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電腦領域除IBM、Google、Intel、微軟等知名參賽選手外,如今又多了一位生力軍。美國老牌工業集團Honeywell宣佈跨足量子運算領域,發出豪語要在3個月內端出全球最強量子電腦。
普羅大眾對Honeywell的印象,應是停留在空氣清淨機等家電用品,不過這間有著114年歷史的工業大廠,實際業務範圍還廣羅航太、國防、石油與天然氣、材料、建築技術等多種面向。
本次跳級進軍電子電腦領域,官方聲稱主要目的是為將量子運算納入工業解決方案,為客戶創造顛覆性的應用。有趣的是,過去Honeywell曾涉足電腦業務,但敗給IBM後,早在進入21世紀前就已經退出,這次卻將在量子電腦領域重逢昔日宿敵。
沈潛多年鑽研量子電腦技術,初登場便要做業界第一
作為一名新參賽者,尤其過往業務完全無法與量子電腦聯想在一起,Honeywell能否撼動當前的量子電腦領域,躋身與Google、IBM等並列第一線競爭者,也令外界感到好奇。
然而,這間百年巨人透露已潛心研究量子電腦多年時間,並具備建構量子電腦器材的多種專業知識,如磁性工具、超高真空器材、雷射、超低溫技術、精確控制等,能夠自行從頭設計電腦架構。
沈潛多年歲月的Honeywell,一出手便昭告天下將在未來3個月內,推出全球最強悍的電子電腦,量子體積(Quantum Volume)至少為64以上,達IBM Q的兩倍。雖然數十年前Honeywell在電腦領域敗給IBM,如今於量子電腦領域捲土重來,並宣稱即將超越這位老冤家。
量子體積是IBM所提出,基於量子位元數、校準誤差、電路優化、一致性等多個參數,用於評估量子電腦性能的一個指標。
雖然IBM量子電腦被Honeywell在本次發布中當成了墊腳石,根據《Cnet》報導,投入量子運算領域許久的IBM,仍舊回覆很高興其採用了他們所設計的衡量單位,並在一份聲明中提到競爭對手「令人興奮的新進展」。
Honeywell宣稱在量子電腦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未來5年內將以每年10倍速增加量子體積,不僅遠比IBM定下的每年2倍來得更驚人,同時代表2025年時量子體積將達到現在的10萬倍。
Honeywell量子電腦使用一種稱為離子阱(trapped-ion)的技術,能以大量離子儲存量子資訊,並利用雷射脈衝進行操縱。與沒有直接使用原子的量子運算技術(如Intel)相比,這項技術可更統一地產生量子位元,也容易找出錯誤。
目前Honeywell已籌建一個擁有上百名科學家、工程師及軟體開發人員的跨領域團隊,投入提昇量子位元及開發現時應用上。但由於這位新銳的目標遠超當前想像,最終究竟能否兌現發出的豪語,或許還有待後續觀望。
攜手摩根大通、微軟,積極朝落地應用前進
在宣揚其領先技術之餘,Honeywell還公佈已與摩根大通攜手合作,兩者將共同投入量子電腦開發,鑽研於金融產業的應用,並投資兩家量子運算軟體的開發商Cambridge Quantum Computing及Zapata。
Cambridge Quantum Computing主攻化學、機器學習和增強式網路安全領域量子運算軟體的開發;Zapata則致力開發提供企業將量子運算橋接至傳統設備的技術上。
摩根大通應用研究及工程未來實驗室(FLARE)研究負責人、前IBM量子電腦專家馬可.皮斯托亞(Marco Pistoia)表示,Honeywell獨特的電子電腦及圍繞其開發的生態系統,讓公司有能力對付金融領域日漸增多的挑戰。
Honeywell去年底還與微軟建立夥伴關係,之後將利用Microsoft Azure提供雲端連結其量子電腦的服務。
Honeywell執行長達里斯·亞當奇克(Darius Adamczyk)指出,量子運算能夠提昇公司應對科學及業務上更高難度挑戰的能力,並為運算能力、營運成本與速度上帶來跨階段性的變革,並呼籲公司應盡快就量子電腦帶來的業務變化制定策略,及時把握這項技術的優勢。
量子解決方案總裁東尼·厄特利(Tony Uttley)認為,航太、石油及天然氣、化工等各個旗下涉足領域都將因此獲益,接受媒體採訪時更表示,「這對我們來說不是一個科學研究項目,而是創造價值的途徑。」
作為一間年過期頤的老企業,Honeywell在量子電腦的投入,也被視為其數位轉型向軟體服務發展的一部分。前陣子舉行的財報會議上,Adamczyk特別點出公司數位技術上的成果,並估計銷售、產能、營運資本等方面的改善,將為公司創造5億美元的營運收入。
責任編輯:陳映璇、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