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當雙螢幕手機Surface Duo首次亮相時,微軟的產品長帕諾斯·帕奈(Panos Panay)就表示,這款裝置基本已經定型,在2020年年底上市前都不會有太大變化。
我當時以為,帕奈所說的是「定型」指的是這款手機的外觀,但未曾料到的是,在大半年後的今天,微軟會原封不動地把它推向市場,並搭上了一個堪比蘋果三星旗艦機的定價。
最終,人們很可能會花一千美元(約新台幣2.9萬元)的價格,買到一款足足落後主流手機配置近一年的產品。
它沒辦法用上5G網路,因為Surface Duo搭載的還是去年的驍龍855晶片,還有像多攝影機、窄邊框、高刷新率螢幕和高功率快充等,你也無法在這台手機上看到。
甚至連雙螢幕本身也不算新鮮了,更早嘗試過該設計的LG、中興等廠商,均已有過沉沙折戟的經歷,如今大家更願意談論的,是一整塊不會被鉸鏈分割,可以彎曲、對折的螢幕。
很多人對Surface Duo前景的不看好,主要也在於對配置的不滿,以及對反常形態的質疑,更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微軟要堅持開發這樣一款產品,並有自信把它賣出去?
把手機變成生產力工具
「Surface Duo是為那些熱愛微軟應用生態的Surface粉絲們服務的。」
這句話出自帕諾斯·帕奈(Panos Panay)之口,作為Surface Duo的負責人,他對這款產品的定位和理解,應該是最有說服力的。
我們先搞清楚一個問題,什麼是「微軟應用生態」?
你可能會馬上想到Office、Windows這類軟體和系統服務,它們確實是微軟最知名,也最具代表性的產品。如果你每天都要用Excel處理表格,拿Word編輯文檔,或是在PowerPoint上製作演講資料,那麼已經或多或少地與微軟生態產生一定的聯繫了。
這還不止,如果你還會用OneDrive雲端儲存文件,用OneNote記筆記,用Outlook收發郵件,甚至是一名Xbox玩家的話,那麼微軟生態對你的價值又會高上許多。
借助對微軟應用生態的黏性來讓用戶認可Surface Duo,是微軟為這款手機找到的第一個核心賣點。
但我們依舊有理由懷疑它的存在價值。
畢竟,微軟生態是開放的,它不像iOS、macOS和硬體綁定,自然就不存在「你只有買我的裝置,才能用上我的服務」這類門檻。哪怕是你不購買Surface Duo,只有手頭上有任意一台Android、iPhone手機,依舊可以使用到微軟的全套服務。
突破口其實還是在硬體上。既然微軟無法改變它的軟體開放策略,但在裝置層面,微軟卻可以摒棄掉單螢幕手機在生產力應用上的先天不足,設計一個更有利於用戶辦公、商務的工具。
這也是Surface Duo的第二個核心,即利用雙螢幕來承載起自己的應用生態。微軟希望利用這個設計補足大部分手機、平板都沒能做好、多數筆電無法兼顧的空白領域:行動生產力。
老實說,作為一家本身就是開發各種生產力軟體的公司,這的確很像是微軟會做的產品。
因為它非常的「Surface」化,以至於微軟自己列舉的很多使用場景,都是和辦公、商務等相關的,比如說利用兩塊螢幕來處理郵件、編寫文檔,還有在視訊會議的同時調整PPT等,都是為了突出雙螢幕形態對生產力、多任務處理的優勢。
你甚至很難看到和生產力無關的片段,哪怕Surface Duo運行的是Android系統,可以玩手機遊戲,看影音,但這套配置已經決定了,它在這方面的表現並不會比其它Android旗艦機要出色。
唯獨只有生產力,依靠雙螢幕這個獨特的形態,微軟非常自信能在Surface Duo上提供一個遠超其它行動裝置的體驗,進而和那些強調消費娛樂的智慧手機區分開來。
或許從最開始,微軟就對開發一款普通Android手機不感興趣。它只是想做一台更小巧的Surface,一台只面向生產力用戶的裝置。
Surface思維下的手機
