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警告裁員10%後,特斯拉新加坡、印度區主管異動,中國招聘活動也取消
馬斯克警告裁員10%後,特斯拉新加坡、印度區主管異動,中國招聘活動也取消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先前對於經濟前景發出警訊,將要裁掉全球約一成的員工後又改口指員工總數將會增加,然而這把裁員的大刀,隨即砍向新加坡地區經理。根據外媒報導指出,特斯拉新加坡地區經理Christopher Bousigues 已被解雇。

Christopher Bousigues日前在 LinkedIn上表示:「特斯拉宣布裁員10%,我的職位從今天起被撤銷。」但Christopher Bousigues未提及被解雇的具體原因,但表示這與馬斯克近期宣布的裁員有關,今後特斯拉香港辦公室將負責新加坡業務。

事實上,Bousigues剛剛上任一年多,在新加坡與他的團隊從零開始建立起業務,包括在當地推出Model Y。根據外媒報導指出,Bousigues 是特斯拉東南亞的首位派駐當地的經理,2021年6月才加入特斯拉,且在當地分公司有許多建樹,但特斯拉仍將他解雇。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Bousigues很清楚自己被解僱是特斯拉裁員10%計畫中的一,儘管如此,Bousigues仍表示很自豪能成為特斯拉在東南亞地區中首位負責整個國家業務的經理。

他說明自己和新加坡團隊從零開始建立業務體系,使特斯拉產品Model 3在新加坡汽車界蔚為風潮。此外Bousigues還表示,他在當地設立了2個展廳、1個服務中心,也因此他被當地的人們親切的稱為「the Jewel of Asia」。

Bousigues同時補充指出,他還在新加坡開發全島共7個特斯拉超級充電設備組成的網路,並在上周才剛成功推出了Model Y,獲得了極熱烈的反響。

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馬斯克日前傳送一封「暫停全球招聘」的電子郵件給公司高層,信中指出他對經濟有種「超級糟糕」的感覺,並表示要暫停全球所有招聘,並裁員10%,甚至要求特斯拉員工回到辦公室工作,否則就離開該公司等作法,讓人覺得有所異樣。

印度區政策和業務發展主管請辭

除了新加坡之外,特斯拉印度區公司也發生人員異動,特斯拉在擱置在印度銷售電動車的計劃數周後,特斯拉在印度負責政策和業務發展主管庫拉納 (Manuj Khurana)也跟著辭職,庫拉納2021年3月被聘用,為特斯拉制訂進入印度國內市場方案。

由於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堅持,特斯拉必須首先承諾在當地製造汽車,然後才能做出任何讓步,由於談判陷入僵局,特斯拉擱置了在印度銷售電動車的計劃,重新分配了部分國內團隊,並放棄尋找展廳的空間。

庫拉納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積極游說印度政府將電動汽車的進口稅從高達100%削減至40%,特斯拉表示此舉讓公司能在投資新工廠之前,先從中國等生產中心進口產品到印度來測試新市場。

馬斯克上個月曾在Twitter上表示,特斯拉不會在任何不允許先開放銷售和維修電動汽車的地區設立製造工廠。

然而,特斯拉不只將印度銷售計畫暫停,還將重心轉移到東南亞的其他市場,例如該公司正在鎳資源豐富的印尼尋找潛在的電池相關投資,而特斯拉最近也在泰國註冊了一個當地部門來銷售電動汽車。

中國的招聘活動接連取消

另外,特斯拉在中國的全球營運中此時發揮著重要作用,特斯拉在中國的2021年營收比2020年增長了一倍多,占公司全球總收入的25,特斯拉的上海超級工廠負責生產內銷和出口需求的Model 3和Model Y產品,這間工廠在2021年時產出了特斯拉全球50%以上的產量,特斯拉也計畫持續擴廠。

上週《路透社》報導稱,儘管馬斯克表示員工過多、下令暫停招聘作業,但特斯拉9日在中國增加了24個經理和工程師新職缺,且計劃繼續舉辦線上招聘活動,就在職缺公布隔天,招聘活動和職缺就被取消了。

而特斯拉9日也在微信平台宣布另一個「智慧製造」領域招聘活動,但這則貼文過沒多久也被刪除了,某種程度上代表著這個招聘活動也已被擱置。

另外,據《路透社》看到的特斯拉微信消息,該公司在中國研發、銷售和供應鏈部門的三場招聘活動原計劃於6月16日、23日和30日舉行。然而,該公司後來取消了這三場招聘活動。

參考資料:REUTERSINSIDER(1)INSIDER(2)INSIDER(3)ECONOMIC TIMESINDIA TODAY

責任編輯:吳秀樺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孕育下一代Future Growth護國群山,證交所創新板2.0號召勇於突破的創新企業力拚新經濟!
孕育下一代Future Growth護國群山,證交所創新板2.0號召勇於突破的創新企業力拚新經濟!

新經濟產業興起,臺灣要利基半導體優勢蛻變成科技島,關鍵來自於創新!2021年成立的創新板,臺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指出,他們關鍵任務是匯聚更多具備未來潛力(Future)及高速成長性(Growth)特質的創新企業,有效借助資本市場力量延攬人才,放大創新能量!

