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CO到NFT,區塊鏈會再次撼動藝術品市場嗎?
從ICO到NFT,區塊鏈會再次撼動藝術品市場嗎?
2021.06.17 | 金融科技

俗話說幣圈一天,人間一年。區塊鏈世界變化之大,技術發展與商業模式之迭代更新,讓人目不暇幾。嚴格來說,比特幣從發想至今不過十餘年,撇開它本身在價格的劇烈波動,每每造成話題之外,其背後所運用的區塊鏈技術,在這幾年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雖說,90%屬於曇花一現的噱頭,但仍有10%,或許,真的有點料,也是在技術為基礎的前提下,認真在嘗試一些改變市場的創新模式。不過老實說,實際比例應該還是遠小於10%啦。

因為區塊鏈技術,最具體化的應用就是各種的「幣」,無論是基於應用場景的「功能型代幣」,或是具有實際資產做兜底的「證券型代幣」,又或著是類似貨幣功能的「支付型代幣」,再者,就是2020年底開始引起關注的「非同值型代幣」,眼花撩亂,但追根究底,講好聽來說是為了探索不同的商業應用,講直白點,就是在畫大餅,把夢賣給除了3F(family, friend, fool)之外,更多的機構與一般大眾。或著,企業礙於數位轉型的壓力,乾脆,根本不管有沒有實際需求,也弄個區塊鏈發展的小組 / 部門,以為整個檔次就會提升。

其實新創圈子也差不多,不成氣候的畫大餅,與那些畫餅的人,很多根本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在吹個什麼,反正看似專業的術語拼湊一下(不光是區塊鏈,還包含什麼AI、大數據、IoT、AR/VR……),項目白皮書找個專業代寫隨便弄一弄,就又是一個「要改變世界」和「顛覆傳統」的夢想了。不諱言,夢想往往是伴隨著泡沫的,但這也並非壞事,如同1637年荷蘭的鬱金香泡沫,或是2000年左右的 .com泡沫,去蕪存菁之後,總是會留下一些什麼。就像鬱金香至今仍每年幫荷蘭賺進數億歐元的外匯;而經過2000年的互聯網之亂後,谷歌,阿里巴巴等企業存續下來,提供無數改變人們生活的數位服務。

互聯網 芝加哥
圖/ shutterstock

金融到支付領域的虛實整合

區塊鏈也很有這方面的味道,只是發展,演化與泡沫的時程又更短了些。關於區塊鏈的技術內涵,網路上已有不少探討,本文不多做贅述。而從ICO(首次代幣發行)、IEO(首次交易所發行),大抵就是IPO(首次公開發行)的變形版,而STO(證券型代幣發行)簡單理解也就是繞過監管的私募,隨著各國金融幾監管機構的重視,項目想要操作法規之外的募資行為,也變得越來越受證券法的限制。至於在支付領域,除了比特幣、以太坊、泰達幣等發展較早,流通也較廣,尚屬可以充當交易媒介之外,政府與央行亦紛紛踏入這塊領域,所謂央行數位貨幣(CBDC)就是一例,雖說在背後運用的技術和記帳邏輯與傳統有別,但對於終端消費者來說,若你早已習慣使用LinePay、ApplePay、WechatPay等數位支付方式,那根本沒差,日常的消費與買賣,並不太會因為數位貨幣或區塊鏈的引進而改變太多。

至於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顧名思義就是想打破過去金融界,銀行與各類機構作為中間媒介的角色,某種程度上,也想「顛覆」央行作為操縱貨幣,以不透明的決策過程,動輒祭出QE或調升(降)利率,讓台幣升(貶)值等等,由春山出版的「致富的特權」,就直白的論述了央行政策對我們產生的影響。但礙於篇幅,針對Defi的討論,之後有機會再撰文分享。

