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後出現「黃金交叉」!電動車讓全球瘋投資、顛覆汽車產業,台灣機會在哪?
5年後出現「黃金交叉」!電動車讓全球瘋投資、顛覆汽車產業,台灣機會在哪?

2020年COVID-19疫情衝擊全球經濟,產油國多次協議減產穩住油價;同一時間,一家曾被市場看衰的電動車廠特斯(Tesla)拉股價逆勢大漲逾50倍,分拆後再漲一倍,市值突破8200億美元,躋身全球市值前10大企業之列。

特斯拉的狂奔,除了領先掌握電動車趨勢外,更是透過技術的快速提升及量產能力,將電影科幻想像落實成真,更指引了企業發展的新方向。

從電動車發展歷程觀察,各國政府政策宣示與補貼政策、特斯拉量產能力提升及其後的降價策略,成為電動車普及化的重要推手。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特斯拉 Tesla Model 3 電動車
圖/ Tesla

以全球電動車指標廠商特斯拉近年銷售來看,2018年全球總銷量為23萬輛,第2名的中國BAIC北汽集團(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銷售量為15.2萬輛;至2019年,特斯拉在Model 3量產能力大幅提升下,全球共賣出36.7萬輛各式車款的電動車,年增率達59.56%,已大幅拉開與第2名中國北汽16.3萬輛的距離。

特斯拉為搶攻中國市場及擴大量產能力,在中國上海的超級工廠從無到有只花一年建廠,2019年底進入量產,是特斯拉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特斯拉2020年訂的產量目標是50萬輛,儘管因COVID-19疫情讓美國加州Fremont工廠和上海Giga工廠關閉數週,但從特斯拉今年1月初公布數據來看,2020年累積生產電動車達50萬9737輛,全年交車49萬9550輛,年增率仍高達36.12%。

特斯拉
圖/ 網易科技

鴻海推MIH平台,吹響台灣電動車號角

台灣廠商跨入電動車產業是一個漫長漸進的過程,從供貨給特斯拉電池動力線束的貿聯、減速齒輪零組件的和大等少數先驅者,隨著產業需求提升,台廠逐步打入電動車用鋰電池銅箔、電池正極材料、散熱風扇、LED車燈、車載鏡頭、觸控面板、充電搶、主控電腦等功能性零組件,範圍包含車電、車身、電池、充電、馬達動力等系統。

而鴻海與裕隆結盟宣布成立MIH平台聯盟,則是正式由台灣電子及汽車業雙龍頭扮演領頭羊,整合帶領科技及零組件業者攜手進軍電動車產業,擺脫過去廠商單打獨鬥的接單模式。

「今年上半年電動車產業會非常好!」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堅定地說著。去年10月16日,鴻海公布MIH電動車軟硬體開放平台,吹響了台灣發展電動車產業的號角,正式進入「打群架」的時代;短短3個多月,MIH聯盟就吸引全球635家廠商加入,這不僅代表鴻海集團布局電動車的決心,背後更顯示全球電動車浪潮已然成形。

MIH電動車平台
鴻海攜手裕隆成立鴻華先進,並合作推出MIH平台,目標切入全球電動車市場。圖左為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右為裕隆集團執行長嚴陳莉蓮。
圖/ 鴻海

延伸閱讀:五年後特斯拉變一般車廠?鴻華先進副總:傳統車廠落後的是市佔、非技術

多國政策宣示禁限燃油車,加速電動車邁向主流

全球節能減碳環保意識抬頭,包括挪威、德國、英國、比利時、法國等多國政府陸續宣布禁限燃油車、推動電動車的政策、補貼及時間表;美國總統拜登更矢言要把約65萬輛政府公務車汰換成電動車,並規劃未來每年投資5000億美元,預計到2050年前落實100%的清潔能源和零排放車輛。

日本經濟產業省研擬在2030年代中期,新車禁售燃油汽車,只可販售混合動力車與純電動車等;歐盟今年1月起正式實施嚴格碳排放法規,主要會員國德國和法國則提高電動車補貼。

