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同意使用Cookie?」瀏覽網頁時,我們不假思索地按掉隱私政策聲明,實際上背後潛藏著人們未曾想過的巨大商機。
卡比爾.巴爾戴(Kabir Barday)很早就嗅到這股隱私商機,他創立的OneTrust在2019年創造7,000萬美元收入,過去3年間營收成長達驚人的48.34倍,獲《Inc.》雜誌選為全美5,000大快速成長企業之首;簡單來說,他們的產品能幫助企業清楚掌握累積了多少用戶數據,進一步判斷是否存在違反隱私法規的疑慮。
2016年,歐盟起草了史上最嚴厲的隱私法規《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OneTrust也在這一年誕生。巴爾戴深信保護消費者隱私是未來趨勢,且絕大多數企業沒有合規能力,使得該項業務擁有充足的發展空間。繼2018年GDPR生效之後,加州消費者隱私保護法(CCPA)也在今年1月正式上路,現在各大企業都必須重視消費者隱私。
這也是為何幾乎半數《財星》500大企業都採用了OneTrust的解決方案,OneTrust在全球擁有約6,000名客戶,包括安泰人壽(Aetna)、甲骨文(Oracle)、美國國防及航空大廠雷神(Raytheon )等公司,遍布各行各業。
在創立OneTrust前,巴爾戴曾為AirWatch效勞,這是一間協助企業保護員工行動設備安全的企業行動管理(EMM)服務供應商。AirWatch的軟體會監控裝置中的App,以確保公司機密不會外洩,但這導致了員工隱私可能受侵犯的缺憾。
為此,巴爾戴成功說服上司,讓他主導開發一系列不用犧牲員工隱私、又能保護資安的新功能,因緣際會下他也體會到,科技業在維護隱私上有多麼不完備。在AirWatch被VMware收購後,他挖角AirWatch的團隊及創辦人,共同籌組這間瞄準隱私商機的公司。
「我注意到市場上的不足。」巴爾戴表示,「很多隱私解決方案的提供者都是法律顧問公司,但GDPR要求根本性的架構更動,而不是更改幾條隱私政策、方便之後刪除數據。」當用戶要求網站將個人資訊刪除時,不只是清掉公司儲存的數據那麼簡單,背後牽涉到所有資料流通的部門或合作夥伴、廣告商等第三方業者。倘若企業無法遵守GDPR要求,可能面臨年營收4%的鉅額罰款。
各個國家或地區無不積極地制定數位隱私法規,企業必須遵守的規範愈來愈複雜。全球目前僅有10%人口處於數位隱私法規的保護之下,然而顧能(Gartner)諮詢公司估計,到了2023年,全球65%人口都會受到數位隱私法規保障。
另一項研究指出,隱私管理軟體市場將在2025年突破30億美元規模。如今,OneTrust擁有超過100項技術專利,無論產品、策略到市占率都被評為領先業界。
成立前3年,OneTrust主要仰賴AirWatch創辦人的融資,而過去一年裡,在創投公司Insight Partners領投的兩輪投資中,OneTrust獲得合計4.1億美元的投資,目前估值上看27億美元。在巴爾戴的願景中,他們將成為一個有如Salesforce般、服務圍繞在隱私管理及使用者信任的平台,觸及全球的每一個企業。
雖然與許多企圖顛覆世界的科技新創相比,OneTrust的服務顯得樸實無華,它卻切切實實地替企業在數位隱私當道的未來,開闢出一條道路。
當危機成為新常態,企業為何不該抱著現金過冬?
新冠狀病毒(COVID 19,俗稱武漢肺炎)顛覆了全球的消費習慣,企業若想挺過疫情風暴,甚至在後疫情時代脫穎而出,必須先清楚歸結「當前的趨勢變化」,分析出短期與長期的影響,洞悉業務的機會所在。
例如遠端辦公興盛之時,人們需要在家裡打造工作環境、添購辦公設備,油漆、印表機等產品的需求也可能水漲船高。
找出機會後,企業也要「重新搭建商業模式」,弄清該如何接觸消費者,以及誰可能是你的顧客,這個過程往往涉及數位轉型。中國美妝品牌林清軒即是一例,由於疫情令實體門市被迫關門、商場人潮不再,林清軒一夕之間營收暴跌90%,然而透過轉型電商,將美妝顧問重新包裝成KOL(關鍵意見領袖)等做法觸及顧客,線上營收快速增長,成功彌補實體銷售下滑。
另外,「如何妥善用錢」也是疫情下的一門學問。企業應該破除囤積資金過冬的思維,勇於投資高成長、高報酬的領域,快速靈活地尋找有潛力的投資標的。2008年金融風暴時,美國運通將節省營運支出騰出的資金,用於長期投資及建立新的合作夥伴關係,結果度過危機後,其市值成長了10倍以上。
遭逢危機時,企業容易趨於保守,並選擇依循以往習慣,但此時往往是新方法最能發揮效用的時候。企業必須挑戰既有思維、改造商業模式、積極靈活地投入資金,不只要度過眼前危機,更要在後疫情時代發光發熱。
財星500大企業,中美首度死亡交叉! 貿易戰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去年12月,中美雙方締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兩大強權間的角力將暫時告一段落,誰也沒料到疫情襲來,雙方關係急速降至冰點。
過去幾個月,美國撤銷了香港特殊貿易地位、下令在72小時內關閉中國駐休士頓總領事館;中國也還以顏色,關閉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作為報復。就在雙方互不相讓時,《財星》發布的全球500大企業中,中國入圍企業數達124家(包含香港),首度超越了美國的121家。這份榜單的轉變,揭示中國經濟實力的崛起。
中國已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美國企業很難割捨,任何希望維持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都無法忽視這14億消費者。中國經濟實力的壯大,也代表這場惡鬥愈難以輕易分出勝負。
科技是兩國分歧最嚴重領域。5G設備、手機出貨量雙雙登頂的華為,被美國嚴厲封殺;Google與Facebook早被中國隔絕於網路長城之外。諮詢公司歐亞集團創辦人布萊莫(Ian Bremmer)表示,「科技是目前競爭的關鍵,是最重要也最危險的部分。」
而即將於11月到來的美國總統大選,也令中美關係更加複雜。倘若代表民主黨的拜登勝選,雙邊關係或許會較為緩和,雖然「對中強硬」是美國兩黨共識,他仍被認定能較共和黨的川普更為理性地與中國談判。疫情、貿易戰及大選等多重不確定因素交織下,中美之間的未來充滿著變數,兩大強權最終會走向何方,已愈來愈難以預料。
本文出自數位時代317期10月號《決勝新金融》專欄〈全球掃描〉,為讀者精選、梳理各大外雜焦點內容,資料來源:Inc.、Havard Business Review、Fortune
責任編輯:張庭銉、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