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投資放緩,準備降溫了?從數據拆解熱潮其實才剛開始
元宇宙投資放緩,準備降溫了?從數據拆解熱潮其實才剛開始

持續半年多的元宇宙熱潮,似乎到了一個發展的反曲點。

2021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元宇宙賽道融資加速。極客公園根據公開資料梳理,2021年Q3以來,元宇宙賽道一共完成187筆融資,融資總額超過306億元。即使扣除字節跳動收購Pico的90億元,10個月裡行業依然淨吸近216億元的融資。

然而,相比之前半年,過去兩個月元宇宙賽道的融資速度出現了一定放緩,大廠出手、佈局這條賽道的消息也有所減少。這很難不讓人想起2015年、2016年的上一波VR/AR熱潮,在失去資本青睞後,幾個月的時間VR/AR行業就從春天墜入寒冬。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8個月後,這波元宇宙熱,真的要退潮了嗎?

01 元宇宙降溫?

不少VR/AR領域的從業者都能感受到:進入2022年的第二季度,準確地說從2022年3月開始,過去半年近乎瘋狂的元宇宙投資熱潮,似乎有開始降溫的趨勢。

製作:極客公園(注:2022年Q2融資情況數據截止至2022年4月30日)
2022年Q2融資情況數據截止至2022年4月30日
圖/ 極客公園

如上圖所示,極客公園根據公開資訊梳理,字節跳動8月底收購Pico後,2021年Q3、Q4以及2022年Q1三個季度,中國元宇宙賽道融資事件數分別為53起、47起和74起,相比2021年前兩個季度(33起和36起)大幅提升。

大批2016年前後成立,活躍於上一波VR/AR熱潮,而在過去兩年融資節奏放緩的VR/AR創業公司,例如小派科技、大朋VR、眾趣科技、VEER、沉浸世界、靈犀微光等,都在此期間完成新一輪融資。

但從3月份以來,元宇宙賽道的融資節奏開始有所放緩。極客公園統計發現,2022年3月和4月,元宇宙賽道分別發生22起和13起融資,相比之前幾個月出現了小幅度的下滑。

一位從業多年的資深從業者告訴極客公園,他也感覺最近一段時間行業的融資熱有所降溫。最明顯的信號是:朋友圈裡轉發祝賀同行融資的更新次數,去年底和今年初往往是一周一次甚至一周幾次,最近的頻率已經降至一個月一兩次。

與幾位行業人士和投資人交流後,大家普遍認為可能的原因有三點:

  • 年初傳出網路大廠將被限制對外投資併購,投資人對此有所擔憂,出手更加謹慎。

  • 經過幾年行業大浪淘沙,活下來的優質企業不多,過去半年被投資人搶了一遍,現在沒剩幾個值得出手的項目。

  • 關注元宇宙賽道的主要是美元基金,最近一段時間美元基金處境艱難,出手能力減弱。

一級市場的投資熱情正在下降,由此引發的一個擔憂是:元宇宙熱會不會像2016年那樣退潮?

02這波元宇宙熱,到底是怎麼來的?

想要弄清楚元宇宙熱潮是不是已經降溫,首先要明白熱度是怎麼來的。

在大多數普通人的視角裡,元宇宙熱是二級市場元宇宙概念股的爆發。去年9月,受到幾件行業大事的刺激,一批元宇宙概念股迎來暴漲。最瘋狂的幾週,一個公司只要蹭上一點元宇宙概念,就能拉上幾個漲停板。

VR/AR相關的上市公司自然是最大的贏家。給Meta和Sony兩個VR大廠代工的歌爾聲學,幾天裡股價漲了超過20%;股價跌入谷底的網易,也在兩周裡反彈了將近20%。

但還處於發展早期的VR/AR行業,上市的公司沒有幾家,這也讓一批蹭概念的上市公司成了最大的贏家。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兩家手遊公司中青寶和湯姆貓,拋出兩款打著元宇宙旗號的遊戲開發計劃後,中青寶的股價從8塊一度漲到42塊,漲幅高達400%;湯姆貓也從3塊漲到最高時的近6塊,漲幅將近100%。

股民在炒概念,真正投資行業的,是一級市場的投資人們。

上文提到,2021年Q3開始,一級市場元宇宙賽道融資加速,包括字節跳動、騰訊、網易、完美世界、三七互娛等網路大廠相繼出手,這也是刺激一級市場投資人湧入這一賽道的直接原因。

投資人的理由主要有兩個:第一,最近幾年消費網路的投資機會逐漸消失,市場缺乏一個優質的賽道吸納投資人的資金,這也是為什麼大機構紛紛轉向ToB的產業網路、硬科技和新消費等賽道,元宇宙作為下一代網路生態,有足夠的想像力和天花板,龐大的產業鏈條也意味著豐富的投資機會。