在亞洲方面,中國目前尚未明確提出燃油車禁售時間表,印度總理莫迪則提出2025年兩輪車全面電動化,到2030年全面禁止燃油車、只銷售電動車的政策。整體來看,禁限燃油車已成各國減碳政策的重要一環,電動車正站在捲起汽車產業革命的浪潮上。

2025年到2026年,電動車與燃油車黃金交叉

特斯拉減速齒輪箱重要供應商的和大董事長沈國榮分析,「從各國禁限燃油車的時程表可回推,2025年到2026年是電動車發展的關鍵時期」,這段期間電動車與燃油車銷量將「黃金交叉」、「在北半球兩者的銷量將各達一半」。他預估到2030年,全球電動車和燃油車的銷量比重,將會拉大到8比2。

傳動元件大廠上銀集團也積極布局電動車領域,總裁卓永財指出,「電動車時代來臨的速度,會比大家想像地要快」,主要大國爭相競逐,他預期「2030年到2035年,電動車時代就會來臨」。

專攻汽車零組件輕量化的長春英利集團,近幾年投入電池盒研發,發言人白秉諺表示,2018年僅出貨給10 款電動車,今年超過50款,尤其中國大陸政府積極推動電動車,祭出多方補助,「電動車發展確實是一個趨勢」。

長春英利供應零組件給電動車的營收,去年占整體的4%,預期今年將達12%。

長春英利
汽車零組件廠英利KY切入電動車領域,公司預期今年對營收占比有望從4%拉高至12%。
圖/ 長春英利官網

不僅特斯拉,奧迪和蘋果也來插旗電動車

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法人預估到2030年,全球電動車銷售量可達到2200萬輛,較目前市場規模成長近10 倍,未來10年年平均複合成長率將達27%;而鴻海此次推電動車MIH平台,正是掌握了汽車產業風向轉變的大方向。

不過,現在電動車市場的大餅,不是美國特斯拉、或是中國的蔚來、小鵬、理想、威馬等車廠的囊中物;各大知名品牌車廠如奧迪(Audi)、戴姆勒(Daimler AG)、BMW、福特(Ford)、豐田(Toyota)、日產(Nissan)、福斯(Volkswagen)等,也都積極插旗圈地,希望能在電動車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甚至連設計iPhone手機的蘋果(Apple),也有意提早推出Apple Car來一較長短。

延伸閱讀:拜登宣布車隊全換成電動車!美國政府帶頭支持、特斯拉漲4%

台灣發展電動車的大挑戰,電池產業是關鍵

對於台灣發展電動車,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有深刻的觀察。他點出電動車產業「現在關鍵在於電池」,認為台灣已經有很好的電池產業基礎,但可以再加強,「將來電動車兩大關鍵在於電池革命和能源管理」。

郭台銘期盼,「台灣半導體和操作介面產業是強項,在電池領域台灣也要有關鍵廠商」,未來在電動車領域,台灣的半導體、機械、模具和5G網路等,可扮演關鍵角色。

劉揚偉說,2025年到2030年是台灣電動車黃金起飛關鍵期,在未來電動車時代,「得三電系統得天下」,三電系統主要是電池、電機和電控系統。他呼籲「這是台灣難得的機會,一定要掌握」。

鴻海與裕隆合資成立鴻華先進,是推動鴻海布局電動車產業的核心團隊。鴻華總經理李秉彥指出,車用電池基礎化學和材料科學非常重要,目前車用動力電池以中國大陸、韓國和日本廠商為主。

他分析,近2年歐盟有感在車用電池技術大幅落後,透過補助積極扶持車用電池廠商,獎勵研發製造;「歐盟驚覺若不積極投入,在車用電池關鍵技術產品將被其他國家控制」。他呼籲,台灣在車用電池領域需積極努力迎頭趕上,政府要投入對策和資源。

