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gram創辦人推新社群!短影音稱霸,他們卻反向主打文字?能再創光輝嗎?
Instagram創辦人推新社群!短影音稱霸,他們卻反向主打文字?能再創光輝嗎?

Instagram的聯合創始人Kevin Systrom和Mike Krieger要回來了──他們即將推出的新世代社群媒體「Artifact」,主打個人化的新聞摘要演算法,外媒形容為「文字版的TikTok」或「重生的Google Reader應用程式版」,甚至也可以說針對亂成一鍋粥的Twitter而來。

Artifact實際的運作方式將會是一系列的熱門文章推播,選自知名出版社或是媒體,包括《紐約時報》等領先的新聞媒體或小眾主題的部落格文章,並且可以讓用戶與好友互相留言討論、以及傳送私人訊息。用戶點擊感興趣的文章後,Artifact就會再提供類似的貼文,就像在TikTok的推薦頁面,用戶觀看的影音會不斷影響演算法一樣。

這個即將推出的新平台儘管尚未完全公開,不過已經先開放了美國用戶加入候補名單。

文字版的TikTok,推播新聞也讓用戶互相討論

當年Kevin Systrom和Mike Krieger以7.15 億美元的價格將Instagram賣給Facebook,2018年又與母公司關係緊張而於離開Facebook,外界也相當期待他們的下個產品。

Artifact彷彿在社群媒體的影音潮流中「逆流而上」──各大社群平台受TikTok成功的啟發,幾年來不斷追逐短影音和隨之而來的廣告收入,但Artifact將目光鎖定在文字上,就像回到了2010年前的社群媒體一樣。

目前加入候補名單的用戶只能看到排名較前、較熱門的新聞摘要。但測試版用戶已可以加入另外兩項將成為平台核心的功能:一個是顯示關注的用戶發布的文章的摘要,以及他們對這些貼文的評論(目前還無法在沒有外部網址的情況下發布貼文)。第二個是私人訊息,讓用戶可以與朋友私下討論貼文或文章。

新聞內容對手眾多,社群媒體競爭激烈

與大多數剛成立的新創公司一樣,Artifact尚未確定商業模式。Systrom表示,從廣告開始似乎非常合適,也有興趣考慮與出版媒體分享利潤。而如果Artifact 成功擴大用戶群,就可以幫助讀者找到新的內容、並鼓勵他們訂閱那些媒體,並從中分一杯羹。

就內容與運行方式而言,Artifact聽起來並不完全是原創的,它不僅看起來像是Google Reader的新社群版本,而且還會與其他各路新聞平台相競爭。例如Flipboard、SmartNews和Newsbreak,也有不少「個人化」元素,也類似於提供新聞閱讀、精選推薦和評論的Pocket及其較新的競爭對手Matter。

甚至,Artifact主打的新聞推播也似乎與Twitter社群相當熱門的新聞討論有一些重疊,這個平台出現的時機也剛好是Twitter用戶考慮「大出走」的節骨眼上。但也不是只有Artifact可以利用Twitter的混亂,時事通訊平台Substack也趁勢推出讀者和作者聊天的新功能。

Instagram
圖/ Instagram

當然,這款新應用程式還要將在許多方面與社交巨頭Meta競爭。Facebook以及Instagram、WhatsApp如今已成為數十億人互動的門戶,以及他們關注的朋友、家人、企業和新聞的更新。

這意味著無論Artifact變得多麼精緻或特別,它仍可能面臨市場上的大量競爭,消費者也已經擁有Apple News和Google News提供的內置新聞應用程式。

延伸閱讀:「發出高中的你」Z世代IG最愛玩哪些?限動熱門問題、Reels、最夯標籤大公開

創始人相信AI演算法更能完善用戶體驗

Systrom和Krieger表示,幾年前他們就開始討論Artifact的構想。兩位創始人表示,希望十多年來的經驗以及人工智慧的發展,可以他們的應用程式獲得更多的受眾。

Artifact
圖/ Artifact

Systrom也指出,他曾經對機器學習系統改善演算法推薦的能力持懷疑態度,但他在Instagram使用機器學習來改善用戶體驗的經驗讓他「成為了真正的信徒」。

讓Artifact成為可能的還有Google在2017年發明的Transformer,讓系統可以用比以前少得多的文字輸入來理解語言,這個轉換器也讓機器學習的研究領域快速進度,成為去年的ChatGPT以及其他人工智慧的發展推手。(ChatGPT名字中的「T」就是指轉換器)

