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小i機器人」和美國蘋果公司的專利糾紛長達9年,小i機器人日前要求蘋果公司停止生產、銷售侵犯其專利的iPhone產品,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6日已接受小i提出的禁令申請。
界面新聞報導,3日,小i機器人(上海智臻智能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提出行為保全申請(禁令),要求蘋果公司立即停止涉及Siri的專利侵權,停止生產、銷售、許諾銷售、進口、使用,侵犯ZL200410053749.9發明專利的iPhone產品。
小i機器人創立於2001年,專注於以自然語言處理為基礎的認知智慧相關技術自主研發,2004年推出MSN和QQ上的小i機器人。
2020年蘋果敗訴,小i機器人求償百億人民幣
根據上海智臻智能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方面的解釋,小i機器人是中國發明專利ZL200410053749.9(一種聊天機器人系統)的權利人,2009年獲得專利授權。此專利能夠命令機器人查詢、做遊戲,也能與機器人以自然語言進行聊天對話。
報導說,2011年,蘋果公司(Apple)在其發布的iPhone 4S手機上首次推出Siri,經二次司法鑒定,Siri落入小i機器人專利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
去年6月28日,中國大陸最高法院下達行政判決書,終審判決蘋果電腦貿易(上海)有限公司敗訴,確認小i機器人ZL200410053749.9專利權的有效性。
去年8月,小i機器人向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正式要求蘋果公司停止專利侵權,並賠償人民幣100億元(約新台幣430億元)。
據報導,之後,蘋果公司認為並未侵犯小i機器人的技術。蘋果方面在聲明中表示,「Siri不包含其專利包括的特徵,該專利與遊戲和即時消息有關」。
報導引述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國際總部高級合夥人李萍說,因小i機器人的專利權獲得確權不久,而蘋果手機早就在中國銷售,且銷售體量太大,法院可能認為小i機器人提出的保全措施造成的損害價值及可能的社會影響過大,而駁回該申請。
她表示,如果如小i公司的專利權得到穩定,考慮到蘋果公司在國際國內的影響,雙方在法院斡旋下達成調解的概率較大。
iPhone 13上市前夕,瑞銀大膽估2年後變折疊機!
瑞信台灣證券研究主管暨亞洲半導體分析師艾布蘭(Randy Abrams)今天表示,今年9月將發表的iPhone 13主要優化相機和螢幕功能,預計2023年將推出摺疊機,去除螢幕上方的「瀏海」感應區域。
第22屆瑞信亞洲科技論壇(Credit Suisse Asian Technology Conference)自9月6日至10日在線上舉辦,探討具有影響力的技術與新興趨勢,瑞信分析師們今天出席線上媒體簡報會。
瑞信樂觀看待智慧型手機的出貨量,預計將自2020年12.8億台的水準反彈,並認為iPhone出貨量在2021年大幅成長後,未來幾年將維持在較高的水準。瑞信認為,去年iPhone 12的成長主要受到iPhone 12 Pro、iPhone 12 Pro Max等系列產品銷量帶動,以及比較基期較低導致。
艾布蘭表示,瑞信仍看好5G對iPhone升級換機的催化作用,但是關注焦點將逐漸從偏好iPhone Pro機型的早期採用者,轉向超過10億的iPhone主流用戶客群。
根據瑞信預測,2021年iPhone出貨量將達到2.34億台,年增15%。即將於今年9月發表的iPhone 13,主要規格升級只是「循序漸進」,集中在優化螢幕和相機功能。
艾布蘭認為,未來幾年iPhone預計將會進一步升級,帶動銷量成長,為供應鏈創造機會,包括2023年將推出摺疊款,去除螢幕上方不太受歡迎的「瀏海」,也就是感應器區域,並使用螢幕下人臉辨識和指紋辨識功能;iPhone SE將採用大螢幕並支援5G,且持續升級處理器和相機。
2022年智慧手機銷量大增!5G滲透率過半
瑞信數據顯示,2020年5G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占總出貨量20%,且滲透率增加速度超過4G,主要以大力推行5G的中國為首,2021年第2季中國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中有79%為5G手機。根據瑞信預測,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將從2021年的5.51億台提高到2022年的7.07億台,其中5G智慧手機將占50%。
此外,過去10年電動車採用率顯著加速,從2010年的1%提高到2019年的8%,主要因為更嚴格的排放標準、政府預計將在2030年至2035年間取消燃油車、眾多車廠全面電動化、續航里程提高及充電時間縮短等因素驅動。
2020年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的滲透率達到11.5%,瑞信預估到2025年滲透率將達34%,2030年滲透率將達62%。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的數量將從2020年的800萬輛增加到2030年的6300萬輛。
針對電動車市場成長前景,艾布蘭表示,隨著燃油車向電動車轉變,以及政府鼓勵電動車的監管措施,電動車需求將強勁成長,特別是歐盟和中國,兩者合計占2020年整體電動車市場約2/3。儘管這兩個地區將持續領先,美國和東南亞等地區也在奮起直追。總體而言,瑞信認為這些發展將支持半導體需求成長,惠及全球半導體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