Tesla維修中心_電池更換
圖/ 吳元熙/攝影

電動車帶動產業革命 驅動工業版圖轉移

電動車目前正帶動傳統汽車產業轉型進行式,裕隆集團執行長嚴陳莉蓮就表示,汽車產業迎向一場跨越性的改變,傳統以內燃機為動力的設計思維,將被電能取代,「這將帶動全新的汽車工藝」。

業者預期,電動車將帶動鋰電池或燃料電池、底盤軟硬體整合平台、娛樂訊息系統智慧化、自動或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車聯網等5大技術需求。其中,電源管理和降低功耗設計將是關鍵。

電動車馬達也會帶動新的設備需求,卓永財舉例,電動車要求靜音設計,齒輪研磨機就成關鍵;電動車需要伺服控制,轉向器和剎車器就需要滾珠螺桿元件。他說,「電動車會改變工具機設備需求樣貌,也會明顯提升零組件廠商的接單規模,既充滿挑戰也充滿機會。」

電動車發展也將帶動全球引擎工業版圖轉移,沈國榮預期,到2030年電動車成為主流車種後,在北半球包括排氣管、引擎蓋等300多種零配件廠商,將轉移到南半球。

electric car_電動車_shutterstock_385333912.jpg
圖/ Shutterstock

「因為南半球整體仍缺電」,沈國榮說,南半球電力供應不足,尚無法帶動發展電動車產業必要的充電樁,因此南半球發展電動車的進程,將比北半球晚。

沈國榮預估北半球車用電動化之後,南半球可能還是傳統燃油車的天下,「到2030年後,傳統燃油車在南半球還有至少20年到30年的產業壽命」。

面對電動車將驅動相關產業和供應鏈大幅變革,李秉彥則預期,這將改變汽車產業的售後服務和銷售模式;電動車的保養次數將明顯減少,「前店後廠」的銷售模式將會沒落。而軟體定義下的電動車平台,將帶動軟體通路行銷模式,一次次的軟體更新將讓電動車更聰明、更智慧化。

本文授權轉載自:中央社

責任編輯:郭昱彣

關鍵字: #電動車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孕育下一代Future Growth護國群山,證交所創新板2.0號召勇於突破的創新企業力拚新經濟!
孕育下一代Future Growth護國群山,證交所創新板2.0號召勇於突破的創新企業力拚新經濟!

新經濟產業興起,臺灣要利基半導體優勢蛻變成科技島,關鍵來自於創新!2021年成立的創新板,臺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指出,他們關鍵任務是匯聚更多具備未來潛力(Future)及高速成長性(Growth)特質的創新企業,有效借助資本市場力量延攬人才,放大創新能量!

回顧這幾年登上創新板的20家新臺霸,他們有哪些共同DNA?林修銘表示:「我們對『創新』的定義,不僅包括技術、商業模式的突破,更重視勇於挑戰、改變現狀的精神!只要企業具備企圖心及決心,透過創新提升競爭力、創造品牌價值,都是創新板積極服務的對象。」

創新板2.0有感升級,打造Future Growth產業聚落

今年1月創新板全面升級,推出多項新制,包括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以擴大市場活絡、引進外部專家提升創新含金量、建立友善籌資環境,以及強化企業與投資人溝通機制,全面提升市場參與度,助力新興產業成長。

帶領證交所創新板一路變革,林修銘強調,「創新板一開始的定位就是主板而非次板,也象徵資本市場遊戲規則的里程碑(milestone),因為它是以企業的市值作為登板考量,而且企業不僅掛牌上市,還能同步享有證交所一系列專業支持與服務,讓企業無後顧之憂,專注拓展業務,所以我們希望把創新板打造成一個有Future Growth願景的產業聚落。」

既然創新板不只提供上市輔導,更是新創成長的最佳舞臺,跟其他國際交易所相比,證交所有哪些優勢?林修銘舉例,因應ESG浪潮,證交所將與外部專業機構合作,提供登板的企業獲得ESG評鑑專屬課程,接軌國際標準,進一步吸引長期資金投入。

