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大數據、敏捷開發……這些科技業者的慣用詞彙,日漸出現在金融業者的應用日常。
金融業是特許行業,長年來受到監管與保護。然而,隨著金融科技(FinTech)的發展,業者紛紛以「領有金融牌照的科技業者」自居,過往保守、封閉的形象和作風,從內到外都漸漸鬆綁。
根據金管會統計,2019年國內金融業者投入金融科技發展總金額為165.2億元,較2018年成長40.8%,預估2020年雖受疫情影響,投入金額仍有188.8億元,年增率可望達到14.3%。
展望2021年,3家純網銀將陸續開業,用生態圈打團體戰的經營模式,或將為台灣金融業帶來新氣象;開放銀行也將邁入第二階段,資料可在客戶同意下開放使用,做到服務整合;國發會推出的「MyData數位服務個人化平台」則將共享跨部會的政府資料,進一步深化開放數據。
金融業者單兵作戰的時代已成為過去,產業與金融的界線將益加模糊。
金融微趨勢(64~76)
64. 純網銀開張,刺激傳統銀行轉型
純網銀,是金融領域的大趨勢之一。與一般銀行相比,純網銀能做的業務範圍相同,唯一的差異在於不得設置實體分行。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教授蔡明芳觀察,接下來傳統銀行、純網銀,彼此將成互補關係。純網銀因為所有服務都在線上進行,搭配科技的應用,除了可以有效降低營運成本,服務過去被排除在傳統金融體系外的族群,像是學生、低資產族群、外移移工等,也能夠因此開發出更多創新的產品以及商業模式,刺激整體金融產業的轉型。
然而,純網銀具體能提出那些創新的做法?將是2021年觀察重點。
65. 開放數據,提升金融服務申辦效率
過去民眾申辦貸款、信用卡,光是準備財力證明、勞保投保等資料,就要耗費不少時間。往後,這樣的情況將有所改變。萬事達卡台灣區總經理陳懿文觀察,2021將是開放數據的關鍵年,這點能從政策上得到印證。
如金管會與國發會推動的MyData(數位服務個人化平台)合作,只要取得民眾的同意,個資就可以跨機關串聯共享,提升金融服務申辦效率。
理慈國際科技法律事務所共同創辦人蔡玉玲指出,太多產業的發展和創新,都跟數據有關,政府在下個階段還必須訂出跨國資料傳輸規範,才能夠更充分發揮開放資料的價值。
66. 數位貨幣浪潮,取代紙鈔
2020年5月,中國政府宣布發行全球首款中央銀行數位貨幣「數位人民幣」,引發全球高度關注。基本上,數位貨幣(CBDC)與一般紙鈔(法幣)相同,只差在前者以數位虛擬的存在方式,兩者都受到相同的反洗錢、反恐融資等規範。
截至目前,全球約80%央行都已投入研究,台灣央行也已完成「批發型CBDC可行性技術研究」。「這個趨勢擋不住。」理慈國際科技法律事務所共同創辦人蔡玉玲建議,紙幣有一天恐怕會不見,台灣應該盡快引進國際標準來因應。
67. 去中心化金融,發揮區塊鏈優勢
現行金融體系是一個中心化系統,雖然已經很方便,卻無法平等服務每一個人。「去中心化金融」(簡稱Defi)概念的出現,可望打破這樣的情況。如美國印鑑銀行(Signature Bank)開發一個以區塊鏈為架構的支付平台Signet,顧客可將美元轉給合作的帳戶,無需負擔任何手續費。
儘管DeFi有機會解決現行金融體制問題,也提供更多金融創新機會,但目前法律規範和基礎建設都尚未成熟,要普及恐怕還需要一些時間。
68. AI機器人,幫你理財
過去談到投資理財,總讓小資族卻步,擔心需要大筆資金,還要花時間研究,不知從何下手。因應此需求,「AI機器人理財」順勢而起。
把錢交給機器人打理,意思就是盡可能降低人為參與、干預,由人工智慧(AI)演算法提供投資人理財建議。AI理財的目標是實現普惠金融,讓人人都能輕鬆省力投資理財,國內大多鎖定年輕人、小資族,金管會也已將AI理財,視為未來3年政策發展重點項目。
69. 開放銀行,讓金融服務無所不在
金融服務將不再受限於銀行,且會變得無所不在,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正扮演關鍵角色。
開放銀行的概念,是在消費者的同意下,將金融資料開放,透過Open API(開放應用程式介面)與TSP(第三方業者)交換數據,讓金融服務不限於在銀行通路取得。台灣分成「公開商品資訊」、「客戶資料」、「交易資料」三大階段推動,目前金管會已經核准開放第二階段業務。
