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產品的演變,除了機器本身的推陳出新之外,還有包裝的變化。在過去,數位產品的包裝體積很大,附贈的配件較多,宣傳方式大膽直接。如今,大多採取極簡主義,有些手機廠牌甚至連充電器都捨棄,而必備的說明書則成了一張輕薄的「入門指南」。
如果你是經常接觸數位產品的用戶,確實不需要複雜的說明書來教你怎麼使用。但對於一些長輩或不太熟悉數位產品的人來說,少了說明書真的會影響使用體驗,更不用說某些厚厚一冊的說明書,就算拿在手上也不一定能看懂。
既然會用的人不需要,不會用的人看不懂,那數位產品還需要說明書嗎?
說明書越變越薄
以往的說明書做得相當詳細,大多是因為獲取資訊的方式不太方便,為了減少售後壓力,商家盡可能地在紙本說明書上將注意事項標示清楚。在極簡設計、環保概念尚未盛行的年代,宣傳方式也較為傳統,因此說明書也一肩擔起「宣傳冊」的作用。有些廠商會單獨出一本說明書,這樣的做法在專業導向的產品中相當常見,既是一種儀式感,也是必要的。
然而,現在獲取資訊的方式五花八門,人們通常在網路上對一項產品有了充足的瞭解後,才會願意下單購買。而多元化的內容形式,讓人們逐漸失去了閱讀大量文字的耐心,因此許多產品只在包裝中放入簡單的入門指南,更詳細的內容則放到網路上,或需要透過掃描QR Code、連接App、看短影片來查看。
說明書會越來越薄,是受智慧型手機的影響。大部分的數位產品都能和手機聯動,尤其是那些逐漸大眾化的產品,已度過市場教育的階段,操作邏輯統一,不需要重複引導。事實上,手機不再附贈充電器也是同樣的道理,但因涉及了利益(環保、品牌、快速充電),初期的爭議自然較多。
要說明書,也要儀式感
至於專業導向的產品依然保留了資訊詳盡的說明書,因為其使用方式確實複雜,並為專業使用者提供了進階功能。儘管網路上有電子版說明書、第三方的教學說明,但官方提供的紙本說明書依然是一種必要。
除此之外,也有特別版、聯名版的數位產品依舊採用複雜的包裝,因為裡頭的說明書(或是引導手冊)本身就是產品體驗的一部分。如同大部分的遊戲都能提供線上版,卻還是有無數粉絲願意購買實體光碟,畢竟實體物品更具有儀式感,且更有收藏價值。
極簡設計不等於按鍵少
受到蘋果、德國百靈等極簡設計先驅的影響,現代電子產品的按鍵變得越來越少,上手難度大幅降低,語音操控也讓一部分的操作簡化。對於中老年的用戶來說,主要的挑戰在於手機App。
能夠反覆運算的軟體功能之於年輕使用者相當方便,但對於長輩而言,要接受一個頻繁變化的新東西並不容易。尤其是軟體程式的設計規範並不像硬體容易統一,各種誘發點擊的按鍵實在令人眼花撩亂。貼心的App會在第一次引導後,把使用指南的位置提供給使用者,只不過有許多程式並不在意這個問題。
蘋果的設計哲學影響著這個世代的人,「 上手即用 」成為了不少產品追求的目標,卻忘記從根本上簡化操作邏輯,僅僅在產品形態上大作文章,某些旋轉按鈕、顯示螢幕等設計,反倒會讓操作變得複雜化,不夠直觀。
好的說明書應該是什麼模樣?
對於大眾消費品來說,「入門指南」是必要的,因為其面對的用戶群體龐大,引導要做到越「傻瓜化」越好 。照理來說,好的產品指南應該在初次使用時有效果,往後的操作皆是使用者下意識的行為,而不是每一次都需要翻閱說明書。至於其他豐富的玩法和說明則可以放到網路上,讓使用者透過多種形式來查看,例如影片、動畫引導,甚至是未來的AR。遊戲大廠任天堂在引導說明上就是一位很好的老師,硬體、遊戲的入門指南都做得相當出色。
同時,電子版說明書的獲取方式也必須簡化,例如透過掃描QR Code來獲取,而不是藏在官網、App的功能表底下。
除非獲取內容的方式產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例如使用AR眼鏡,否則未來紙本說明書應該還會存在很長一段時間。在許多科幻電影裡,紙筆記錄的內容依舊是最穩妥的,無數個例子告訴我們,保留包裝、說明書是一個好習慣。
本文授權轉載自:極客公園
責任編輯:文潔琳、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