這個轉換器還為社交網路創造了一些新的可能性。起初,社群媒體向用戶展示朋友認為有趣的東西(如Facebook)。接著他們開始根據用戶選擇關注的人,展示可能感興趣的內容,無論是否是用戶的朋友(如Twitter)。

而TikTok的創新是完全使用演算法向用戶展示內容,而不管用戶的朋友是誰、或用戶關注了誰。如今,TikTok席捲全球,成為世界上下載次數最多的應用程式,Artifact 就想用文字朝同樣的方式前進。

「我看到了這種轉變,我當時想,『哦,這就是社交的未來,』」Systrom說。「這些毫無關聯的內容;這些內容是通過(機器)學習而不是明確規劃的。對我來說很有趣的是,當我環顧周遭,我想,『為什麼這在社交媒體中不常見?為什麼Twitter仍然以關注的為主?為什麼Facebook也是?』」

想模仿TikTok,但還有這些困難要克服

儘管兩人認為機器學習技術進步,可能有助於賦予Artifact優勢,TikTok的個人化內容確實令人上癮,但TikTok的成長是藉由大量的營銷支出達成的,甚至在 2018年達到了一年10億美元。一間新創公司,即使是傑出的創始人,手頭也不一定如此闊綽。

尤其Artifact試圖跨足的所謂 「硬」和「軟」兩極分化的內容,如何成功吸引用戶也將是一個挑戰。在年輕的Z世代用戶現在經常轉向TikTok等娛樂媒體(偏向「軟」的內容)來了解新聞和世界大事的時代,新聞閱讀(偏向「硬」的內容)本身似乎有點過時了。

但我們也很難忽略Kevin Systrom和Mike Krieger過去的功績──Instagram當年以10億美元成交,是當時最大的社群媒體收購案之一,重新塑造了世界與社群媒體互動的方式。如果Systrom和Krieger可以再複製Instagram的成功,那或許可以壓下Mastodon的火侯,成為真正「公共的數位城鎮廣場」。

資料來源:PlatformerThe VergeTechCrunch

責任編輯: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一年助數十家製造、金融、零售、媒體娛樂業者迅速導入生成式 AI,Going Cloud 如何辦到?
一年助數十家製造、金融、零售、媒體娛樂業者迅速導入生成式 AI,Going Cloud 如何辦到?

令人驚訝的是,今年獲得 2024 AWS Rising Star Partner – Technology 年度大獎的 Going Cloud(刻刻在雲),展現強大的雲端、數據和 AI 技術整合能力,推進數十個遍及製造、金融、零售電商、媒體娛樂等領域的生成式 AI 合作商機。究竟 Going Cloud 是如何做到的?

攜手 AWS 以深厚技術優勢 化身企業 AI 雲端轉型顧問

2022 年創立的 Going Cloud,其實是 AI 多媒體科技集團科科科技(KKCompany Technologies)的一員。科科科技雲端智慧業務群總經理黃柏淞指出,KKCompany 早在2007年便打造數據團隊,旗下 KKBOX「個人化歌曲推薦」早已深植人心,集團營運環境也於 2011 年全面上雲,長期累積厚實的技術能力與豐富經驗。近年,KKCompany 一方面看準企業雲端轉型的趨勢,同時也期望將過往聚積在軟體服務、零售電商、媒體娛樂等產業的能量,擴散至更多領域,因此決定創立 Going Cloud,並成為 AWS 的合作夥伴,攜手協助企業實現雲端數位轉型。

與 AWS 合作之初,Going Cloud 除了扮演企業雲端轉型技術顧問角色,更推出雲端、數據和 AI 解決方案,能提供全面的雲端搬遷評估與計畫,以及在兼顧數據隱私與安全保護機制下,替客戶做到數據管理、整合與分析,包括分析使用者行為與輪廓,進而以數據驅動商業決策。黃柏淞舉例,曾有歌手原先只打算舉辦一場 2,000 人規模的演唱會,但 Going Cloud 在運用 AI 模型分析時間、粉絲人數等各項因素後,認為對方有開兩場演唱會的實力,並微幅調漲票價、將規模增加至 4,000 人,後來結果一如預測,門票近乎完售。

Going Cloud 整合 AWS 雲端服務能做到「私有 AI」,企業擁有資料的自主權限,不會與他
Going Cloud 整合 AWS 雲端服務能做到「私有 AI」,企業擁有資料的自主權限,不會與他人共用基礎設備,確保營運機密不外流,已通過第三方國際資安標準 ISO 27001 驗證。
圖/ Going Cloud

