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Pixel Fold傳「胎死腹中」,三星憑什麼穩坐折疊螢幕手機的龍頭?
Google Pixel Fold傳「胎死腹中」,三星憑什麼穩坐折疊螢幕手機的龍頭?

Pixel Fold是一台充滿著王家衛風格的手機:它像一隻沒有腳的小鳥,一生只會落地一次,那就是它「死」的時候。

在科技圈裡,關於Google要進軍折疊式手機市場的傳言不絕如縷,而在今年在Google宣布要推出更加適合大螢幕使用的Android 12L後,Google與折疊螢幕的關係變得更加曖昧。

Google Android 12L示意圖
更適合大螢幕使用的Android 12L。

並且在上個月Google還用三星的折疊式手機Galaxy Fold3和Galaxy Z Flip3拍攝了一條名為「未來已經展開」的宣傳廣告,展示Google應用在折疊式手機上有很好的適配性,這引發了人們更多的遐想。

就在人們在猜測這台傳言中的Pixel Fold是否真的存在時,諮詢公司Display Supply Chain Consultants(DSCC)根據其供應鏈來源給出了頗具可信度的分析:好消息是,Pixel Fold真的存在;壞消息是,Google現在放棄了這個項目。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DSCC的CEO Ross Young在分析報告中稱Google已經決定不把Pixel Fold推向市場,停止向供應鏈採購折疊螢幕相關的零件,所以預計在2022年上半年之前,這台傳聞中的「折疊親兒子」都不會在市場出現。

根據DSCC的這份報告,Google之所以選擇保守,很可能是因為三星的兩款折疊螢幕新品銷量都好於預期,折疊螢幕市場的競爭難度要比預估的更大。

而在由蘋果和三星主導的傳統智能手機市場,Pixel手機的聲量依然微薄,Google還面對著許多困難,與其雙線作戰,Google選擇將精力更加集中在推廣Pixel系列上。出乎所有人的意料,Pixel Fold傳言的落地居然是因為開發項目被取消,即便Google願意相信折疊螢幕會是未來,但這道通往未來的大門卻沒有為Google「展開」。

將Pixel折疊後會變得更好嗎?

Pixel Fold的外觀一直是個迷,目前有關Pixel Fold的任何設計細節,很大程度上都來自於Google為折疊螢幕手機申請的一些設計專利。例如在Google的一份專利裡展示了一個與華為Mate X初代相似外翻結構設備,展開後機身外側就是一塊大屏。

而另一份專利則是採用了三段式的結構,兩塊屏幕可以同時展開,獲得一個更大視野,此前在華星光電等廠商的展示中我們已經見到過類似的產品。

不過這些設計最終不一定會變成現實,因為這些專利也有可能只是在為未來的產品開發佔坑,這種專利策略不並少見。結合這些專利和供應消息來看,Pixel Fold最有可能和Galaxy Fold3一樣,計劃配備橫向折疊的7.6英吋顯示器。

ET News還報導稱三星計劃向Google供應UTG超薄玻璃,以及120Hz高刷新率的LTPO螢幕,配備看齊自家的Galaxy Fold3。如果猜測是正確的話,那麼Pixel Fold的硬體配置可以說是處於折疊螢幕手機的頂尖水準,甚至可以看作是一台披著Pixel外衣的 Galaxy Fold3。

但看齊三星並不一定是件好事——Pixel Fold硬體成本可能比Galaxy Fold3更高,而如果價格和體驗拉開太大的差距,消費者為什麼不選擇產品更成熟的三星呢?

UTG超薄玻璃
三星推出的第二款折疊式智慧型手機Galaxy Z Flip,使用了UTG(Ultra-thin Glass)超薄玻璃。

先看看最核心的芯片組。Google在發布Pixel 6系列時,一並推出了其與三星合作打造的首款自研芯片Tensor。但根據一些用戶的體驗來看,Tensor並沒有Google宣傳的那麼美好,抱怨主要集中在Pixel 6系列的耗能大、不穩定、甚至指紋解鎖還會慢人一步。

作為初代產品,Tensor的狀況百出應該在情理之中,在受到用戶的反饋後,Google也在積極地修復這些Bug,但這也從側面反映了Google在駕馭這顆自研芯片上缺乏經驗。

