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大神級別的設計師和工作室,就能像原研齋老師設計小米logo一樣,客戶「照單全收」,將設計圖上的創意原封不動地實現出來。
但最近國際知名建築事務所,設計過「世界上第一個可公開訪問的藝術倉庫」博伊曼斯•范伯寧恩美術館(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的MVRDV,也不可避免「翻車」了。
MVRDV這回「翻車」是因為設計了一座人造山景點,由於緊靠著名的歷史遺跡——大理石拱門,也被稱為大理石拱門山。
斥資600萬英鎊(早期公開消息謊稱200萬英鎊),只是為了建一個為期半年的臨時景點,按天計算也要每天收入3.3萬英鎊才能收回成本。
這明明是奔著5A級景點的陣容去的,最後卻被網友評為 「倫敦最糟糕的景點」。
遊客Emma Wright發出無比失望的自拍照,內文寫下: 「參觀大理石拱門山,是我在倫敦做過的最糟糕的事。」 平日裡鮮少被點讚留言的她,卻在這件事上收穫了大量共鳴,不僅被頻頻轉發,還上了各大媒體。
開放兩天後,經不住差評一輪輪的猛烈攻擊,大理石拱門山關閉,同時向訂票顧客退款。隨後在8月初開始免費開放,卻被評論為 「0元門票,還是太貴了。」
原因是景觀實物照的殺傷力,完全不低於賣家超想刪掉的買家商品回饋照。
大理石拱門山的官網售票頁面,用的是MVRDV用3D軟體渲染出來的設計圖。
然而,花8英鎊才能看的臨時景點大理石拱門山長下面這樣——用廉價草皮黏起來的假山,而且也不夠綠。
不過事情經過並沒有這麼簡單。在了解了MVRDV的最初設計方案後,不得不承認,還好沒有按照設計師的想法來,不然這就不僅僅是「倫敦最糟糕的景點」了。
因為MVRDV的想法相當「瘋狂」,他們想用這座人工山,把大理石拱門覆蓋起來。可是大理石拱門作為需要保護的歷史文物,怎麼就變成犯了錯的孫悟空,要被鎮壓在這「五指山」之下?
不過在外國網友眼中,大理石拱門山連遊戲《瑪莉歐賽車64》裡的場景都比不上,更像是一個大型「礦渣堆」。
只要想到,原本這個「礦渣堆」要把一處歷史遺跡埋進去,接下來的事情便難以想像了。不禁感嘆,到底這群設計師的腦洞是怎麼形成的呢?
孕育了17年的設計概念
在大理石拱門山之前,MVRDV就對「罩」住建築物的綠色景觀山心存執念。
大理石拱門山面世後,圈子裡立馬有人看出端倪,這不是MVRDV當年夭折的蛇形畫廊展館方案嗎?
在2004年,MVRDV還很年輕,受到倫敦肯辛頓公園內的蛇形畫廊邀請,設計一座新展館。從2000年開始,蛇形畫廊每年都會邀請建築師,在肯辛頓花園的草坪上設計一座新建築——唯獨MVRDV接手的這一年,沒有實際建成的展館。
當年年紀尚輕的MVRDV,志氣可不小。他們看到其他建築師設計的展館都建在了畫廊建築前面的草坪上,與畫廊本身好像沒什麼關係。
MVRDV覺得既然要做,那就必須是跟蛇型畫廊融為一體,才配得上蛇形畫廊展館這個名字。於是他們提交了在蛇形畫廊外部建造人工景觀山的方案。在這座山上,既可以眺望美景,還可以連通內部咖啡館,讓遊客坐在草坪上喝咖啡。
MVRDV在自己的官網上,依然保留了對設計方案的描述
「這個概念是為了在展館和畫廊之間建立更牢固的關係,使其不是一個單獨的建築物,而是畫廊的延伸。通過將館內現有的建築納入其中,將其轉化為一個神秘的隱藏空間。」
換句話來說,MVRDV要用自己設計的新建築,將原有的蛇形畫廊建築物隱藏起來。
當年擔任蛇形畫廊館長的Julia Peyton-Jones,清醒意識到這個方案對蛇形畫廊的安全風險,用成本太過昂貴為理由中止了建造計劃。她後來在採訪中,稱其為「英雄式的失敗」。
「MVRDV是我們當時委託的最年輕的設計公司,他們提出了一個驚人的、勇敢的、宏偉的方案。這是建築師第一次真正想抹去畫廊的痕跡。」 —— 蛇形畫廊前館長 Julia Peyton-Jones
時隔17年,MVRDV再一次想用巨型人工山覆蓋建築物。這一次如果建成了,依然會是「英雄式的失敗」。
奇怪的景點設計邏輯
由於疫情的影響,原先繁華的牛津街商區變得蕭條,於是當地政府計劃在牛津街一端的大理石拱門處,建造新景點來吸引更多人流,復興周邊商業區。
這處景點的預設是「觀景台」一類建築,可以眺望倫敦美景。
可是當項目交由MVRDV,他們又一次被覆蓋建築物的執念迷住了,直到被專家警告才修改方案,給大理石拱門留出空間,在一旁建起了比原計劃小很多的人工山。
「不管多麼瘋狂的想法,你都可以看到這樣的邏輯,即一個厲害的新景點可以暫時吸引遊客,並促進整個夏季和秋季的消費,讓人們回來到實體店,並扭轉人們在網上購物的趨勢。」 ——TLDR News
