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橫跨材料、電子、物理和化學等領域,相當複雜,但在台灣卻成了國民產業,多數人都能朗朗上口,像是晶圓尺寸和製程用幾奈米技術等,如同聊體育和電影,全世界僅此一地。
這要歸功於台積電在晶圓代工市場過半的統治地位,以及過去一年多的全球晶片荒,給半導體業和台灣創造極高的國際能見度。對於非相關背景、但想了解半導體業的讀者,可以透過三個有代表性的人物經歷開始。
「半導體活字典」摩爾,為科技革命確立核心動力
第一位是1965年提出摩爾定律的高登.摩爾(Gordon Moore)。今年93歲的摩爾,是半導體業的活字典,從早期實驗室轉到工業應用時就參與。
他整理大量相關技術文獻後,發現約莫間隔差不多的時間,透過研發達成的進步,可以將放置在晶片上的電路之間的距離縮小一半,也就是同樣面積可以放進多一倍的電路。從摩爾提出這個發現(Moore's law),迄今已經過半個多世紀,這個定律依然適用,只是電路加倍的時間有時是一年,有時是二年,平均是一年半。
電路的數目和運算能力成正比,電路間距能持續縮小,意味著運算能力持續提高。這表示半導體(最常用也最大量的是矽)這項材枓能夠帶來的生產力進步,每18個月就可以加倍,相比之下,水泥、鋼鐵和石化等在工業時代應用廣泛的材料,在生產力的進步幅度遠遠不及。
摩爾原先的老闆威廉.夏克利(William Shockley)發明了電晶體,並因此得到諾貝爾物理獎;摩爾的事業伙伴羅伯.諾宜斯(Robert Noyce)以電晶體為基礎發明了積體電路,也就是今日熟知的IC,(他本來也可得諾貝爾物理獎,不過因早逝而錯過,後來頒給積體電路另一位發明人Jack Kilby)。
夏克利和諾宜斯實現了科學上的發現,為後來的半導體應用打開大門,但摩爾定律找到半導體的商業意義:實現每18個月運算力加倍,並找到創新與關鍵應用的企業,就能成為贏家,如果被對手掌握,就等著出局。
摩爾定律催生矽經濟,這種速度感和危機感,主導了科技業的競爭,產生知名的「唯偏執狂得倖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概念,而概念的提出者安迪.葛洛夫(Andrew Grove)也是摩爾定律的最佳執行者。摩爾、諾宜斯和葛洛夫在1968年共同創辦的英特爾(Intel),目前仍是半導體業具影響力的公司。
張忠謀成就產業分工,讓運算無所不在
第二位是1987年創辦台積電的張忠謀。台積電是全球第一家專業做晶圓代工的公司,沒有自有產品,完全按客戶訂單生產。在那之前,部分半導體公司會利用空閒產能接零星訂單,但產能供應不穩定,提供的製程技術選擇也有限,客戶技術資料存在外洩風險,無法成為一種商業模式。
專業晶圓代工釋放半導業的成長動能。晶片生產依序可分為設計、製造、封裝和測試等環節,其中設計和客戶端關係緊密,要先了解並預測客戶需求,再轉化成電路設計放到晶片上;製造和封測則是和工廠有關,追求製程、成本、良率和交貨期等,和設計非常不同,要在一家公司內兼顧很難,特別是蓋一座新廠的費用,一路從幾億、幾十億上升到百億美元,龐大而持續的資本支出和折舊攤提是極高負擔。
年輕時從上海到波士頓求學,畢業後留在美國工作,張忠謀親歷半導體業從1950到1980年代的發展,與摩爾、諾宜斯和葛洛夫是朋友也是對手,夏克利則是張忠謀在史丹佛讀電機博士時的老師。
當半導體走向專業分工,設計和製造拆開,而製造往亞洲移動,一如先前的電腦和其他產品,是整個產業變化的一部分。來自亞洲、卻有完整美國業界經歷和人脈的張忠謀,屬於極少數,在台灣官方的多次邀請下,先加入工研院後成立台積電,其中有個人機遇、也有大環境助推。
第三位是1993年創辦NVIDIA(輝達)的黃仁勳。NVIDIA一如其他晶片設計公司,受惠於專業晶圓代工提供的製造服務而持續成長。不同之處在於,黃仁勳不斷拓展新領域,打開晶片應用的場域和產業。
從最初的圖形處理技術,再到發展AI運算架構進到自駕車系統和加密貨幣挖礦,再到結合VR/AR技術跨入最近熱門的元宇宙,NVIDIA始終在熱門產業話題上,黃仁勳相當於當代半導體業的頭號傳教士,持續傳播晶片福音給更多使用者,跳出技術和產業人士的特定圈子。
晶片和洋芋片的英文都叫chip,也都進入一般普羅大眾生活。讓晶片像洋芋片般簡單易懂,這條路還很長,但存在的想像空間也因此巨大。
責任編輯:吳佩臻、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