來到重點,NFT,稱作「非同質型代幣」,系出同源,跟上述提到的區塊鏈科技,以及一路走來,套路峰迴路轉的各種O與DeFi都有關聯。AppWorks創辦人——林之晨在遠見雜誌上發表過看法,指出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虛實整合」四個字。

nft-6288805_1920.jpg
圖/ pixabay

萬物NFT化的風潮

在電商領域行之有年,都知道線上線下相互導流的重要性,數位工具的運用,不僅幫企業賺進利潤,也能讓消費者享受到成本更低的便利生活,背後的概念,某種程度上,其實也是虛實整合的一種。而NFT放眼了更大的領域,讓在現實世界中的「所有東西」,包含以往在STO中對應的資產(如房地產、股票、債券等),以及任何只要你敢,萬事萬物通通可以被NFT化(NBA明星球員卡,過去的舊式音樂卡帶)。不僅如此,虛擬世界的東西,同樣可以這般操作,例如網路遊戲中的虛擬寶物,線上的素材與內容(文字、影視、音樂、動畫),還有其他尚待開發的東西。

聽起來很新奇?老實說也還好,因為早就有一個很類似的應用,不管需不需要用到區塊鏈科技,你我都可能已經接觸過。那就是數位產銷履歷——有機養生理念當道,只要去高檔超市買一把菜,包裝上的QR碼可以讓你掃一下,就知道這項產品的背景資料,以及那些「唯一」的資訊,什麼出產的農場與農夫是誰,運送的貨運公司是哪個,幾號抵達倉儲,然後幾天後又送達通路上架等等。相信時間很夠又無聊沒事的人,可能都經由手機掃碼,連上了某個網路平台,看過這些資訊。另一個例子是紅酒,不少高級酒莊,出廠的瓶裝酒,也都會附上象徵身份證明的「數位化」標記,而如果剛好他又是被上傳到所謂的區塊鏈世界的話,自然又可以被附加一堆,信也好,不信也沒差的優勢,諸如「不可串改」、「去中心化」、「透明度」等等。

所以,NFT大抵也是如此,把實體的「東西」貼上一個數位化的身份認證,你也可以把它想成是數位版的所有權證書。至於所謂的「非同質型代幣」,就是擁有獨特特徵,與眾不同,無法被取代,然後幾乎不可能偽造的意思。與之相對應的「同質化代幣」,簡單來說就拿美金來比喻好了,你手上有100塊美金,我手上也有100,兩張紙鈔(或在銀行系統上的一串符碼),在性質和價值上都一模一樣。但如果我手上的100美元紙鈔被我摺成一件藝術品,即便你可以模仿也創作出差不多的樣貌,可是一但開始將之視為有蒐藏價值的東西時,性質就不一樣了。而被我灌注心血,耗費時間所完成的東西,自然也有了(自以為?)的蒐藏價值。

shutterstock_price_value_234385096.jpg
圖/ docstockmedia via Shutterstock

結語

好,這裡我們就帶到了NFT很重要的一個功能:特殊收藏品所有權證明的數位化,或是,根本原生於網路的那些創作,如何被授與唯一性的認定,讓之後的人無論怎麼仿造,又或是如何透過數位化途徑無限複製,在你手上的這件作品,始終可以被證明是最初的原創。

那區塊鏈扮演什麼角色?自然就是所謂那套「分散式帳本」,和其他林林總總的「加密」與各種「鏈」的技術,組合成號稱去中心化和不可串改的機制,讓這個代表最初原創/原始檔案的NFT,能安全無虞的存放起來,以供隨時查閱。

去中心化有很神嗎?老實說除了幣圈、鏈圈的狂熱者之外,尚且還看不出他的不可取代性。再說了,以99%的大眾市場,即便會擔心紙本資料可能記載不實,而數位化資料也有被竄改的風險,仍然還是可以托付給Google、Amazon這些掌控數據的大公司。他們以現行的機制與技術,完全也可以跟更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合作,例如佳士得,蘇富比等,蒐藏品被認證後,直接以加密的方式傳輸並存放在雲端,而但凡通過授權的用戶,一樣隨時可以調閱那些資料。若以結果論,撇開「中心化」的疑慮,其實Google和Amazon可以做得比區塊鏈更好。

無風不起浪,NFT可以捲起一陣炫風,除了搭上新創熱潮之外,當然也跟人為炒作有關。雖說泡沫是遲早的事,但不妨維持一慣態度,仔細分析泡沫之後,到底還有哪些有價值的模式,可以被逐漸運用在市場上。因為小眾市場如藝術品和蒐藏品,大眾市場如當前眼下的所有的線上與線下資產(個資其實也算一種資產),若可以被進一步數位化(虛擬化),增加流動性,並降低驗證與交易過程的成本和時間,倒也可能是個值得思考的發展。