基於Tensor種種不經如「谷」意的表現,如果Google貿然將Tensor應用在UX更複雜的折疊螢幕上,很難相信Pixel Fold的穩定性可以優於已經過三次產品迭代的Galaxy Fold3。

Google Tensor.jpg
Google的Pixel 6系列產品裡,使用的是自研芯片Tensor。

拍照也許會是Pixel Fold能與Galaxy Fold3拉開差距的差異點,在Pixel 6系列發布時,Google介紹的動態模糊、魔法消除、膚色矯正等一系列計算攝影功能都讓人印象深刻。

但根據9to5Google在Google相機app找到的相機代碼顯示,Pixel Fold原計劃採用的很可能不是Pixel 6 Pro上新的三攝模組,而是從2018年的Pixel 3一直沿用到Pixel 5的IMX363祖傳主攝。

由於折疊螢幕手機的零件成本很高,手機廠商在相機模組上相比旗艦手機縮水並不難理解,三星等其他廠商也採用的相同的策略,但將Pixel Fold與Galaxy Fold3等採用了多攝模組的競品放在一起對比,縱使Google有獨家算法優化,也很難吸引到消費者。

不穩定的自研芯片、難以平衡的硬體成本,單純從硬體的角度來看,Google如果現在推出Pixel Fold與Galaxy Fold等產品正面交鋒,確實不是一個理智的決策。

折疊螢幕手機,注定是場只屬於「大玩家」的遊戲。

少數人的玩具,大玩家的遊戲

根據調研機構Canalys的最新報告,2021年第三季度的出貨量排名前五依次為三星、蘋果、小米、OPPO和vivo,其中除了蘋果,其他幾個廠商都對折疊螢幕市場虎視眈眈。

2021 Q3手機出貨排名
2021年第三季度的手機出貨量。

小米在今年年初發佈了首款折疊螢幕手機Mix Fold,OPPO和vivo也不時傳出一些新動作,積極地為折疊螢幕佈局。而作為折疊螢幕市場「頭號玩家」的三星更是憑藉Galaxy Fold3和Galaxy Z Flip3刷新了系列的銷量記錄,僅靠預訂量就超過了三星折疊螢幕手機的總銷量。

另一位「老玩家」華為也在最近為Mate X2做了一次小升級,推出了素皮版本,還有消息稱華為接下來可能會帶來一款與Z Flip類似的縱向折疊產品。折疊螢幕手機市場小眾但不冷清,相比起兩年前,無論是廠商或是品類都豐富了不少,但無一例外的是,參與的都是大玩家。

調研機構Counterpoint統計預測,2021年折疊螢幕手機出貨量將會達到2020年的3倍,約為900萬台,其中三星以88%的市場份額佔據主導地位。而與整個手機市場動輒十數億的數量相比,折疊螢幕市場微乎其微。

折疊式手機出貨量預估
Counterpoint統計預測,相較於2020年,2021年折疊螢幕手機出貨量將有大約3倍的成長。
圖/ Counterpoint

折疊螢幕之所以曲高和寡,最終原因還是「貴」。

對於消費者來說,一萬起步的售價注定了它與大眾消費者無緣,而對於廠商而言,高昂的研發成本也使得零件成本難以壓縮,即便是拉高定價,也很難靠其低微的銷量盈利。這是因為,折疊螢幕相比傳統手機,增加了很多「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成本。

韓國諮詢機構CGS-CIMB發佈了一份關於初代Galaxy Fold的研究報告,其中估算了Fold的原料成本,並與同期的Galaxy S9+和iPhone XS Max作比較。其中Fold的螢幕組件成本幾乎是iPhone XS Max的兩倍,機械零件成本也相當高昂(主要是集中在轉軸),即便售價比iPhone XS Max高800美元,兩者的利潤率才勉強持平。

而在看不見的地方,折疊螢幕的隱形成本也比傳統直式螢幕手機高。3-5倍的前期研發的實驗成本、柔性螢幕封裝更低的良品率、長期試製的時間成本,以及針對多屏交互的UI適配,研發折疊螢幕注定了是場長期投資。