第二,元宇宙公司普遍缺少成熟的商業模式,幾年內難以登陸二級市場,投完難以退出,這是投資人過去不願碰這個賽道的原因。但網路巨頭進入這個賽道,他們對這個領域創業公司的投資併購,給投資人一個新的退出渠道。

換句話說,大廠進入這個賽道,是掀起一級市場這股熱潮的直接原因,而扣動扳機的,無疑是字節跳動和騰訊。字節跳動這裡不用過多贅述,而騰訊的佈局實際上還要更早。

早在2020年,馬化騰在內部信中強調,與元宇宙概念相似的「全真網路」是下一代網路的關鍵。此外對於Pico收購一事,行業內有傳言騰訊參與了競標,只是字節跳動開出的價碼太高,騰訊覺得不值因而放棄。

這裡有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對於字節跳動、騰訊等網路大廠,決定開始佈局VR/AR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投資前沿技術,為未來十年的競爭做儲備,是大廠戰略投資的重要一環。從這層意義來說,相信元宇宙(或者說VR/AR,又或者說全真網路)是下一代網路,是字節跳動和騰訊開始佈局的根本原因。

但為什麼選擇2021年這個時間節點?實際上,騰訊很多年前就對VR/AR有所佈局,Facebook在2014年拋出20億美元收購Oculus後,接下來的數年裡,騰訊在內部組織了數個團隊研發VR硬體、VR遊戲和VR社交產品,甚至還低調上線過一個VR社交產品Solar VR。

當年的嘗試基本都是淺嚐輒止,而今天騰訊、字節跳動都在投入大量資源進入這個賽道,極客公園從多位與騰訊、字節有過交流的行業人士處了解到的資訊是:Meta的VR硬體出貨量跨過千萬台門檻,是刺激字節跳動、騰訊等大廠的直接原因。

祖克柏穿行在戴VR裝置的人群中
圖/ 極客公園

管理學上有一個常用的詞叫「飛輪效應」——為了使一個靜止的輪子滾起來非常困難,一開始你需要一圈圈推,每一圈都非常費勁,但達到某個「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即使你不怎麼使勁,飛輪也會自己滾動,而且越滾越快。

飛輪效應常被用於形容網路經濟和平台經濟。對於Meta和Pico正在打造的VR生態,硬體和內容就像是驅動這個產業的兩個飛輪——更多的硬體保有量,意味著開發者開發一款好內容可以獲得更多收益,也就願意投入更多人力物力開發更高品質的內容;而好的內容越多,反過來會刺激更多消費者購買硬體。

但在早期,這個進程推進的非常緩慢:硬體出貨量不足,導致開發者難以賺錢,不願意投入;而缺少好內容,則導致用戶缺少購買意願,甚至老用戶也在不斷流失。

早期需要靠資本去推動,後期產業自己造血加速發展,VR產業的「臨界點」,數年前與多位行業頭部創業者交流,大家的共識是:年出貨1000萬台高端VR裝置,會成為行業發展的反曲點。

而在2015年至2018年,Oculus推出Quest之前,Sony PSVR+HTC Vive+Oculus Rift+其他品牌的總出貨量也就在百萬台上下,每年的增幅也不高,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或者海外其他大廠前幾年不願在VR/AR賽道投錢投人的原因。

但Oculus Quest的出現,加上疫情的推動,高端VR硬體產品的出貨量開始大幅攀升。根據SuperData的數據,2019年高端VR硬體的出貨量接近300萬台,2020年由於PSVR銷量下滑、Oculus庫存不足等原因導致總出貨量提升不多,但在2021年隨著OculusQuest2發售,僅這一款產品的總銷量就達到近1000萬台。

VR硬體的出貨量達到重要臨界點,成為元宇宙行業發展的反曲點。但由於Meta無法進入中國,導致中國VR市場的發展開始落後於全球市場,但這也是字節跳動、騰訊等大廠的機遇——Meta躺平了技術的坑,教育了市場,養起來一批開發者,也就大大降低在中國投入發展的不確定性。

這也是為什麼字節跳動願意拿出真金白銀,買下Pico這個雖然出貨量只有Meta幾十分之一,但也是中國碩果僅存的消費級VR硬體公司的原因。

03 VR硬體出貨量大漲,中國市場迎頭趕上

了解了這波元宇宙風口的來源,我們再來談談到底是真熱還是虛火。

今天的元宇宙,很難不讓人想起2015年-2017年的上一波VR/AR熱潮。2014年Facebook重金收購Oculus後,中國快速掀起一波VR熱,大朋、蟻視、3Glasses、樂客等一批本土VR創業公司相繼獲得數億元規模的融資,小米、華為、微軟、網易等大廠也相繼入局,還催生出了暴風這個VR妖股——帶著VR概念上市後36連板,最高時的市值超過400億元。

