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的企業中,轉型至全方位可視性(Full-stack Observability)的行動已如火如荼地展開。根據AppDynamics 的《The Journey to Observability》研究報告,超過半數(54%)的企業在 2021 年開始推動「全方位可視性」,另外預估有36% 的企業在2022年展開行動;這代表目前有高達 90% 的企業,已踏上全方位可視性的轉型之旅。
什麼是可視性?
企業能夠在系統內進行自動偵測、發現異常提出警告,掌握安全漏洞,或找出惡意軟體潛伏位置。
無論是何種產業,企業的 IT 資產皆日益複雜且持續變動,這使技術團隊認知到,唯有提升可見性,才能有效管理 IT 可用性與效能,並為客戶提供完善的數位體驗。他們期望改善現有的應用監控工具,以便統一檢視 IT 堆疊(Stack)的整體效能,也就是資料由下往上、層層堆放起來的架構,同時為新興雲原生環境導入全方位可見性的解決方案。事實上,現在全球已有 90% 的企業,將導入全方位可視性解決方案視為第一要務。
令人深受鼓舞的是,研究發現許多企業早已開始轉型至全方位可視性,而且大有進展。86% 的技術人員反應過去 12 個月以來,整體 IT 堆疊的可見性有一定程度提升。儘管多數組織在全方位可視性的轉型上仍處於初期階段,但是在 2021 年有所斬獲的企業已感受到,明顯的正面效益不僅在 IT 部門擴散,亦對其他業務帶來正面影響。
以下是全方位可視性為企業帶來的五大效益:
一、IT 部門生產力提升 / 減少危機處理時間
透過橫跨IT資產的強大可見性,技術人員可更輕鬆、快速地找出異常、了解IT問題的根本原因,以及執行必要的修復。在過去,幾乎所有技術部門都疲於奔命,趕在效能問題燒到終端用戶之前滅火,所幸現在團隊終於能漸漸卸下此重擔。
除此之外,IT 部門生產力的提升,亦有助於技術人員在終端用戶有機會發現前,以更快的速度解決效能問題。
二、IT 營運成本降低
多年來不變的是,企業高層總是要求技術團隊能「花更少的錢、做更多的事」。不過,現在技術人員可以更快速地隔離並解決 IT 堆疊中,各層的效能問題,原本需要手動操作的人力成本亦隨之降低。在 IT 專才需求高漲(通常成本也很驚人)的時代,這將大幅減輕企業的財務負擔。
三、加強創新與影響業務項目的優先順序
企業透過統一掌握 IT 可用性和效能後,再與業務 KPI 連結,讓技術人員開始能明確辨識會嚴重影響終端用戶體驗,且損及企業利益的 IT 問題。如此一來,在監控工具產生的衆多數據中,技術團隊也能準確聚焦在優先項目並對症下藥。
四、促進更緊密的跨企業團隊合作
經過統整分析後,借助 IT 堆疊各層的效能資料,以及對業績表現的觀察,IT團隊開始感受到擁有統一、整合且可靠資料的多項益處。這讓IT營運、開發以及網路團隊不再是各自使用未連結監測工具所造成的穀倉效應(Silo),而是開始看到透過存取共享數據、一起進行根本性原因的分析,以及透過故障排除更有效地解決效能問題。而技術投資有所回報,對企業領導者來說也是一劑強心針。
五、有效分派 IT 人力處理策略要務
綜合上述四項效益,技術團隊可以將時間和心力投入在高價值、創新、具前瞻性的優先要務,例如加速數位轉型,或是為客戶和員工升級數位體驗等。他們可以專注在高回報、高成就感的工作,執行真正能驅動企業前進的創新計畫。
不再只是空談,從單純監控到全面行動
雖然技術團隊表示,提升 IT 資產可見性已帶來顯著效益,但多數企業其實仍處於轉型的起步階段。在管理整體 IT 堆疊的可用性與效能上,他們依然仰賴多種未串連的工具。雖然現有的監控解決方案可協助技術人員識別特定網域的問題並採取行動,但在各工具缺乏連結、不可互通的狀況下,要全盤掌握 IT 堆疊各層的相依性(Dependencies)幾乎不可能。
幸好,技術團隊了解他們這段剛開始的旅程,不僅多階段並牽涉廣泛,也需花上一段時間,93%的受訪者也坦白為了成功部署全方位可視性,在組織內部仍有許多準備工作。面臨重重挑戰,技術團隊沒有退縮,而是以現有的成果為基礎,堅定朝目標前進。因為他們已經親眼見證 IT 效能可見性提升帶來的改變,也準備好邁向下一個階段。
在這趟企業的轉型之旅中,最令人欣喜的想必是每一階段都將使效益倍增,最終讓企業煥然一新。全方位可視性將協助企業為客戶和員工打造最佳數位體驗,並達成數位轉型目標。事實上從 IT 乃至業務成效層面,87%的受訪技術人員對於全方位可視性的成效充滿期待;而85% 認為轉型至全方位可視性將為公司帶來重大變革。
過去一年多來,各領域的企業已從討論如何提升監控能力,變成實際行動。但從客戶的回饋可以發現,未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對技術團隊和企業高層來説,他們已嚐到全方位可視性對現在和未來發展的好處,未來此行動和方向也將更為積極。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