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年營收達541億元、全球最大的工業電腦(IPC)品牌,研華深知,要從工業電腦硬體龍頭,在未來10年內轉型為工業物聯網(IIoT)解決方案巨頭,必須從軟、硬體整合下功夫。
為著手轉型,研華兩、三年前開始大力投資打造雲服務平台Wise PaaS,並且廣發英雄帖,邀請各界開發者針對研華的物聯網硬體設備及雲平台,開發相容的工業應用程式(iApp),壯大自家生態系,目前已有20家左右共創夥伴。
受研華董事長劉克振指派、負起籌組共創聯盟重責大任的,是他的二兒子劉蔚廷,目前在研華旗下的「研華投資」公司擔任策略投資代表。
在集團生態系中,研華策略投資扮演複雜且多重的角色,有時帶有商業開發(BD)的功能,替研華尋覓具備加值能力的應用開發商,並投資少數股權(minor share);有時則扮演創投角色,評估業務端推薦的通路商是否具投資效益。
一旦研華決定策略性投資,投資股權比率大致維持在15~30%之間,多數甚至就在2成上下,不介入對方經營權。
投資後,研華投資部門也會持續追蹤效益,確認iApp開發商跟研華的業務連結度、幫開發商賣出多少套產品?帶來的業績、跟各地專業系統整合商合作專案數量的多寡等資訊。
時間再往前推,早期「研華投資」更多扮演併購者的角色,投資對象主要是上游硬體供應商或海外通路,一路併購以來,大約花了30億元左右。
「現在還是會併購,但主要是作為研華硬體產品線的延伸。」劉蔚廷說,這主要也是研華企業發展的第一階段,比方早年投資工業電腦用印刷電路板廠商博智、入股軍用船舶平板電腦商融程、與英業達合資英研智能等等。
扣緊本業核心,先試婚再結婚
如今,研華邁入下一階段轉型,更專注於共創(co-creation),主要投資兩種類型的夥伴。
一類鎖定智慧城市、能源管理、環保、零售、智慧工廠等領域的應用開發商 ,將其應用與研華的雲平台打包成一個個標準化解決方案,上架到市集(Market Place),由業務推廣到全世界。 另一類則是海外各地的專業系統整合商(Domain Focus SI) ,這些在地業者熟門熟路,可以把市集裡各種解決方案,真正裝置到客戶案場,促成「落地」。
「研華很少純財務類的投資,如果有案子投下去賺錢機會很大,但跟研華本業無關,我們不會投。」劉蔚廷說。
即使看好一家應用開發商,初期策略投資部門也會邀請產品業務部先跟對方合作半年到一年,像先同居再結婚一樣,雙方磨合一段時間後,才會真正進入投資階段。
由於總是先談業務合作,才考慮財務投資,因此,研華投資的年度績效目標,並非投資報酬率,反而是以團隊每年找到多少「共創」案子數量為主。
近幾年,研華每年談成的共創案約5~6件,每件投資金額從1,000萬到5億元不等,至今投資或贊助的共創夥伴約20家。
有別於傳統創投,研華投資有很多案子是「不占股權的共創贊助關係(co-creation sponsorship)」,也就是由研華提供部分經費,鼓勵開發商將產品整合進他們的軟、硬體中,「等於出資協助開發商軟體進化或規格開發,加速他們決策過程。」劉蔚廷說。
看過許多投資案,研華如何判斷值得投資合作的對象?劉蔚廷分享了3個標準:首先,評估該方案是否可能與研華軟、硬體平台整合?其次,是否符合研華鎖定的領域?最後,產品是否已經有實際落地的經驗或案子?
「我們希望找產品相對成熟的業者。」劉蔚廷說,雖然投資預算無上限,或許跟一般創投相比,研華基於本業所做的投資風險較低,但也未必零風險,至少有些投資標的,純財務眼光的創投可能就不會投資。
考量到研華投資的角色和功能實在太多、太複雜,加上共創夥伴累計近20家,近期研華執行長辦公室已成立「顧客成功小組」(Customer Success Team),協助愈來愈多共創夥伴對接集團資源,讓研華投資更專注前線開拓。
「董事長已經要求,策略投資部門5年後,投資報酬要占集團獲利10%。」劉蔚廷輕鬆談著父親交給他的任務。
今年,研華投資將持續擴張人力,期望邀集更多應用開發商,加入工業物聯網生態系。5年後,若研華的共創夥伴規模比現在翻倍成長,那麼策略投資部門創造的效益,理應不會只是「10%」而已。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