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總會有許多學員問到關於產品經理的「定位」與「職涯」發展,如:「我即將邁入中年,PM可以做一輩子嗎?」、「我剛畢業,要如何找PM的工作?」、「我已經工作五年了,想轉職PM,要重頭來嗎?」、「公司沒有PM的組織與職掌,我該離開還是留下呢?」
這讓筆者回想到自己當初在擔任產品經理時,也曾面臨到類似的「抉擇」。
推薦閱讀:想成為產品經理嗎?分享三種轉職PM攻略
產品經理的「定位」
先來說說在不同產業產品經理在企業組職的定位(下圖一),依筆者多年授課觀察的經驗,台灣有產品經理職位的產業(公司),大致上可以分為兩大類:
業務行銷(Sales/Marketing)
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Sales PM或是Marketing PM,這類型公司的產品經理一般來說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外商公司的品牌經理(Brand Manager),這裡的PM是對該公司的產品進行在地化的品牌管理與經營,有時還須兼任公關發言人(PR Manager),這些工作內容也涵蓋在產品經理的範疇內。
第二種是以代理國外產品為主的產品行銷經理(Product Marketing Manager),主要負責該產品在台灣的銷售、行銷、品牌推廣等任務(有關PM與PMM的不同,可參考筆者的另一篇文章)。
第三種是零售業採購(品項)經理(Procurement/Category Manager),之所以會把產品經理稱為採購(品項)經理,一方面是因為採購需負責選品及進貨成本,本質上來說也是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零售業商品太多,必須加以分門別類以利管理,所以才會將產品經理稱為Category Manager。
生產製造(Manufacture/Production)
這類型公司的產品經理一般來說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設立產品管理組織,這裡的產品經理比較偏向代工產業(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RD PM或是專案經理),資深的PM通常負責客戶專案的掌控及訂單的Fulfillment(履行),資淺或是剛入行的PM則負責跑腿、跟催、寫文件等事務性工作。
第二種是設立新產品開發組織(New Product Development),這裡的產品經理幾乎清一色是技術底,主要的任務即是負責「新技術」(technology leading edge)的研究發展,期待在未來能應用於客戶的需求。
推薦閱讀:新產品開發專案的4大類型與4種PM角色
產品經理的「職涯」
根據國內外PM的職務及工作內容,筆者大致歸納成5種發展歷程(下圖二):
1. 產品助理(Junior Product Manager,JPM)
在多數企業(特別是科技業)又稱為PM Assistant或PM Coordinator,這是一個新手PM的職位,通常已經擁有一些工作經驗(1到3年,依公司大小而異),可以來自任何背景(如:工程、設計、行銷或業務)。過去Google、Facebook、Uber等頂尖的公司也曾推出APM(Associate Product Manager)專案,來培養新手成為產品經理。
APM的目標在於透過一年到兩年的時間在不同產品線學習歷練,熟練後就能擇優晉升為產品經理,讓他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公司的領袖。典型的APM都是剛畢業的,與大多數學徒一樣(有關師徒制可參考筆者的另一篇文章),目的是通過培訓和實際產品開發專案的參與,將這些學徒培養成全職職位。
筆者建議,如果你真的想往產品經理領域發展,有兩個方式可以嘗試。在大公司的話,只要有JPM出缺,就立馬去爭取;另一個機會則是新創公司的招募。 總之,在這個階段就是多聽、多看、多學!(有關新手PM的技能可參考筆者的另一篇文章)
2. 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PM)
這應該是大家最常見到的職位,必須涵蓋廣泛的經驗、責任和技能(通常需要3到5年,依公司大小而異)。從廣義上來講,這個角色的工作內容是一個可以獨立經營、領導產品開發團隊工作並負責產品或顧客旅程(customer journey)的人。不過,要注意的是產品經理要管的不是人(千萬不要被「經理」兩字所影響),而是要專注於他們管理的產品。如果是Facebook新聞Feed的產品經理並影響數十億用戶,他們可能比一家全新創業公司的產品經理來的更資深、更有經驗。
筆者建議,在這個階段的PM需要更多的「軟技能(soft skill)」,千萬不要害怕「失敗」,才能真正打造出一款產品上市,有了戰功之後,才有機會更上一層樓。
3. 產品總監(Senior Product Manager/Product Director / Group Product Manager)
如果說產品經理這個位置是負責單一產品(如:電競筆電、商用筆電),那麼產品總監(通常需要5到8年,依公司大小而異)要看的就是一個(或一個以上)產品線(如:筆電市場),因此,這個角色需要較多的時間去指導底下的產品經理,但也有可能需要自己操刀某一個產品。
筆者建議,在這個階段的PM需要更多的「管理技能(management skill)」,如:建立新產品開發流程並將其制度化、隨時關注市場趨勢變化及競爭對手的分析等等,讓產品經理們能有更好的發揮空間,提升產品成功的機率。
4. 產品長(Chief Product Officer,CPO)
如果說產品總監這個位置是負責一個(或一個以上)產品線(如:筆電市場),那麼產品長(通常需要10到15年,依公司大小而異)要看的就是一個「局」(如:未來3到5年筆電市場的產品策略為何?平台策略又是為何?),這個角色同時也是組織中最資深的產品人員,通常管理多個產品經理團隊,並代表產品管理部門與其他高階主管(如:CTO、CIO)、利害關係人進行跨部門溝通協調及資源的有效分配,確保與企業整體策略的一致性(strategic alignment)。
除此之外,筆者建議,在這個階段的PM,CPO必須經常扮演Coach(教練)及Mentor(指導者)的角色,以激勵人心。(有關CPO的職責可參考筆者的另一篇文章) 。
5. 產品副總裁/產品負責人(VP Product/Head of Product)
這個職務與多數企業的董事(Director of Board)類似,在擁有眾多產品線和管理層的大公司中很常見(通常需要15年以上的經驗,依公司大小而異),在許多創業公司中,可能稱為產品負責人(Product Lead)。在較小的公司中,產品副總裁和CPO之間的差異並不大,都是組織中最資深的產品人員。但是,在擁有這兩個角色的大型組織中,可能的分工或差異則為產品副總裁負責產品團隊管理、產品開發流程和最終產出(throughout),而CPO則是負責產品願景、產品策略、平台架構及跨部門組織溝通協調。
簡單來說,PO是一個來自Agile(敏捷)和Scrum的工作角色,雖然許多組織將其當成可與PM互換的職位,但這是不正確的。在Scrum中,PO被定義為負責整理待辦事項的人,在敏捷中,PO被定義為業務的代表,並不完全描述PM職責的全部範圍。因此,PO是在敏捷團隊中扮演的角色,而PM是負責產品及其對客戶和業務結果的人員職稱。
結語
一直以來,有很多學者專家對於產品經理的角色、定位與職責,都有不同的見解與論述,有人認為「產品經理就像是迷你CEO」,也有人認為「產品經理更像是打雜或是砲灰」,筆者則是認為產品經理這個角色應該是「產業的領域專家(domain expert)」。
無論你最後的發展如何,筆者深信,產品經理在未來職場上肯定是「眾所矚目的明日之星,而且會閃閃發光」。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