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飼養寵物以狗、貓為最主流。但隨著寵物經濟興起,也同時帶動了其他「特定寵物」的飼養風潮。
過去,農委會對寵物販售、繁殖相關事宜的規定,大多聚焦在最主流的狗、貓2大族群。不過,近來人們飼養的寵物種類愈來愈多,也出現各類協會、動保團體出面發聲,要求狗貓之外的小動物也能納入管理。
這樣的呼聲,反映出台灣對於寵物的定義更加多元,像是水族、鳥類、昆蟲等物種都開始成為陪伴人們生活的寵物。然而,各生物習性不同,要如何打造舒適的環境、好好照顧牠們的重點也不盡相同,這些差異也牽動著周邊的產業生態。
講究專業+展示空間,含金量不敵主流貓狗
台灣最大寵物連鎖體系東森寵物雲,在全台有147家分店,其中僅17家經營水族活體、用品販售。主理東森寵物雲的集團OMO複合店執行長鄭大智透露,在一家有經營水族、爬蟲類門市,大致會規畫33%空間來經營,但是僅占營收貢獻20%,而且比狗、貓領域注重技術、專業。鄭大智用「水很深」來形容這個狗、貓以外的寵物市場非常難經營。AC草影水族創辦人暨執行長蔡俊彥也評估,貓、狗市場的產值,大約是水族的6至7倍大。
也正因如此,儘管在未來5年東森寵物雲還打算再展350間店,但儘管是100坪以上的大型店,也依然不會優先考慮水族、昆蟲領域,而是選擇把狗、貓相關服務經營完整。
需要的展示空間大,含金量卻沒有狗、貓領域高,這些都是水族、鳥類、昆蟲寵物沒有出現大型連鎖業者的原因。一名水族零售業內人士表示,就連台灣最大水族通路魚中魚,來自水族的營收也只占約25%。不過,在水族、鳥、昆蟲3大「新寵」領域,依然都有出現各具特色的代表性玩家,這一次《數位時代》實際走訪,分享在一路走來的故事、成績及背後的市場觀察。
責任編輯:傅珮晴、謝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