這股熱潮不到2年就很快退潮,速度堪比共享單車。今天復盤來看,所有的火熱都只停留在資本層面,大廠們的入局也是淺嚐輒止。而之所以資本熱錢沒能轉化為行業發展的動力,歸根結底,是因為燒錢後高端VR硬體出貨量和保有量不及預期。

VR硬體有各種不同的產品形態,但大致也可以分為高端和低端兩種。低端硬體以Google工程師開發的Cardboard為代表,早年的三星Gear VR、暴風魔鏡、Oculus第一代一體機GO都是低端VR產品,其特點是價格便宜、門檻較低,但畫面模糊、處理器性能較差,只能玩一些粗糙的手機VR遊戲或者看全景視頻。

高端硬體的代表包括早年的Oculus Rift、PSVR、HTC Vive,以及後面的Oculus Quest,螢幕解析度較高,處理器使用的是性能更強的PC、遊戲主機或者訂製處理器,因此可以用來玩製作更加精良、更加逼真的VR內容。

2016年VR行業也曾號稱有千萬出貨量,但賣出去大多是幾十塊到幾百塊不等的低端VR產品,高端VR產品的出貨量只有大約100萬台,還有一半以上流入到了VR體驗店等B端客戶,除了PSVR,真正保有在消費者手中的VR硬體數量非常有限。

這也是為什麼上文提到的,Oculus Quest這款高端VR硬體出貨量達到千萬級里程碑,對行業帶來巨大的衝擊,而中國市場能否爆發,VR硬體的出貨量和保有量才是決定性因素。

Introducing Oculus Quest 2.jpg
Oculus Quest 2

字節跳動完成對Pico的收購後,投入大量資源推廣VR硬體,不論字節自家的抖音、各大電商平台,甚至春晚都能看見Pico的廣告。

這樣的推廣攻勢很快取得了效果。據了解,被字節跳動收購前,成立六年多的時間Pico總銷量約為50萬台,而根據晚點此前報導,在2021年一年,Pico銷量就達到50萬台,2022年字節給Pico新設立的目標,高達100萬台。

前段時間券商流出的一份行業交流紀要稱:字節跳動於今年3月上調了Pico的年度銷售目標,從原來的100萬台調升至180萬台。上調目標主要由於一季度銷量數據較好,不僅超過最初的預期,較前期增速還很快。

但這一說法被字節跳動方面否認,相關負責人回復極客公園稱:從業務部門反覆確認,目前字節跳動並未上調Pico銷售目標,今年(目標)仍是100萬台。

但不論是180萬還是100萬,對於中國來說都是里程碑式的數字。機構預測2022年全球VR硬體出貨量將達到約1570萬台,180萬台意味著全球市場份額為11%,100萬也有6%。雖然相比智慧手機市場(2022年約佔全球22%)還有一定差距,但比2019年和2020年已經明顯縮小。

更重要的是,字節和Pico的示範效應,正在吸引更多重要玩家入局,加速中國VR/AR行業的發展。此前騰訊收購手機廠商黑鯊,傳聞已將團隊的工作重心重設為XR硬體;華為、OV等也在加速佈局VR/AR硬體,一旦時機成熟,品牌、渠道、生產能力都已經成熟的手機廠商,將是XR硬體重要的競爭者。

銷量才是硬道理,元宇宙的這波熱潮,才剛剛開始。

本文授權轉載自:極客公園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

好友缺你一個,加入數位時代LINE,科技產業趨勢新聞一次掌握!

傳送門點這裡

關鍵字: #VR_AR_MR #元宇宙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孕育下一代Future Growth護國群山,證交所創新板2.0號召勇於突破的創新企業力拚新經濟!
孕育下一代Future Growth護國群山,證交所創新板2.0號召勇於突破的創新企業力拚新經濟!

新經濟產業興起,臺灣要利基半導體優勢蛻變成科技島,關鍵來自於創新!2021年成立的創新板,臺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指出,他們關鍵任務是匯聚更多具備未來潛力(Future)及高速成長性(Growth)特質的創新企業,有效借助資本市場力量延攬人才,放大創新能量!