由於螢幕成本佔據了折疊式手機的大頭,誰能將螢幕成本控制得更低,誰就掌握定價的主動權。折疊螢幕看似是一場技術力的競爭,其實更像是大廠商間供應鏈管控能力的大比拼。

事實上,Galaxy Z Fold3和 Galaxy Z Flip3的火爆很大程度上就來自於其相比上一代更低的起售價。在這方面,擁有螢幕自主生產能力的三星有著天然成本優勢,而背靠京東方的華為、背靠維信諾的小米則會更加被動。

Samsung Galaxy Z Fold3
三星有自主生產螢幕的能力,在產品定價上,便有著高於其它廠牌的優勢。
圖/ Samsung Newsroom

從這個角度來看,折疊螢幕更像是手機廠商的供應鏈管控能力成熟過程中,自然而然誕生的產物,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像Google等小廠商(就手機市場而言)不敢貿然入場,或者中途黯然離開。

折疊螢幕等技術就是智能手機廠商的「超級跑車」——跑得快、賣得好不是目的,折疊螢幕手機的使命,是以未來技術之名將品牌價值上探到更高領域。隨著越來越多大廠的入場,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折疊螢幕市場將會變得前所未有的熱鬧。

根據ET News的報導,三星計劃向更多的廠商供應UTG超薄玻璃,The Elec也猜測接下來折疊螢幕手機潮中,UTG玻璃的登場率會越來越高,從而替換掉主流的塑膠螢幕,提高折疊式手機的耐用性。

當折疊螢幕手機的耐用性和價格都逐步追上傳統手機,屆時再來討論「折疊是不是可見的未來」才會有更大的意義。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愛范兒ifanr

責任編輯:吳佩臻、錢玉紘

關鍵字: #google pixel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Balenciaga、UGG、Nike都愛用 從企業減碳到全民騎行EQUICK以AI打造智慧電動自行車革新體驗
Balenciaga、UGG、Nike都愛用 從企業減碳到全民騎行EQUICK以AI打造智慧電動自行車革新體驗

2019年,在朋友的介紹下,連續創業家張士緯親身體驗電動自行車帶來的效益,認為這個產業大有可為而開始評估投資事宜,2021年,EQUICK Technology(易快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應用場域從外送員電動自行車逐步擴展到廠區零碳移動,Balenciaga、UGG、Nike等國際知名品牌都是EQUICK的客戶。

為什麼EQUICK能有此成績?接下來的目標是什麼?對此,EQUICK創辦人張士緯面帶微笑的說:「電動自行車不僅有助於企業實施廠區綠色移動,還會掀起新一波生活型態轉型,成為大眾出行的最佳工具,我們除推出兼具美觀與輕量的電動自行車產品,更透過軟體賦能的方式提供使用者嶄新騎乘體驗。」

嶄新電動自行車服務體驗!EQUICK以兩大策略引領綠色騎乘潮流

看好全球電動自行車市場的發展潛力,EQUICK從兩個面向優化產品服務能量、加速綠色出行新趨勢:

在企業市場方面,張士緯的策略是整合EQUICK與其創辦的ESG顧問公司跟IoT公司資源協助Balenciaga、UGG、Nike等許多國際知名品牌監管廠區碳排、以電動自行車減少廠區移動碳排,以及製作永續報告書以提升市場競爭力。他表示:「我們不僅服務外送、時尚等品牌大廠,更將服務擴展到微型與小型企業客戶市場,讓不同產業、不同規模的企業都可以綠色移動善盡環境責任、落實永續。」

在消費市場方面,張士緯表示:「我的目標不是販售電動自行車,而是透過最佳化硬體與持續優化的軟體平台帶動綠色移動(生活)轉型浪潮。」因此,將透過策略聯盟等方式協助品牌客戶與經銷夥伴顛覆市場對電動自行車的想像,打造獨一無二的電動自行車的騎乘體驗。

為了實踐上述目標,EQUICK電動自行車歷經四次重大改版,不僅成功將車體重量從第一代的20公斤減輕為目前的8公斤,透過電池、馬達、電控三合一系統與AI晶片實現全車無線傳輸與智慧控制,同時,確保電動自行車可以65瓦Type-C充電器充電,並且將電池續航力提升到70~80公里。「接下來的研發重點是15分鐘續電80%,然後,讓電池可以更輕薄、車體重量更輕盈,男女老幼都可以輕鬆騎乘與搬移。」張士緯如是說道。