另外,企業在發展早期,對於投資人關係經營、技術合作及市場拓展皆需大量資源,證交所則回應,他們會透過專業的IR議合服務平台(IR ENGAGE)、海外引資計畫對接上市企業與全球投資人。

「證交所今年推出新藍圖,在4月2日宣布聯手國際級會計師事務所KPMG並完成簽約儀式,共同建立『東南亞創新資本平台』,將借重KPMG在地網絡及資源,合力延伸臺灣創新板於東南亞創新生態圈觸角,擴大知名度及影響力,此舉可望吸引更多東南亞指標創新企業加入創新板,使臺灣創新板成為亞洲創新動能指標。

此外,此平台不僅聚焦於推動海外優質創新企業進入臺灣資本市場,證交所也將偕臺灣創新企業出海,赴東南亞新創生態圈進行業務媒合,帶動雙邊交流合作,加速企業海外布局,並增進創新板企業於國際間曝光,引入國際資金,進而提升創新板上市公司規模。」林修銘補充道。除了帶著臺霸走向海外,證交所也積極爭取國際優質創新企業來臺掛牌,藉由吸引國際優質創新企業來臺上市,成為臺灣資本市場新成員,強化產業供應鏈的完整性。

翻轉外界對創新板既有印象,創新板多項指標數據創新高

臺灣證券交易所林修銘董事長
圖/ 臺灣證券交易所

自從創新板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後,流動性大幅提高,而累計簽署「創新板上市有價證券風險預告書」也已逾120萬份,從成交表現、指數表現、到股價淨值比(P/B Ratio),各項指標數據屢創新高,凸顯創新板企業進入廣大投資人的視野,連帶也大幅增強掛牌企業的經營信心。以成交量為例,新制度上路至今(3/31)不到三個月間,創新板的總成交金額已超過2024年全年度三分之二;日均成交值對比2024年更成長203%。

至於指數方面,截至2月底臺灣創新板指數上漲16.32%,相較於同期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0.08%)、臺灣50指數(-1.42%)及櫃買指數(1.59%),其表現更為突出;而截至3月底,受國際情勢變動影響各大指數普遍下跌,創新板指數則相對抗跌,顯示市場對創新板企業的成長性、投資價值都抱持高度期待。創新板的股價淨值比,全體平均是4.47倍,亦高於上市2.46倍及上櫃2.85倍,證明市場對創新企業潛力的認可,因而願意給予創新板公司更高的股價淨值比。

亮眼指標背後是否讓登板企業同樣有感?林修銘指出,「確實有企業因創新板流動性明顯改善,公開表態將續留創新板,暫不啟動轉板計畫;另外近期也有企業主跟我們反映,因為登板後受到證交所協助,多方面強化營運績效讓市值持續增長,因而入選為MSCI全球指數的一員,吸引更多國外投資人的目光。」

更重要是,盤點目前在創新板的企業,營收、獲利能力俱佳,顛覆外界認為新創企業早期未能獲利的印象。根據最新數據,創新板企業於2024年度總營收較2023年成長78.61%,且20家企業營收全數呈現正成長,展現出強勁的突破動能。進一步分析創新板上市公司2024年財務報告,獲利企業占比達65%,驗證創新板公司不僅有發展潛力,亦能建立穩健的獲利模式。

創新板肩負起打造新經濟產業聚落的使命,當前目標也希望攜手更多產官學研等單位,協助更多優質企業在創新板上市。目前已經有多家數位雲端、生技醫療產業的領頭羊,表示將在今、明兩年申請進入創新板之列。

臺灣要躍升科技之島,創新活水不能中斷,林修銘最後號召勇於突破、積極改變現狀的新臺霸共同加入創新板,他表示:「我誠摯地邀請熱愛臺灣這片土地、為未來打拚的企業家們,大家一起協力讓創新板成為亞洲的創新力量搖籃,我們證交所會繼續努力不懈,推升創新板不斷壯大,讓臺灣成為引領亞洲創新的核心基地!」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