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選5個朋友!「Widget社交」應用爆紅,超越TikTok攻占年輕人手機主畫面
只能選5個朋友!「Widget社交」應用爆紅,超越TikTok攻占年輕人手機主畫面

就像中國網路一直在問,什麼時候能出現「下一個微信」,在美國,人們也一直在問,什麼時候會有「下一個臉書」,來顛覆已經固化太久的社交市場格局。

曾經,Snap被認為是打倒臉書的新一代社交平台,但是年輕人的喜愛並沒有讓其成為「Facebook終結者」。剛發布的「孱弱」財報,讓Snap股價暴跌43%以上,帶動整個美國社交媒體股價蒸發1000億美元以上。

但總有創業者正年輕,敢於加入社交這個「絞肉機」一般的賽道。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最近幾個月,一類「不講武德」的社交方式在美國興起,它們直接「侵入」到了手機桌面,嘗試用Widget小工具社交——你甚至不需要打開軟體,一解鎖,朋友的「密照」會直接顯示在你的桌面。

以Locket、Live In為代表的「Widget社交」應用在TikTok上爆紅後,成功收穫數百萬用戶,成為歐美「00後」最喜歡的社交方式。

是什麼讓年輕人為這些「只能選5個朋友的圖片社交軟體」瘋狂?而這又揭示了怎樣一種社交應用發展趨勢?

Locket應用頁面
圖/ androidphoria

「攻占」手機主畫面

2020年蘋果iOS14更新後,iOS用戶才擁有了Android用戶一直有的桌面小工具功能,能在桌面直接看到各式日曆、時間、天氣……。

除了一些基礎資訊,也有腦洞大開的創業者,開始對這些Widget動起了歪腦筋。

在最近幾個月,這些Widget社交小工具APP輪流成為美國AppStore中排名第一的免費社交應用。

2022年1月,Locket Widget憑藉一個2×2方形組件風靡世界,在12天內突破300萬下載量,順利拿下美國應用榜、社交榜Top1寶座。

後起之秀Live In在三個月後,迅速超過了Locket Widget,在美國iOS免費下載總榜上排名快速攀升,連續9天登頂美國iOS免費下載總榜。

作為這股風潮的鼻祖Locket Widget功能最為原始簡單:在App中互相添加好友,使用App拍攝照片後,點擊傳送給好友,照片就可以直接顯示在好友添加的Locket Widget小工具上。只要解鎖手機就能看見,說沒看見是不可能的。

Locket Widget的誕生和走紅都格外隨意。一開始,Locket Widget僅是一個私人使用的組件,開發者馬特·莫斯Matt Moss設計這款應用是希望和即將異地戀的女朋友保持聯繫,這樣就每天都能和對方看到彼此拍攝的照片。

開始使用後,Matt身邊的朋友們紛紛詢問下載方式,於是莫斯把它上傳到了應用商店中,結果這款App的受歡迎程度令他出乎意料——大量用戶湧入讓平台,甚至一度讓應用崩潰。

和它起源目的一樣,開發者希望可以專注於私密社交。即使有大量的用戶,Locket Widget也只允許每個人最多添加5個好友。「它是通往你關心人的入口。」莫斯在應用介紹中寫道。

Live In
圖/ Live In

新崛起的LiveIn沿襲了這個核心功能。LiveIn最多可以添加四位好友在自己的桌面小工具上,用戶可以時時查看好友的狀態更新。

不過LiveIn添加了更多玩法。在發送完照片後,LiveIn用戶可以實時更新「狀態」;用戶可以編輯文字或者emoji,更新自己的心情,好友只需點進軟體內即可看到。

LiveIn還有「自定義玩法」。LiveIn可以發送手寫的塗鴉。一些外國網友在好友的考試週發送了「手寫祝福」,繪製了一張「考試保過符」,還可以當作便利貼提醒對方一些事項,給對方一些安慰和驚喜。

