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第一個推動綠能投資的平台「陽光伏特家」,透過讓消費者認購「一片片太陽能板」,讓全民得以用低門檻的方式參與綠色能源商機。過去5年來,陽光伏特家只要太陽能電廠開案,都是秒殺,「我們被批評是做飢餓行銷,但是找屋頂真的找得很辛苦。」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馮嘯儒說。
全民電廠平台自2016年10月上線以來,參與民眾多達2.5萬人,全台共有320多座太陽能電廠(含60座建置中),總裝置量達上看15MW(千瓩)。為解決太陽能電廠供給面不足的問題,陽光伏特家於去年宣布與面板大廠友達光電結盟,未來友達每年將建置10MW的太陽能電廠,幫助陽光伏特家年開發20至30個案場速度前進,共同擴大電力零售市場,預估每年約可讓3萬人參與。
降低綠能投資門檻,陽光伏特家帶動全民電廠風潮
陽光伏特家共有三位創辦人(如主圖左起馮嘯儒、陳惠萍、鄧維侖)來自商業背景、社會科學與資訊工程等不同背景組成,馮嘯儒表示,「我們公司最大的目標是,創造永不枯竭的能源。」陽光伏特家瞄準再生能源生產、再生能源使用以及穩定電網三大面向,「但在5年前,綠電的生產只有大型的企業可以參與。」
陽光伏特家觀察到幾個問題,第一建廠資金門檻高,蓋一座太陽能電廠需要投資上千萬元,一般民眾並沒有充足的資金;第二就算有足夠資金,也沒有適合的屋頂,導致一般民眾難以參與再生能源發電。
因此陽光伏特家打造了一個全民電廠平台,「讓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屋頂出屋頂。」陽光伏特家讓民眾可以小額參與太陽能板投資,以降低資金門檻;一般民眾也可以租出屋頂,透過專業的人力來評估建置太陽能電廠。
初期面臨供不應求,被批搞飢餓行銷
不過,初期找屋頂蓋太陽能板並不是容易的事。馮嘯儒提到,雖然會有很多民眾熱心提供屋頂,但過濾之後可能發現結構不夠完整或有違建的問題。
在推動全民電廠初期往往「供不應求」,消費者反應熱烈,但是案場十分稀缺,甚至被抱怨是故意搞飢餓行銷,「我們真的是沒東西可以賣,沒想這麼多。」馮嘯儒強調。
未來在跟友達合作後,在開發案源上會更加穩定。友達不僅是台灣顯示器(俗稱液晶面板)與汽車顯示器龍頭,從2008年生產太陽能模組,2012年起在自家顯示器的廠房屋頂建置太陽能電廠。
友達光電能源事業總部副總經理林恬宇表示,從最早與經濟部能源局攜手建置大型屋頂太陽能電廠專案,進而確立相關規範、法規。截至去年底,友達併網裝置量達170MW、建置中約250MW。電廠類型也相當多元,從最早屋頂型跨足水面型,4年前在台南建置了6MW水面型太陽能電廠。
為了永續發展再生能源,2017年友達與富邦金、中信金旗下台灣人壽等合資成立「星曜能源」,透過友達工程經驗與管理實力結合壽險業長期穩定的資金投入,共同經營綠電平台,「一路走來,我們的案廠沒有做任何買賣,以長期經營為目標。」林恬宇表示,目前星曜能源太陽能併網規模市占率約5%,長期目標是挑戰成為台灣前三大能源業者,而在太陽能模組年出貨量350MW~400MW、市占率約25%。
友達神助攻!年建置10MW太陽能電廠
擁有豐富的建廠實務經驗的友達,為何選擇跟新創團隊陽光伏特家合作?林恬宇笑說,「我們是被Edison(指馮嘯儒)洗腦的,這群人有一股傻勁,跟工程師的性格很接近。」
從企業理念來看,過去友達主推大型電廠,不斷在思考怎麼讓更多民眾有參與綠能的機會,「我們自己來做,能力有限,」但在認識陽光伏特加家後,雙方一拍即合,共同推廣減碳思維。
但要如何真正落實合作,而不流於泛泛之談,林恬宇主動拋出目標,友達每年提供陽光伏特家10MW太陽能電廠。
由於陽光伏特家的電廠主要販售給一般大眾,必須對民眾有所承諾,因此對於案場的品質要求相當高;友達過去在挑選案場上,都以長期持有為出發點,在喊出每年開發10MW後,林恬宇指派團隊積極尋找合適的案場,並且每週檢查進度。
對於陽光伏特家來說,過去五年累積開發量達15MW,今年起友達年提供10MW裝置容量,幾乎是過去五年來的加總。面對供給量大增後,陽光伏特家反而需要思考該怎麼妥善運用?
馮嘯儒指出,過去往往在供給與需求之間找尋平衡點,但隨著公司的成長,未來的課題是——如何讓更多人認識陽光伏特家,並且「使用」再生能源。
下一步販售綠電給企業、民眾
陽光伏特家在2019年取得全台首張再生能源售電業執照,意味綠電不再只能賣給台電,還可以賣給一般大眾,開啟電力自由化市場。
如同打造全民電廠平台,是要讓更多人參與再生能源投資;在販售綠電上,陽光伏特家的信念同樣是:讓更多人參與。以往在綠電販售上,通常是一個電廠配一個用戶,但該用戶不一定能夠百分百可使用,因此陽光伏特家的做法是,「多對多,提高匹配效率,很多的綠電供給來源,搭配很多的電力使用者。」
馮嘯儒指出數據,當一個人配一個電廠的綠電匹配效率達60%,但變成多對多的供給與使用,綠電匹配性可提升至95%,但同時面臨更多的技術挑戰待解決。
在販售綠電上,陽光伏特家在今年8月正式轉供綠電給終端用戶,對象是半導體業、電信業、運輸等企業等,未來也將拓展到一般民眾參與。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