Surface Duo的面世和Surface有不少關係。按照帕諾斯·帕奈(Panos Panay)的說法,早在微軟推出Surface Pro 4和Surface Book時,他就已經設想了一款可以折疊,並能塞進口袋裡的Surface裝置,剩下的就是如何實現的問題。
為了更好的迎合「生產力工具」的定位,微軟選擇了兩塊5.6英寸、長寬比卻是4:3的螢幕,而非現在主流全螢幕手機的長條形設計。
這在影音娛樂上可能體現不出優勢,但從多任務處理的角度看,如果要更好地使用Office軟體來編輯圖表和文檔,比起觸控筆記,一塊寬大的螢幕顯然會更合適,這也是Surface Duo專注於行動辦公的明顯特徵。
出於對輕薄和重量的考慮,微軟還放棄了更新潮、更吸眼球的折疊螢幕,轉而使用兩塊獨立的螢幕,並由鉸鏈所連接。
雖然在視覺上,這種分離式雙螢幕並不如折疊螢幕那麼驚艷和一體,但它在輕薄、翻折上的優勢,也是現階段折疊螢幕手機所無法比擬的。
在打開狀態下,Surface Duo僅為4.8mm厚,這其實比iPad Pro還要更薄一些;就算是兩塊螢幕合攏,厚度也沒有超過10mm,而且上下部分還能緊密地貼合在一起,而不用擔心螢幕彎折的問題。
另一個值得說的是它的鉸鏈。借助來自Surface的經驗,這次Surface Duo使用的「雙軸鉸鏈」結構,其實與二合一超極本十分相似。
它內部的互鎖齒輪不僅支持360度的翻轉,還可以讓螢幕在任意一個角度固定住,且不會鬆動。
所以,如果你把機子完全對折,只留下一塊螢幕,它的使用其實和其它手機一樣,不管是點開新鏈接,還是應用內的界面跳轉,都是在單螢幕下進行的。
但在雙螢幕並排的狀態下,Surface Duo則可以同時打開兩款不同的應用程式,或是讓一個應用橫跨兩塊螢幕,但會對界面佈局進行重構。
如果是需要大量輸入文字的場景,還可以將裝置橫放,變成類似於筆記型電腦的形態,此時下方的螢幕就會變成一整塊虛擬鍵盤了。
兩塊螢幕,配合一根任意翻轉的鉸鏈,一款應用在Surface Duo上其實可以有6~7種不同的呈現方式,完全取決於用戶的選擇。
在手機和電腦之間,還會有Surface Duo的位置嗎?
微軟對Surface Duo是抱有期待的,但很奇怪的是,這種期待並非是讓它賣出去多少台,或是佔據了多少的市場份額,而在於讓它作為一個「範式裝置」,為傳統筆記本廠商,甚至是競爭對手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設計思路。
這就像當年Surface一樣,它的鉸鏈結構,它的鍵盤蓋板設計,以及專注於生產力的定位,都對後續的很多產品帶來了長遠影響,但你卻很難用數據去量化。
某種程度上,微軟也希望在行動領域複製這樣的成功,來驗證雙螢幕手機這個形態在行動辦公領域的可行性,讓其它裝置廠商也能為之效仿。
然而,在這個早已經被各種螢幕包圍的時代,Surface Duo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微軟似乎還沒有想好。
微軟CEO納德拉在接受採訪就說,Surface Duo可以替代他的手機,但還不能替代Surface筆記本。他還覺得有人會同時帶著手機和Surface Duo出門,那又是另外一種使用模式。
「時間會證明一切,我想第一批使用這款裝置的用戶,會比微軟自己都更能告訴大家,它的真正定位,以及它所定義的產品類別。」
可以預見的是,第一代Surface Duo面向的市場注定不會很大。能想到的也就是一些重度Office用戶,或是Surface品牌的愛好者們,才會對這樣的產品感興趣。而大部分人,則仍會以傳統雙螢幕手機的觀點,或是小眾玩物的心態,來理解和看待它。
想要扭轉這個印象十分困難,一如蘋果想要讓iPad替代我們的下一台電腦一樣。
責任編輯:林芳如、錢玉紘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