所以這項可以「在線編輯、自己繪製」的功能,甚至生成「影片回憶錄」發在社交網絡上「秀恩愛」。

另外Live In在對待陌生人上沒有那麼嚴防死守,用戶不能看到陌生人照片但可以查看陌生人狀態,和陌生人互關後,就可以作為好友使用軟體。

可以看到,雖然其他類似的小工具社交軟體還在層出不窮,但留給它們的新功能也不多了。在最基礎的功能之上,最近登上美國突破榜的Noteit直接主打「畫便簽」功能,近日更新的Realmoji則簡化了人們表達心情的方式,可以選擇一個emoji表情(比如憤怒、微笑、拇指等)模仿並發送給對方。
借TikTok爆紅

不難理解,作為一款吸引年輕人的社交軟體,這些小工具的突然爆紅會和TikTok緊密相關,每當有相關的短影片走紅,下載數據就會飆升。

「TikTok是真正的改變者,」Locket開發者莫斯說,他認為,大家從短影片認識到這個軟體對於這類產品來說十分重要。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根據行動應用數據公司Sensor Tower的數據,1月莫斯在TikTok上分享他的故事後,人們下載了620萬次這個小部件,截至4月底,下載總數約為1500萬,短影片帶來的下載量幾乎佔全部下載量的四成以上。

LiveIn近三月榜單排名變化
Live In近三月榜單排名變化
圖/ 極客公園

LiveIn先做對了一件事——改名。Live In上線時間其實比Locket Widget只晚了一個月,其1月底上線時名為Live Pic Widget,和Locket Widget一樣有Widget的後綴。
直到3月30日的更新中,它的名稱後增加了「LiveIn」,這一天的排名直接衝上了Appstore免費榜第一;5月15日,名稱「LiveIn-Live Pic Widget」的後綴,改為了「Share Your Moment」。

改名的目的是同意軟體定位和用戶期待,畢竟作為「Widget」——「桌面小工具」,只能讓人想到一些無法與真人互動的「死物件」,很難和社交軟體聯繫起來。

LiveIn做對的第二件事是跟隨Locket Widget的老路,在短影片行銷上發力。LiveIn的宣傳策略基本上就是在TikTok上做用戶招募和行銷投放,也在Instgram等社交媒體增加曝光。

LiveIn組成了一個「官方-創作者-普通用戶」三重包圍的TikTok行銷策略,形成了一波病毒式傳播。

官方TikTok帳號的營運效果頗佳,幾支影片播放量十分可觀。另外,一些個人創作者的影片播放量達到百萬以上。有些TikTok的創作者除了會發布自己使用LiveIn App的影片,還會直接在TikTok個人主頁放上自己的LiveIn App的好友邀請鏈接,引導粉絲下載App。

為了引導普通用戶在TikTok分享使用影片,LiveIn界面中分享到TikTok的按鈕十分顯眼,點進去就可以生成使用歷史記錄的影片,一鍵分享到個人TikTok中,給APP帶來「自來水」。

Live In官方ins引導發布TikTok
LiveIn官方ins引導發布TikTok
圖/ Live In

話題度足夠後,就到了拉新這一社交軟體必不可少的環節。這類APP的社交裂變看似十分簡單,因為如果「沒朋友」,就沒法玩下去。
限制好友人數也限制了拉新裂變的更大可能,這類App卻要面臨和其他新興社交App一樣的用戶留存率的問題。
但如何持續裂變到更大的人群中、以及如何保持用戶的新鮮感,在風潮過後持續留在用戶手機裡,都仍是未知數。

私密,成為社交新方向

從過往的數據來看,一些「反社交」App總是層出不窮但曇花一現,短時間的排行榜超越並不會影響到微信、Ins、Facebook等的社交體系。這很多時候會被歸因為並不成熟的賽道環境,或者「反社交」被抨擊為偽概念,以及年輕人熱愛嚐鮮但三分鐘熱度的特點。

比如爆紅後下架的啫喱App,一度成為AppStore中國區免費App排行榜的首位,超越微信。它只允許用戶邀請50個親密好友,構建較為私密的朋友圈,並且沒有公域社區,如果用戶沒有通過邀請「收集」到更多朋友,則無法繼續進行社交。