70. 支付生態圈成形,提高無現金支付比例
電子支付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除了市面上幾大支付品牌之外,全聯、蝦皮也都申請執照。新法上路後,無論是支付品牌或零售業者的自有支付工具,金流、點數都有機會通用。
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認為,整合破碎化的點數會是2021年的重要趨勢,而隨著支付生態圈的成型,有助於進一步推動台灣無現金支付的使用比率。
萬事達卡台灣區總經理陳懿文也表示,讓不同電子錢包中的點數彼此整合轉換,打造點數與支付生態圈,將有助於增添消費者便利性與忠誠度。
71. 保險科技,加速申辦、理賠程序
保險向來是與「人」高度相關的行業,從申辦到理賠都很仰賴保險專員的協助,更別說要一般人搞懂艱澀的保險條款。不過,科技將改善這個痛點。
國泰產險和中保科技合作,結合物聯網設備和保險服務透過API(應用程式介面)串接,將火災狀況同步通報國泰產險,加速理賠程序。此外,市場上也相繼出現新型態保險產品,像2018年台灣首次開賣手機保單。香港保監局更核發了「虛擬保險牌照」,首家取得牌照的新創OneDegree,推出寵物保險「毛價保」,飼主可線上完成投保 ,買保險如同網購一樣方便。
72. 非典型信用數據,讓銀行放心借錢給信用小白
憑藉薪資往來紀錄,做為還款信用依據的時代已經過去。如今,利用「非典型信用數據」(ACD)分析用戶信用程度,業者不但可以更清楚判斷客戶風險,也能夠精確掌握消費者行為,提供令人滿意的服務,甚至將「信用小白」納入服務範圍。
舉例來說,LINE在日本推出AI驅動的服務LINE Score,以用戶使用行為作分數計算依據,用戶若申辦小額借貸服務 LINE Pocket Money,就能透過LINE Score積分,決定年利率與可借貸金額。
73. 無卡分期,瞄準小資族商機
近年興起的「無卡分期」,無須儲值、綁定銀行帳戶、繳交年費,甚至不用信用卡、交利息,就能使用分期付款。
業者透過一套信用評分系統,評估該名用戶的還款誠意和能力,而且不會與金融聯合徵信中心的資料連動。這項服務瞄準無法提出薪資證明的人,如家庭主婦、外送員、網拍業者等;另一群人則是低卡片額度者,如大學生、社會新鮮人等。
無卡分期業者的商業模式,是向合作商家收取手續費獲利。目前已吸引許多電商合作,希望降低下單門檻,吸引更多潛在客群。
74. 數位金融成為日常
台灣擁有高密度的ATM與實體分行,但隨著數位金融服務普及,加上2020年新冠疫情的催化,透過線上通路辦理金融服務的人數明顯增多,電子支付的用戶也在2020年8月首度破千萬人次。
因此,主打線上開戶、無存摺、App操作的「數位帳戶」成為重要戰場。金管會統計,目前國內數位帳戶總開戶數逼近600萬大關,多數業者也會一併整合投資、貸款等服務。實體分行的下一步,必須思考如何轉型,才能在數位金融遍地開花的時代,發揮新價值。
75. 跟上FinTech腳步,監管科技大進化
金融科技蓬勃發展,現行法規已不足以應付,螞蟻集團IPO(首次公開發行)計畫臨時喊停,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結合法律與技術的監管科技(RegTech),或許是解方之一,透過AI、機器學習等方式,解決資安、交易安全、法遵等問題,例如在紙本數位化後,若需要修改合約,可透過AI等工具,快速辨識修改的條款內容。理慈國際科技法律事務所共同創辦人蔡玉玲指出,監管方式的改變是大勢所趨,不能再用過去的方式來管現在的事情。
76. ESG投資,做好事也能賺錢
企業ESG(環境、社會責任、公司治理)日漸受到關注,做好事還能賺錢,也成了投資顯學。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曾表示,「若投資人不願承認這一新事實(指ESG投資),就如同將金錢毫無防備地放在桌上。」納入ESG考量,不只是站在「道德」或「價值」的立場,而是投資人能更全面性地了解,投資背後有那些風險,是否會影響企業獲利。
責任編輯:郭昱彣、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