回顧這幾年登上創新板的20家新臺霸,他們有哪些共同DNA?林修銘表示:「我們對『創新』的定義,不僅包括技術、商業模式的突破,更重視勇於挑戰、改變現狀的精神!只要企業具備企圖心及決心,透過創新提升競爭力、創造品牌價值,都是創新板積極服務的對象。」

創新板2.0有感升級,打造Future Growth產業聚落

今年1月創新板全面升級,推出多項新制,包括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以擴大市場活絡、引進外部專家提升創新含金量、建立友善籌資環境,以及強化企業與投資人溝通機制,全面提升市場參與度,助力新興產業成長。

帶領證交所創新板一路變革,林修銘強調,「創新板一開始的定位就是主板而非次板,也象徵資本市場遊戲規則的里程碑(milestone),因為它是以企業的市值作為登板考量,而且企業不僅掛牌上市,還能同步享有證交所一系列專業支持與服務,讓企業無後顧之憂,專注拓展業務,所以我們希望把創新板打造成一個有Future Growth願景的產業聚落。」

既然創新板不只提供上市輔導,更是新創成長的最佳舞臺,跟其他國際交易所相比,證交所有哪些優勢?林修銘舉例,因應ESG浪潮,證交所將與外部專業機構合作,提供登板的企業獲得ESG評鑑專屬課程,接軌國際標準,進一步吸引長期資金投入。

另外,企業在發展早期,對於投資人關係經營、技術合作及市場拓展皆需大量資源,證交所則回應,他們會透過專業的IR議合服務平台(IR ENGAGE)、海外引資計畫對接上市企業與全球投資人。

「證交所今年推出新藍圖,在4月2日宣布聯手國際級會計師事務所KPMG並完成簽約儀式,共同建立『東南亞創新資本平台』,將借重KPMG在地網絡及資源,合力延伸臺灣創新板於東南亞創新生態圈觸角,擴大知名度及影響力,此舉可望吸引更多東南亞指標創新企業加入創新板,使臺灣創新板成為亞洲創新動能指標。

此外,此平台不僅聚焦於推動海外優質創新企業進入臺灣資本市場,證交所也將偕臺灣創新企業出海,赴東南亞新創生態圈進行業務媒合,帶動雙邊交流合作,加速企業海外布局,並增進創新板企業於國際間曝光,引入國際資金,進而提升創新板上市公司規模。」林修銘補充道。除了帶著臺霸走向海外,證交所也積極爭取國際優質創新企業來臺掛牌,藉由吸引國際優質創新企業來臺上市,成為臺灣資本市場新成員,強化產業供應鏈的完整性。

翻轉外界對創新板既有印象,創新板多項指標數據創新高

臺灣證券交易所林修銘董事長
圖/ 臺灣證券交易所

自從創新板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後,流動性大幅提高,而累計簽署「創新板上市有價證券風險預告書」也已逾120萬份,從成交表現、指數表現、到股價淨值比(P/B Ratio),各項指標數據屢創新高,凸顯創新板企業進入廣大投資人的視野,連帶也大幅增強掛牌企業的經營信心。以成交量為例,新制度上路至今(3/31)不到三個月間,創新板的總成交金額已超過2024年全年度三分之二;日均成交值對比2024年更成長203%。

至於指數方面,截至2月底臺灣創新板指數上漲16.32%,相較於同期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0.08%)、臺灣50指數(-1.42%)及櫃買指數(1.59%),其表現更為突出;而截至3月底,受國際情勢變動影響各大指數普遍下跌,創新板指數則相對抗跌,顯示市場對創新板企業的成長性、投資價值都抱持高度期待。創新板的股價淨值比,全體平均是4.47倍,亦高於上市2.46倍及上櫃2.85倍,證明市場對創新企業潛力的認可,因而願意給予創新板公司更高的股價淨值比。

亮眼指標背後是否讓登板企業同樣有感?林修銘指出,「確實有企業因創新板流動性明顯改善,公開表態將續留創新板,暫不啟動轉板計畫;另外近期也有企業主跟我們反映,因為登板後受到證交所協助,多方面強化營運績效讓市值持續增長,因而入選為MSCI全球指數的一員,吸引更多國外投資人的目光。」

更重要是,盤點目前在創新板的企業,營收、獲利能力俱佳,顛覆外界認為新創企業早期未能獲利的印象。根據最新數據,創新板企業於2024年度總營收較2023年成長78.61%,且20家企業營收全數呈現正成長,展現出強勁的突破動能。進一步分析創新板上市公司2024年財務報告,獲利企業占比達65%,驗證創新板公司不僅有發展潛力,亦能建立穩健的獲利模式。

創新板肩負起打造新經濟產業聚落的使命,當前目標也希望攜手更多產官學研等單位,協助更多優質企業在創新板上市。目前已經有多家數位雲端、生技醫療產業的領頭羊,表示將在今、明兩年申請進入創新板之列。

臺灣要躍升科技之島,創新活水不能中斷,林修銘最後號召勇於突破、積極改變現狀的新臺霸共同加入創新板,他表示:「我誠摯地邀請熱愛臺灣這片土地、為未來打拚的企業家們,大家一起協力讓創新板成為亞洲的創新力量搖籃,我們證交所會繼續努力不懈,推升創新板不斷壯大,讓臺灣成為引領亞洲創新的核心基地!」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