去年火過一陣的Poparazzi,是一款不能自拍只能拍朋友的圖片社交App,將真實和密友結合到一起。2021年5月上線首日就登上了美國免費下載榜Top1,但「出道即巔峰」,後續的表現沒有更好,現在徘徊在美國iOS「圖片與影片」榜單150位左右。

雖然都缺乏後勁,但其背後折射出了社交需求的一個真變化:私密社交需求。
「這比擁有某人的電話號碼更私人,這對年輕一代很有吸引力。」雪城大學研究社交媒體的教授詹妮弗·格里吉爾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說,「他們正在尋找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親密的樣子。」

「異地戀神器」讓情侶可以享受獨特私密只屬於彼此的分享。在TikTok上看到Locket後,19歲的費利西亞諾說服她的男朋友和她一起下載,「Locket感覺更私密,我不會收到通知,只要解鎖我的手機,它就會更新。」

這些小工具提供了一個和親密朋友、家人聯繫的窗口,可以用於搞怪也可以用來緩和冷戰。19歲的大學生阿米娜在上大學時使用Live In與她15歲的妹妹交流。「我們主要用它來互相分享愚蠢的資訊,」迪丹女士說。「如果你很忙,或者和家人在不同的時區,這讓你很容易跟上對方。」

分析社交領域的細分賽道,有滿足結交朋友和情緒傾訴的陌生人社交;有維繫社會關係熟人社交;有為了交流效率而生的辦公社交。
但這些都忽略了人們最原始的「私密社交」,它和熟人社交不能混為一談。

從「大一統」的微信看,最初從親密關係出發創建,但在十年發展後已經成為社交集合體,一個人的大部分社會關係網絡都在其中,早已不再是和親密朋友交流的存在,甚至「朋友圈」也背離了隨手和好友分享的初衷,成為社交壓力來源之一。

在經歷過十多年的發展後,行動網路的原住民們或許已經厭倦了無休止的「資訊流」和「網紅KOL」轟炸。這時候,「返璞歸真」的Widget社交,成了一個更好的選擇。
基於小工具的私密社交回歸了熟人社交的最開始,讓人們離開已有的複雜社交關係網絡,讓出手機桌面的一塊,在只有彼此的區域裡,維繫最重要的關係。

本文授權轉載自:極客公園

責任編輯:傅珮晴

關鍵字: #社交應用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化衝擊為推進力!電通攜手AWS,讓AI不僅提升工作效率,更成為創收新動能
化衝擊為推進力!電通攜手AWS,讓AI不僅提升工作效率,更成為創收新動能
2025.05.09 |

身處於全球經貿激烈重組的現下,企業面臨的不只是數位轉型壓力,更是全新商業秩序的挑戰,為化危機為轉機,許多知名企業積極透過人工智慧(AI)技術優化營運效率、提升員工生產力,甚至是創造嶄新營收獲利。

電通(dentsu)作為全球領先的整合成長與轉型專家,面對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巨大挑戰,以主動出擊取代被動回應,運用 AWS 將雲端服務與生成式 AI 轉換為轉型關鍵引擎,從組織內部流程重構、員工生產力優化,一路延伸至客戶體驗升級,成功以效率與創新兼具的方式開創全新局勢,並在日前圓滿落幕的「創新驅動未來,AWS 生成式 AI 與現代化應用解決方案研討會」不藏私分享寶貴經驗與實務成績。

電通台灣集團策略創新長邵懿文面帶微笑的說:「與其被衝擊,不如擁抱它、駕馭它,讓 AI 成為每一個員工、團隊與組織的最佳共創夥伴。」

AWS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資深總監陳介立表示:「電通自行研發的系列生成式 AI 工具,不僅成功縮減80%團隊專案準備時間,讓同仁聚焦核心事務、品牌客戶互動,也加快近50%的行銷方案優化時程,讓品牌客戶可以更即時的因應消費者與市場回饋彈性調整。」
圖/ 數位時代