責任編輯:郭昱彣、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帳戶安全再升級!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科技與保險打造新世代數位防衛陣線
帳戶安全再升級!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科技與保險打造新世代數位防衛陣線

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布的數據資料,截至2024年底,台灣數位存款帳戶的開立數量突破2,446萬戶,較2023年(1,968.6萬戶)增加24.3%,超越了總人口數,與此同時,帳戶安全也面臨前所未見的挑戰。

國泰世華銀行作為台灣金融領導品牌,不僅提供用戶導向的便捷安全金融服務體驗,透過先進技術杜絕駭客、釣魚攻擊風險,同時,以全方位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機制搭配跨界創新推出的「帳戶安全險」,打造從「預防」到「關懷」的數位金融安全。

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帳戶安全健檢與帳戶安全險雙引擎竭盡保障金融安全

隨著數位金融普及成為你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詐騙集團或駭客以各種方式發動攻擊,如釣魚簡訊、木馬程式竊取帳密、假網站盜取信用卡資訊,或者是假冒官方機構的社交工程…等,因此,無論是登入金融帳戶、轉帳、消費,還是投資理財,民眾除要有資安防護意識,金融機構提供的科技防護也是重要防線。

國泰世華銀行領先市場推出的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服務,從登入安全、交易安全、個資安全與系統安全…等四個面向提醒用戶須注意的地方,包含登入兩步驟驗證、FIDO快速登入、裝置綁定、交易認證碼、人臉辨識驗證交易、交易推播通知、Email/手機號碼檢核、App版本、手機作業系統…等項目,完成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設定,即可再強化帳戶安全的防護等級。國泰世華銀行對於數位安全不斷突破創新,此次攜手跨界夥伴–國泰產險推出「帳戶安全險」活動,用戶若完成10項安全健檢設定,並至CUBE App保險專區點選參加帳戶安全險活動,即有可能獲得最高新臺幣16,000元的理賠保障(限額45,000名)。(詳細保障內容依國泰世華銀行官網為準,可至活動專頁查詢。)

登入、交易、個資、系統等四層面十大安全健檢項目
登入、交易、個資、系統等四層面十大安全健檢項目
圖/ 國泰世華銀行

根據用戶動態提供主動防禦與提示,阻擋盜用、詐騙潛在風險

除從帳戶安全出發,國泰世華銀行更因應消費者使用行為,以多項主動防禦與智能提示機制保障交易前、中、後安全,讓安全防護不再是被動防禦,而是隨時偵測、即時反應:例如,透過「登入兩步驟驗證」等方式強化登入安全,運作概念就像是Google帳號的雙重驗證機制,當陌生裝置嘗試登入CUBE App帳戶時,系統會即時發出第二道OTP驗證來確認登入者身分,大幅提升登入安全。其次,用戶還可透過CUBE App啟動、人臉辨識驗證與交易認證碼…等多元交易驗證機制,並且綁定裝置才可使用,大幅保障交易安全。

除了前述安全機制,CUBE App還有提供「卡片安全鎖」服務,可依照交易地區、交易類型、交易時間與單筆交易金額上限進行個別設定,讓用戶根據自身需求,靈活控管用卡範圍。而針對風險與頻率日益攀升的釣魚簡訊詐欺事件,CUBE App也有「簡訊收件匣」提供客戶確認簡訊來源,若收到疑似詐騙簡訊客戶能直接開啟CUBE App登入後查詢簡訊內容,讓用戶可以一眼辨識訊息來源,杜絕偽冒門號發送的詐騙簡訊。

持續與時俱進推升數位安全防護

從全方位的 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業界首創的帳戶安全險,到全面覆蓋交易前中後的進階防護機制,國泰世華銀行始終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結合跨界創新,不斷推升金融科技的安全標準。未來,將持續進化安全防護策略、精準因應各種場景挑戰,以高規格守護每一位用戶的資產安全,讓用戶可以安心享受智慧金融生活。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產險商品由國泰產險提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