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電商(電腦及其周邊、通訊商品及周邊及消費性電子商品)吸引不少人想要投入,其優點是雖然價格偏高,但比起精品來說更親民,而且大多數是不分男女族群都需要的產品。
然而這類商品替代性高、產品生命周期短,相較其他商品更屬於「紅海市場」(市場較成熟),競爭者眾,外加消費周期長,像電鍋、電視這些都可以用很久,若透過型號查詢價格,很容易被比價,利潤更是「毛三到四」,想撐起營業額需要許多的商品數,如何控制庫存量,也往往考驗著經營者的判斷力。
如果對於3C商品很熟悉,挑對商品就可以有「利基」,但要進入台灣市場前,更重要的是需要先了解商品要符合什麼樣的法規,一旦不符合標準,不只進不了市場,還有可能面臨罰則。
究竟台灣有哪些3C產品相關規範?哪些產品需要遵守?以下文章一次解析。
台灣市場六大認證一次看
台灣的3C認證有NCC及BSMI兩個「基本款」,例如行動電話、藍牙產品及WiFi AP要通過NCC認證;電源供應器、充電鋰電池、行動電源及充電器要通過BSMI認證,而平板電腦則兩種認證都要有。其他還有一些CE安全標準、FCC、ROHS……等,這些認證有什麼區別?
一、NCC認證:通訊電信相關
由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所做的認證。未經審驗合格,不得輸入、販賣或公開陳列。主要是依據電信法相關規定,將手機及WiFi AP等無線電信設備等電信管制射頻器材等做型式認證,表示電磁波比吸收率(SAR)符合國家標準,經審驗合格並貼有合格標籤,始得販售。
二、BSMI認證:電池電源相關
由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所做的認證,項目包括EMI(電磁輻射干擾防護)、EMS(靜電防護)及Safety(安全規範)。一般家用電器、影視聽產品、電子資訊產品、照明燈具、個人防護用具、玩具等都需要認證。
除了平板電腦外,電源供應器(旅充及車充)、行動電源、二次鋰電池組、鋰電池充電器也在認證的範圍內。
三、MFi認證:針對Apple產品
Made For i-Product,專為蘋果裝置開發。MFi 為蘋果公司對 iPhone、iPad、iPod、Apple Watch 配件製造商制定的測試標準,產品包裝印上 MFi 認證標籤,即代表通過官方檢測與核可授權。
具備 MFi 認證標章,表示商品有安全的軟體系統、穩固的硬體材質及Apple 受理保修。以充電器為例,若是使用未獲得認證的商品,可能會造成iOS 裝置受損、連接線容易受損,或是接頭端可能會掉落、過熱或無法正確插入裝置,也可能無法對裝置進行同步或充電。當然最大的缺錢是獲得認證的商品比較貴。
四、CE認證:歐洲市場專用
用CE為符號表示加貼CE標誌的產品,有符合有關歐洲指令規定的要求 (Essential Requirements),得在歐盟EU和歐洲經濟區EEA國家上市銷售,已加貼CE標誌進入市場的產品,發現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要從市場收回;若持續違反指令有關CE標誌規定的,將被限製或禁止進入歐盟市場或被迫退出市場。
五、CTS(Compatibility Test Suite)認證:Google Play應用許可
這是免費的服務, 廠商可以自行到官網下載並自行測試. 結果若能符合規範, 傳送給Google, 就可取得使用Google Play(Android Market)的授權。若未經CTS認證的裝置, 將無法使用Google Play應用程式。
六、GMS(Google Mobile services)認證:Google認證授權
主要是Google API的驗證, 認證後可在裝置印上Google商標, 並使用Google雲端服務授權包括了Gmail、Google 地圖、Youtube、Android Market、日曆、Google Talk ..等程式。因為要交由Google進行授權認證並支付權利金,一般只有國際大廠才會做相關認證。
其他還有FCC認證(確保產品不受電磁波干擾)、ROHS認證(產品的材料不使用鉛、汞等6種有害成分)等。
商品獲得最基礎的NCC或BSMI認證,對業者來說也是一種自保。當與消費者發生糾紛時,就可以舉證說商品有通過檢測,有可能是消費者自己操作不所造成的。
若違反檢驗規定,會發生什麼事?
在整個產製到銷售的流程中,到底誰應該負責送檢?根據商品檢驗法第8條規定,由以下方式區分:
(1)商品之產製者或輸出入者
(2)若委託他人產製或輸入,並以在國內有住所或營業所之委託者名義銷售時,為委託者負責
(3)產製者、輸出入者、委託者不明或無法追查者,則為銷售者負責送檢。
另外,電商等「銷售者」不得陳列或銷售未符合檢驗規定的商品,若違反時,可能會有下列相對應的法律責任:
一、 被通知限期改正,到期卻不改正者
處新臺幣1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而應施檢驗商品之「報驗義務人」,將被視為不實之標示者,處新臺幣15萬元以上150萬元以下罰鍰。(商品檢驗法第59條)
二、 違反以下運送、報驗規定
將被處新臺幣20萬以上200萬以下罰鍰:(商品檢驗法第60條)
◆ 將未符合檢驗規定之商品運出廠場、輸出入或進入市場
◆ 運出貨物儲存地
◆ 違反重新報驗規範:經檢驗合格之商品,若(1)證書已逾有效期間者;(2)包裝改變或包裝腐損,足致影響商品品質;(3)受水漬、火損或有顯著之毀損形跡;(4)標示不符或混雜零亂;(5)產品經加工處理;(6)其他應受檢驗事項有變更情事。
◆ 違反重新登錄規範:商品驗證登錄內容應使用於登錄範圍內,如有變更,申請人應重行申請登錄、以系列型式申請登錄或申請核准。
◆ 違反重新聲明規範:經「符合性聲明」之商品,應符合聲明之內容,如有變更,報驗義務人應重新聲明。
◆ 若商品僅供測試用、經出口維修後復運進口,或屬於緊急維修品,得免經型式認可,逕行辦理報驗,但需於一定期間內辦理核銷。(若日後商品經檢驗不符合時,則會加重,處新臺幣25萬元以上250萬元以下罰鍰。)
◆ 以詐偽方法取得檢驗合格證書。
三、造成消費者生命、身體、健康或有重大損害之虞
處新臺幣75萬元以上750萬以下罰鍰(違反商品檢驗法第61條),且報驗義務人需依據向標準檢驗局提出通報,未通報或在期限內回收、改正者,亦會有相對應的罰則。
除了罰鍰之外,還會有被限期停止輸出入、生產、製造、陳列或銷售,以及得沒入、銷燬或採取其他必要之措施等情況發生,所以符合檢測標準非常重要。
經營3C商品,不要一味求高利潤,先了解自己對哪些商品比較在行,再調查市場及了解相關法規後再行動比較好,目前也有代辦送檢的業者可以配合,這些都是經營前的必要成本,記得也要納入訂價時的考量。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