回顧這幾年登上創新板的20家新臺霸,他們有哪些共同DNA?林修銘表示:「我們對『創新』的定義,不僅包括技術、商業模式的突破,更重視勇於挑戰、改變現狀的精神!只要企業具備企圖心及決心,透過創新提升競爭力、創造品牌價值,都是創新板積極服務的對象。」

創新板2.0有感升級,打造Future Growth產業聚落

今年1月創新板全面升級,推出多項新制,包括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以擴大市場活絡、引進外部專家提升創新含金量、建立友善籌資環境,以及強化企業與投資人溝通機制,全面提升市場參與度,助力新興產業成長。

帶領證交所創新板一路變革,林修銘強調,「創新板一開始的定位就是主板而非次板,也象徵資本市場遊戲規則的里程碑(milestone),因為它是以企業的市值作為登板考量,而且企業不僅掛牌上市,還能同步享有證交所一系列專業支持與服務,讓企業無後顧之憂,專注拓展業務,所以我們希望把創新板打造成一個有Future Growth願景的產業聚落。」

既然創新板不只提供上市輔導,更是新創成長的最佳舞臺,跟其他國際交易所相比,證交所有哪些優勢?林修銘舉例,因應ESG浪潮,證交所將與外部專業機構合作,提供登板的企業獲得ESG評鑑專屬課程,接軌國際標準,進一步吸引長期資金投入。

另外,企業在發展早期,對於投資人關係經營、技術合作及市場拓展皆需大量資源,證交所則回應,他們會透過專業的IR議合服務平台(IR ENGAGE)、海外引資計畫對接上市企業與全球投資人。

「證交所今年推出新藍圖,在4月2日宣布聯手國際級會計師事務所KPMG並完成簽約儀式,共同建立『東南亞創新資本平台』,將借重KPMG在地網絡及資源,合力延伸臺灣創新板於東南亞創新生態圈觸角,擴大知名度及影響力,此舉可望吸引更多東南亞指標創新企業加入創新板,使臺灣創新板成為亞洲創新動能指標。

此外,此平台不僅聚焦於推動海外優質創新企業進入臺灣資本市場,證交所也將偕臺灣創新企業出海,赴東南亞新創生態圈進行業務媒合,帶動雙邊交流合作,加速企業海外布局,並增進創新板企業於國際間曝光,引入國際資金,進而提升創新板上市公司規模。」林修銘補充道。除了帶著臺霸走向海外,證交所也積極爭取國際優質創新企業來臺掛牌,藉由吸引國際優質創新企業來臺上市,成為臺灣資本市場新成員,強化產業供應鏈的完整性。

翻轉外界對創新板既有印象,創新板多項指標數據創新高

臺灣證券交易所林修銘董事長
圖/ 臺灣證券交易所

自從創新板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後,流動性大幅提高,而累計簽署「創新板上市有價證券風險預告書」也已逾120萬份,從成交表現、指數表現、到股價淨值比(P/B Ratio),各項指標數據屢創新高,凸顯創新板企業進入廣大投資人的視野,連帶也大幅增強掛牌企業的經營信心。以成交量為例,新制度上路至今(3/31)不到三個月間,創新板的總成交金額已超過2024年全年度三分之二;日均成交值對比2024年更成長203%。

至於指數方面,截至2月底臺灣創新板指數上漲16.32%,相較於同期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0.08%)、臺灣50指數(-1.42%)及櫃買指數(1.59%),其表現更為突出;而截至3月底,受國際情勢變動影響各大指數普遍下跌,創新板指數則相對抗跌,顯示市場對創新板企業的成長性、投資價值都抱持高度期待。創新板的股價淨值比,全體平均是4.47倍,亦高於上市2.46倍及上櫃2.85倍,證明市場對創新企業潛力的認可,因而願意給予創新板公司更高的股價淨值比。

亮眼指標背後是否讓登板企業同樣有感?林修銘指出,「確實有企業因創新板流動性明顯改善,公開表態將續留創新板,暫不啟動轉板計畫;另外近期也有企業主跟我們反映,因為登板後受到證交所協助,多方面強化營運績效讓市值持續增長,因而入選為MSCI全球指數的一員,吸引更多國外投資人的目光。」

更重要是,盤點目前在創新板的企業,營收、獲利能力俱佳,顛覆外界認為新創企業早期未能獲利的印象。根據最新數據,創新板企業於2024年度總營收較2023年成長78.61%,且20家企業營收全數呈現正成長,展現出強勁的突破動能。進一步分析創新板上市公司2024年財務報告,獲利企業占比達65%,驗證創新板公司不僅有發展潛力,亦能建立穩健的獲利模式。

創新板肩負起打造新經濟產業聚落的使命,當前目標也希望攜手更多產官學研等單位,協助更多優質企業在創新板上市。目前已經有多家數位雲端、生技醫療產業的領頭羊,表示將在今、明兩年申請進入創新板之列。

臺灣要躍升科技之島,創新活水不能中斷,林修銘最後號召勇於突破、積極改變現狀的新臺霸共同加入創新板,他表示:「我誠摯地邀請熱愛臺灣這片土地、為未來打拚的企業家們,大家一起協力讓創新板成為亞洲的創新力量搖籃,我們證交所會繼續努力不懈,推升創新板不斷壯大,讓臺灣成為引領亞洲創新的核心基地!」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