EQUICK X數位時代
在企業方面,EQUICK與其創辦的 ESG顧問公司跟IoT公司資源協助 Balenciaga、UGG、Nike等許多國際 知名品牌監管廠區碳排、以電動自行 車減少廠區移動碳排。
圖/ EQUICK

提到電動自行車,絕大多數人的第一直覺是「自行車外加電池系統」,為了扭轉刻板印象,讓騎乘電動自行車成為彰顯生活態度的一種方式,EQUICK自成立第一天便致力打造兼具環保、時尚且富含科技感的電動自行車,以軟硬體技術整合的方式打造 Super-Light、Super-Charger、Super-Fast 與 Super-Flexible 的騎乘體驗,顛覆使用者對電動自行車的想像。

張士緯表示,透過三合一系統、AI晶片與無線傳輸控制等技術,EQUICK不僅實現目標,更大幅簡化電動自行車的組裝方式,讓品牌客戶與經銷夥伴可以在銷售地點進行組裝、實踐全球在地製造(Made in X),避免關稅戰帶來的衝擊。「EQUICK的組裝方式十分容易,只要幾分鐘就可以輕鬆完成,再加上不用大量囤貨(下單後最遲兩周可領車),無論是傳統自行車商家,還是咖啡廳、運動器材店、服飾店、3C商店都可以輕鬆展示、組裝、販售電動自行車,以最低營運成本擴展電動自行車相關業務。」

除了硬體創新,EQUICK更透過AI晶片、演算法與App提供客製化騎乘體驗。例如以App管理會員資料、紀錄騎乘資訊、減碳數據並將之轉換為相應點數,讓使用者可以到合作商家兌換優惠,此外,使用者還可透過App以日租或購買等方式切換 Zero Mode、Eco Mode、Turbo Mode、Mountain Mode、Sicily Mode等騎乘模式,將EQUICK電動自行車轉換成適合都市通勤、山路挑戰、或長途旅程的綠色出行最佳夥伴。

「我們不僅能提供 eBike as a Service,還可以提供符合策略夥伴或品牌客戶需求的綠色移動解決方案。」張士緯以EQUICK與日本美津濃(Mizuno)聯名發表的復古型電動自行車款為例解釋,除提供車體顏色等外觀選擇,還會針對日本各地路況提供相應的騎乘模式,全面提升使用體驗。「雙方的合作,不僅提供使用者全新的綠色(生活)移動選擇,更進一步彰顯品牌核心價值,提升品牌忠誠度與帶動相關商品銷售。」

圖二
MIZUNO 2025春夏鞋款全新亮相 聯手EQUICK打造電動自行車首次跨足綠能市場。
圖/ EQUICK

EQUICK以軟體平台與出行生態圈,深耕全球電動自行車市場

除了Mizuno,EQUICK亦與享譽國際的科技品牌洽談合作,透過持續優化的軟體與硬體服務,如將EQUICK電動自行車與各種智慧聯網裝置串聯等,打造獨一無二的綠色出行體驗。 張士緯語帶興奮地說:「在打造並驗證eBike as a Service確實可行後,接下來的重點是與跨業夥伴建立綠色出行生態圈、透過軟體平台持續優化電動自行車的服務體驗,以及協助國際品牌客戶與全球在地經銷夥伴銷售電動自行車,讓台灣軟硬整合實力被看見,翻轉台灣乃至全球的電動自行車市場樣貌。」

EQUICK 2024年獲得國內循環經濟永續發展整合集團雲豹能源(6869)轉投資,展望2025年,更計畫透過多元商業手法擴展美國乃至全球市場布局,目標是以軟體定義電動自行車服務為核心、協助企業客戶與經銷夥伴提供專屬每一位使用者的綠色出行服務,引領全球綠色生活轉型風潮。

圖三
雲豹能源轉投資智慧電動單車品牌EQUICK ,強強聯手日本百年運動品牌 Mizuno,跨界推動永續。
圖/ EQUICK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