橫跨製造、零售、娛樂產業,為客戶從 0 到 1 導入生成式 AI 解決方案

2022 年底,生成式 AI 橫空出世,大型語言模型不僅可以理解人類說的話,還能依據指令生成文字、圖片、影音等各種內容。Going Cloud 整合生成式 AI 基礎模型 AWS Bedrock、機器學習平臺 AWS SageMaker 和個人化推薦 Amazon Personalize 等服務,依據不同規模企業的需求,提出 AI 聊天機器人、推薦引擎、內容生成等一站式 AI 解決方案,即便企業沒有技術團隊,也能在 Going Cloud 的輔導與建議下,輕易導入 AI。

比方說,Going Cloud 協助兩岸系統廚具領導品牌,打造應對銷售端的「常見問題機器人」。黃柏淞指出,廚具品牌產品多,銷售和供應商網絡又龐大,客服經常必須在即時回應代理商、經銷商的問題之餘,手忙腳亂地翻閱手冊,查詢標準回覆內容。在此情形下,Going Cloud 先為品牌整理資料、打造內部知識庫,再設計能直接詢問、操作的介面,讓第一線人員迅速查找到相關資訊,提升回覆的精準度。而銷售端客服機器人上線至今,已大幅縮短客服人員的訓練和上線時間;品牌希望銷售端提出問題後,機器人能在 10 至 15 秒內便完成回覆,以免影響後續銷售流程,「結果機器人的回覆速度優於預期,成功將客服查詢處理時間減少三分之二,且準確度高達 95%。」

看準遊戲、消費和廣告等產業,都有大量行銷需求,Going Cloud 還提供文案、圖片和影片等「生成」服務。就有汽車品牌運用 Going Cloud 的生成式 AI 解決方案,替行銷素材更換車色、替換背景;或是某些零售品牌需要棚拍商品,但採用生成式 AI 工具生成圖片後,以往需要安排攝影、燈光、場地...等繁雜拍攝流程,透過 AI 僅需幾秒鐘就能完成,大幅節省人力及時間成本。「許多產業都已在嘗試利用生成式AI工具,縮短工作流程、提升效率。」

055A2294.jpg
科科科技雲端智慧業務群總經理黃柏淞提到,Going Cloud不僅具雲端、數據和 AI 技術整合能力,更可協助客戶從源頭的數據清洗、整理再到建置服務。因此獲得 2024 AWS Rising Star Partner – Technology 年度大獎。
圖/ 數位時代

從顧問、實作到維運,提供雙重保障的一條龍 AI 雲端數位轉型服務

相較單純的雲端託管服務,取得 AWS MSP 資格的 Going Cloud 不僅能協助顧客清洗、整理數據,還能接著幫助企業導入各式 AI 相關應用,相當於提供顧問、實作和維運等一條龍AI 雲端數位轉型服務。

黃柏淞特別強調,面對日益嚴峻的資安威脅,企業都相當在意數據的擁有權,而 Going Cloud 整合 AWS 雲端服務能做到「私有 AI」,企業擁有資料的自主權限,不會與他人共用基礎設備,確保營運機密不外流。專業團隊提供雲端託管服務,擁有完善的資安保護,更通過第三方國際資安標準 ISO 27001 驗證,成為 Going Cloud 的一大優勢。

如今,伴隨著生成式 AI 的發展,除了原有的數位原生產業之外,Going Cloud 逐步將服務擴展至製造、金融等領域,更計畫將服務拓展至日本、泰國。以製造業來說,有些在世界各地都設有分部的跨國企業,會面臨各國都有自己的交易法規、報關規定,必須需要耗費許多時間查找資訊,以及彙整營運數字;。對此,Going Cloud 一方面協助企業梳理文字和數字、聲音和影音等結構與非結構化資料,運用多模態 AI 技術打造內部知識管理系統;Going Cloud 還期望將預測式 AI 與生成式 AI 結合,只要下個指令甚至利用語音,便能獲取銷售、市場趨勢等預測資訊,「知識管理是我們接下來的重要目標。」同時,Going Cloud 預計透過 AI 驅動,持續優化企業搜尋引擎,以做到更精準人機協同合作和推薦系統。

黃柏淞另外提到,日本電信巨擘 KDDI 是集團股東,Going Cloud 相當看好日本 AI 雲端商用市場的潛力;此外,根據 Going Cloud 觀察,泰國內需市場大、成長速度快,「當地有硬體的需求,軟體做為附加服務,發展空間也隨之成長。」

對於有心導入 AI 的企業,黃柏淞建議,企業在導入前,必須清楚自身目的,是要增加營收,或是降低成本,不同需求對於預測式 AI、生成式 AI 的應用會有所區別,「界定目標後,才能進行相對應的優化,進而讓 AI 發揮最大效用。」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3.6兆銀光商機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