當規模縮小後,用土壤培育綠植的想法被迫改成用景天科植物草皮,偏偏倫敦的天氣不給力,景天植物科長得稀稀拉拉,露出大片棕色草皮,讓這座人工山看起來更加「人工」了,而且是粗製濫造那種。
MVRDV在收穫負評之後,將設計失誤歸因為項目尚未完工,還需要給植物更多的生長時間。
「土丘是一個活生生的裝置,與植物一起工作是不可預測的,尤其是在具有挑戰性的天氣條件下。」——MVRDV
由於大理石拱門山計劃開放到明年的1月份,MVRDV解釋說綠植會隨著季節變化,景點會變得不一樣了。這樣牽強地把理由推到天氣上,自然受到大眾的輿論反擊。
網友Judith Patten質疑道:「太乾了?倫敦在過去幾周里傾盆大雨(和發生洪水),只有一天是乾旱的。」
不僅如此,宣傳文案中的觀景效果,也未能實現。評論者Dan Barker在開放的第一天就進入景點參觀了,當他爬上25米高的觀景台時,並沒有看到宣傳中所說的「讓遊客可以欣賞到倫敦的壯麗景色」,反倒是一片佈滿瓦礫的「工地」,往遠方眺望還會被茂密的樹木遮擋大部分視線。
而且這搭建簡陋的觀景台,還得安排工作人員守著,以防遊客發生危險,或者掉落手機等貴重物品。
沒有多少遊客的大理石拱門山,好像被過分高估了,還建了一個「快速通道」,原始售價8英鎊,所以Dan還曾開玩笑說:「每上一級台階要花上6便士」。
在免費開放參觀之後,背後的組織者仍冀望大理石拱門山在明年1月前,能夠吸引20萬遊客,並聲稱:「預計將有數百萬人穿過該地區,來一睹其魅力。」
可惜,實際體驗支撐不起這過於樂觀的想像。
綠色景觀建築仍不乏好設計
大理石拱門山的失敗,並不意味著人工山完全不被大眾所接受。在鮮有的好評中,網友Ban用天線寶寶的房子照片來告訴大家:「我其實還挺喜歡大理石拱門山的。」
在1997-2001年推出的天線寶寶劇集中,這座長得像綠色帽子的青草房子是真實存在的,位於英國沃里克郡的一個農場裡。
即使節目停播後,狂熱的天線寶寶粉絲依然慕名而來,不勝其擾的農場主人只能將天線寶寶的房子夷為平地。現在這處房子的位置,已經變成一處池塘。
從當時留下來的珍貴鳥瞰圖來看,這個圓頂房子是在一片草地之上,旁邊有一些看起來像是縮小版的草墩。這座房子本身也是綠植與建築結構相結合的設計,景觀與建築才真的融合成為一體。
而MVRDV用人工景觀山覆蓋建築物的想法,無論是蛇形畫廊,還是歷史遺跡大理石拱門,更多的是一種取代,將原有設計埋沒,更替為新設計。不符合邏輯的設計,最終也很讓大眾所接受。
來自國際級別景觀設計公司Wardell Armstrong的景觀設計師James Shore,對大理石拱門山做了一番很中肯的評價,也希望大眾不會因為這次的項目對綠色建築從此灰心。
「這個方案最糟糕的地方是,我擔心它將與綠地的投資連結不起來。」
作為一個空間設計的概念,我認為它有優點,帶來了三維空間,以充分利用在一個城市中分配出來的空間,在這裡,空間是如此的寶貴,當然,如果你僱用一個建築師,他們在這方面有優勢。
然而,該設計的其餘部分充滿了問題,例如它的無常性——景觀與建築不同,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更好,與建築的情況相反,它們有季節性,需要時間與周圍的生態環境建立起來。
在綠色景觀與建築相結合的構思中,依然不乏很好的設計。
墨西哥建築師Javier Senosiain Aguilar在1984年設計的Casa Orgánica建築,與天線寶寶房子一樣半埋在它所處的土地下面,成為那片丘陵花園的景觀。
外國遊客參觀需要花費480美元。在疫情期間,團隊參觀只限6人,而且每次只能停留1個小時,依然擋不住對這個景點心生嚮往的遊客。
從外面去看Casa Orgánica,它被綠植完全覆蓋,在花園中散步不知不覺中可能就走到了房子的屋頂上。
原以為這類建築的內部會陰暗潮濕,但這座半埋在地下的房子比平常的建築還要更加明亮——陽光照射進來,在洞穴風格的內部空間中,喚起無限詩意的幻想。
設計出這座巔峰建築作品的建築師 Senosiain,對綠色建築有這樣透徹的一番思考:「人類決不能脫離他們的原始衝動,脫離他們的生物性。他們必須記住,他們自己來自一個自然原則,尋找他們的住所不能脫離他們的根;換句話說,他們必須避免使居住場所變得不自然。」
無論是建築設計,還是景觀設計,一旦脫離了自然的法則,想法過於天馬行空,不能回歸到生活,真正服務到它的受眾,想法再好也無法成為為公眾推崇、為歷史記住的好設計。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ifanr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