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今(28日)公布「台灣2050淨零轉型階段目標及行動」,訂定2030年減碳目標24%正負1%,並強化再生能源建置、節能、運具電動化、碳匯及負排放技術、減碳國際合作5大作為,預計2030年淨零轉型將帶動民間投資約4兆元,5.9兆產值。
放眼國際,歐盟已拍板將課徵碳關稅,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預計2023年10月開始實施,需申報產品碳排放,2026年正式課徵,「代表國際供應鏈要求會越來越具體,台灣沒辦法避免。」
2030年如何減碳24%?拉高綠能、致力節能
繼今年3月30日國發會公布台灣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後,今又公布2030年階段性目標及行動,包含2030年國家自訂貢獻(NDC)目標為24%正負1%。
白話來說,相較2005年排碳水準,台灣在2030年將減排24% ,相關具體作為會整合在2050年淨零的12大關鍵戰略。
再生能源方面,裝置容量自2020年9.6GW(百萬瓩),增至2030年45.46~46.12GW。由於台灣以太陽能與離岸風電為主力,訂定2030年離岸風電裝置量13.1GW、太陽光電裝置量31GW。前瞻能源包含地熱發電、生質能、海洋能,皆透過修法規範,提升業者投入誘因。
節能方面,2030年增加節電345.7億度、節熱量227.3萬公秉油當量,涵蓋工業節能、商業節能、住宅節能、運具節能。像是用電大戶的能源使用將納入國際標準ISI50001管理,並逐批汰換製程設備。以及新增商業或住宅的綠建築數量,車輛則新增「2.5噸以上小貨車」納入車輛能效管理。
運具電動化上,訂定2030年市區公車及公務車全面電動化,電動小客車及電動機車市售比分別提升至30%與35%。
技術方面則投入「碳匯及負排放技術技術」,發展自然碳匯(含森林、土壤、海洋)達到140萬公噸排碳量,碳捕捉利用及封存(CCUS)達到460萬公噸排碳量。
打造四大供應鏈,帶動民間4兆元投資
在2050淨零轉型計畫上,預估到2030年投入近9千億元預算。現階段2023年淨零轉型預算已編列約682億元。
至於淨零轉型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估算2030年透過打造光電、風電、電動車、儲能四大供應鏈,將帶動民間4兆元投資;並創造5.9兆產值、55.1萬個就業機會。
同時台灣能源依賴度由2011年97.4%,2050年降至50%以下;2030年空污量較2019減少約3成。
減碳24%輸日韓? 民間團體:政府對淨零排放過於保守消極
不過2030年僅減碳24%正負1%,對照日本設定2030年減量50%、韓國減量40%,台灣的目標是否不夠積極?龔明鑫認為,減碳必須務實看待,同時政府也投入科研計畫與國際合作雙管齊下,並疾呼「現在是科學家救世界的時候」。
環保署署長張子敬則解釋,每個國家經濟成長狀況不同,所設定的國家自訂貢獻(NDC)排碳基準年也不同。像是台灣在2007年碳達峰(指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因此維持2005年基準年設定減量目標,也是較具挑戰性的。他強調提出12大關鍵戰略,就是希望可以有策略地達到減碳目標。
不過2030年目標規劃24%正負1%,與現行《溫管法》設定減量20%差異不大,已有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等6家民間團體已發出聯合聲明指出:「 國發會密集規劃了一整年,卻只增加4%的減量目標,我國對於淨零排放仍過於保守消極,未拿出破釜沉舟的魄力。 」
國發會:未來重大計畫審查,都須導入淨零設計
面對外界的批評,龔明鑫認為,2050淨零轉型是台灣期程最長的國家發展計畫,唯有越多人關心,越有機會成功,「沒有最終方案,只有最好方案。」
他也宣布,未來任何重大計畫送到國發會審查,都必須提出淨零相關設計才能通過;同時也會協助中小企業,提升在淨零轉型上的適應能量,相關企業稅減免、貸款利息補貼,會盡快對外公布。在淨零轉型推動上,不遺落任何人。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