以生成式AI化營運瓶頸為成長動能,讓業務服務如虎添翼

在以人為核心的行銷產業,創意與專業是最關鍵的核心,但當人力資源與技能成為業務擴展的限制,以 AI 等數位科技放大「人」的價值變得十分重要,而這也是台灣電通會於 2022 年建立 AI 團隊、推出一系列生成式 AI 工具,協助團隊同仁更好協助品牌客戶了解市場、認識顧客、接觸顧客以及持續優化的原因。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資深總監陳介立表示,對電通來說,生成式 AI 工具不僅能將同仁從繁瑣的事務中釋放出來、大幅節省專案準備時程,更重要的是,重新定義了人機協作流程與思考框架,讓生產力激增、營運效率倍增。「為確保服務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我們不僅將數據服務搬遷到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 (Amazon EC2) 平台,更透過 AWS 的 AI 模型加速電通生成式 AI 工具的研發腳步。」

例如,電通智能中心整合電通獨有的消費者調查(Consumer Connection System;CCS)資料庫、數位足跡(dentsu Audience Center;DAC)資料庫與 AI 模型推出「Personas人物誌生成器」服務,讓團隊同仁再也不用花費大量時間比對、製作消費者輪廓,只要短短幾小時就可以升成完整的消費者報告與圖表,以及透過電通經典案例(Golden Samples)的 SWOT 分析與BMC 分析等數據資料訓練生成式 AI 的思考框架,成功縮短市場研究與專案準備時間,讓團隊同仁可以將絕大多數的時間用來跟品牌客戶互動、創意發想以及執行方案。

除透過生成式 AI 加速消費者與市場研究,電通智能中心亦推出「原生廣告文案生成器」,讓團隊同仁一鍵生成符合各媒體平台語境的產品(行銷)原生廣告文案,以及推出「LEON 廣告法小幫手」服務讓電通同仁可以問答的方式了解食品、化妝品、藥品廣告規範,同時,由系統自動識別廣告文案是否有遭裁罰的風險與提供推薦文案,如將空氣清淨機廣告文案中的「殺菌」字句建議修改為「抑菌」以降低風險等。

邵懿文表示:「透過電通研發的系列生成式 AI 工具,我們不僅成功縮減 80% 專案準備時間,讓同仁聚焦核心事務、品牌客戶互動,也加快近 50% 的行銷方案優化時程,讓品牌客戶可以更即時的因應消費者與市場回饋調整行銷方案與互動機制。」

AWS
電通集團與AWS團隊攜手合作。電通台灣集團策略創新長邵懿文建議:「與其被衝擊,不如擁抱它、駕馭它,讓AI成為每 一個員工、團隊與組織的最佳共創夥伴。」,一個員工、團隊與組織的最佳共創夥伴。」
圖/ 數位時代

從提升效率到創造營收,電通持續優化 AI 綜效

生成式 AI 不僅是提升營運效率與生產力的關鍵引擎,對電通來說,也是開創新商機的起點:隨著品牌客戶對 AI 需求的提升,電通將 AI 實務經驗轉換成系列課程,協助品牌客戶與行銷人員認識、掌握與善用 AI 工具;其次,更因應客戶需求將「LEON 廣告法小幫手」這類原本為內部打造的 AI 應用對外開放,以軟體即服務(SaaS)的方式提供商業化服務,擴展電通的營收獲利模式。

邵懿文指出:「透過雲端與 AI 轉型引擎,我們正逐步從過往的 Project Manager 轉變為 Product Manager,讓大、中、小型企業可以自助式的 AI 平台工具打造與持續優化行銷傳播成效。」在轉型的過程中,電通除持續投入更多資金與資源於其中,也樂於跟 AWS 等夥伴合作,目標是將既有的生成式 AI 工具更好的整合在一起,同時,可以協助品牌客戶提供更個人化的行銷方案,極大化 AI 創新驅動未來的價值。

總的來說,在電通的商務版圖中,AI 不再只是提升效率的技術選項,而是可變現的成長引擎,透過跟 AWS 等生態夥伴的共創共好,電通將以穩健步伐從整合成長與轉型專家進化為可提供新世代行銷科技的平台供應商,極大化 AI 與數位科技的價值邊界。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