金以支付訓練AI模型的費用,而原先的非盈利機構Open Inc則作為母公司繼續存在。接著,微軟很快的與OpenAI展開合作,提供了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和基礎設施(像是雲端服務等等),同時獲得了在微軟旗下產品中使用OpenAI技術的獨家許可。

微軟執行長Satya Nadella及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
OpenAI自2016年開始使用Azure雲端服務,而OpenAI與微軟的合作,正是相信要創造更通用的AI應用,必須建立在足夠的運算資源上。上圖左起為微軟執行長Satya Nadella及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
圖/ Sam Altman Twitter

《The Information》指出,創辦人之一的奧特曼認為,公司需要轉型成企業才能繼續生存,而這樣的轉型決策並非為了賺錢,因此他決定不持有該盈利實體的股權。OpenAI同時也設定了投資者的利潤上限,任何超過的部分都會流向最初的Open Inc,然而這個決定卻讓OpenAI的一些潛在投資者卻步。

許多AI界的人認為,OpenAI利益導向改變會產生危險的後果,OpenAI宣佈其最新的AI語言模型GPT-4時,許多專家對其沒有分享創建管道或訓練數據的細節感到失望。OpenAI的首席科學家伊爾亞·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解釋,「這是為了保持公司相對於競爭對手的競爭優勢,同時防止其技術被濫用。」然而,許多人工智慧專家指出,OpenAI的種種行為將使我們更難理解這些系統可能帶來的潜在威脅,並且會集權於企業手中。

OpenAI聯合創始人暨首席科學家IlyaSutskever
蘇茨克維認為OpenAI不開源,是為了保持公司相對於競爭對手的競爭優勢,同時防止其技術被濫用。

退出OpenAI後,馬斯克充滿針對性的各種舉動與發言

當ChatGPT於2022年11月推出時,OpenAI立即成為最具主導地位的AI公司,迫使原本處於領先的Google開始追趕。《華爾街日報》報導,OpenAI目前的估值上看290億美元,比起2021年時的價值翻了一倍以上,對比馬斯克現在還有推特這一「昂貴」的玩具(他認為現值不及收購價的一半)。而據《semafor》報導,知情人士透露馬斯克非常憤怒。他甚至推文表示,「不解自己捐贈1億美元的非營利組織是如何變成估值300億美元的營利組織的?」

馬斯克質疑OpenAI的推文

除了原先承諾的10億美金沒有兌現,在ChatGPT推出的一個月後,馬斯克還取消了OpenAI對推特資料庫「firehose」的訪問許可權(一種讓外界抓取推文的管道),而這是馬斯克在收購Twitter之前簽署的合約。

在AI還將持續主導的將來,馬斯克又傳出要創辦自己的人工智慧公司,可以預見的是還會有更多關於OpenAI創辦過程的軼聞將浮現。

資料來源: semaforThe VergeCNBCBusiness insiderWiredWSJ

責任編輯: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帳戶安全再升級!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科技與保險打造新世代數位防衛陣線
帳戶安全再升級!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科技與保險打造新世代數位防衛陣線

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布的數據資料,截至2024年底,台灣數位存款帳戶的開立數量突破2,446萬戶,較2023年(1,968.6萬戶)增加24.3%,超越了總人口數,與此同時,帳戶安全也面臨前所未見的挑戰。

國泰世華銀行作為台灣金融領導品牌,不僅提供用戶導向的便捷安全金融服務體驗,透過先進技術杜絕駭客、釣魚攻擊風險,同時,以全方位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機制搭配跨界創新推出的「帳戶安全險」,打造從「預防」到「關懷」的數位金融安全。

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帳戶安全健檢與帳戶安全險雙引擎竭盡保障金融安全

隨著數位金融普及成為你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詐騙集團或駭客以各種方式發動攻擊,如釣魚簡訊、木馬程式竊取帳密、假網站盜取信用卡資訊,或者是假冒官方機構的社交工程…等,因此,無論是登入金融帳戶、轉帳、消費,還是投資理財,民眾除要有資安防護意識,金融機構提供的科技防護也是重要防線。

國泰世華銀行領先市場推出的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服務,從登入安全、交易安全、個資安全與系統安全…等四個面向提醒用戶須注意的地方,包含登入兩步驟驗證、FIDO快速登入、裝置綁定、交易認證碼、人臉辨識驗證交易、交易推播通知、Email/手機號碼檢核、App版本、手機作業系統…等項目,完成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設定,即可再強化帳戶安全的防護等級。國泰世華銀行對於數位安全不斷突破創新,此次攜手跨界夥伴–國泰產險推出「帳戶安全險」活動,用戶若完成10項安全健檢設定,並至CUBE App保險專區點選參加帳戶安全險活動,即有可能獲得最高新臺幣16,000元的理賠保障(限額45,000名)。(詳細保障內容依國泰世華銀行官網為準,可至活動專頁查詢。)

登入、交易、個資、系統等四層面十大安全健檢項目
登入、交易、個資、系統等四層面十大安全健檢項目
圖/ 國泰世華銀行

根據用戶動態提供主動防禦與提示,阻擋盜用、詐騙潛在風險

除從帳戶安全出發,國泰世華銀行更因應消費者使用行為,以多項主動防禦與智能提示機制保障交易前、中、後安全,讓安全防護不再是被動防禦,而是隨時偵測、即時反應:例如,透過「登入兩步驟驗證」等方式強化登入安全,運作概念就像是Google帳號的雙重驗證機制,當陌生裝置嘗試登入CUBE App帳戶時,系統會即時發出第二道OTP驗證來確認登入者身分,大幅提升登入安全。其次,用戶還可透過CUBE App啟動、人臉辨識驗證與交易認證碼…等多元交易驗證機制,並且綁定裝置才可使用,大幅保障交易安全。

除了前述安全機制,CUBE App還有提供「卡片安全鎖」服務,可依照交易地區、交易類型、交易時間與單筆交易金額上限進行個別設定,讓用戶根據自身需求,靈活控管用卡範圍。而針對風險與頻率日益攀升的釣魚簡訊詐欺事件,CUBE App也有「簡訊收件匣」提供客戶確認簡訊來源,若收到疑似詐騙簡訊客戶能直接開啟CUBE App登入後查詢簡訊內容,讓用戶可以一眼辨識訊息來源,杜絕偽冒門號發送的詐騙簡訊。

持續與時俱進推升數位安全防護

從全方位的 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業界首創的帳戶安全險,到全面覆蓋交易前中後的進階防護機制,國泰世華銀行始終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結合跨界創新,不斷推升金融科技的安全標準。未來,將持續進化安全防護策略、精準因應各種場景挑戰,以高規格守護每一位用戶的資產安全,讓用戶可以安心享受智慧金融生活。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產險商品由國泰產險提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