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享乘車作為主要業務,同樣有著軟銀這位富爸爸,一樣為了營利苦苦掙扎,東南亞乘車巨頭Grab難免與Uber被放上天秤比較的命運。
2018年,Grab收購Uber的東南亞業務,目前企業估值達到140億美元,是該市場無可比擬的乘車業者。雖然看似前途可期,但在Uber、Lyft接連繳出不理想的成績單後,Grab能否有所不同,也成為外界抱持的疑問。
恰好就在本週,Uber共同創辦人崔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賣光手中持有的Uber股票,並退出董事會。有的媒體認為,卡蘭尼克「棄船逃生」了,Uber面對的爭議與營利困境仍看不見緩解跡象,2020年情況恐怕只會更艱難。Uber今年5月上市以來,股價已跌落25%。
不過,Grab總裁Ming Maa近期表示,公司對如何邁向營利的描繪非常清晰,聲稱他們與Uber截然不同,不會步上這位前輩的後塵。2018年底時,Grab預測2019年整年度淨虧損約15億美元,但Uber上市滑鐵盧後為前景增添許多變數,而他們即時採取各種措施進行止血。
效法中國外送業者,削減支出度寒冬
根據《The Information》報導,Uber今年5月上市幾週後,Grab便意識到Uber不如預期的表現將給他們帶來壓力。一家乘車企業失敗了,那麼另一家是不是也會如此?外界審視的眼光理所當然會變得嚴苛。
Ming Maa表示,他們取經自美團等中國外送業者,美團是少數擺脫赤字的外送服務,近兩個季度皆有獲利,今年股價成長更是超過1倍。
美團證明了外送服務是有利可圖的,第三季財報淨利超過1.8億美元。舉例來說,Grab仿效美團推出廣告業務,這讓他們不只從外送服務抽傭,還能獲得店家為求曝光支付的行銷費用。
另外,過去半年裡Grab透過減少駕駛的補貼、加強食物外送促銷,以及整合公司內相似的職務精簡人事等手段,度過因Uber上市而面臨的寒冬。
雖然成功帶領企業挺過難關,但這些決策頗有爭議,例如中止為符合資格的司機給付假日薪資,每趟乘車的最低收入保證等。對此,Grab方面表示,他們推出新的獎勵計畫,希望能與駕駛共同創造價值。
乘車與外送的部份業務也進行合併,好比說一位以前負責協助乘車客戶解決問題的客服,現在也必須一併服務外送服務的顧客,有員工抱怨這導致他們的工作量明顯增加。
多元發展業務項目,乘車服務占比不到5成
Ming Maa指出,Grab與Uber最大的不同,在於公司建立「超級App」的願景。超級App指在一款App內,囊括用戶日常生活的各種需求,成為一個多元服務的平台。
除了乘車業務外,Grab還發展了外送、線上購票、金融、醫療等各種面向的服務,作為其中樞紐的行動支付更是策略重心。近期Grab在新加坡申請純網銀牌照,也與萬事達卡聯手推出一張GrabPay Card。
Grab透露,目前乘車業務已不到成交總額(GMV)的50%,雖然仍是規模最大的業務項目,但公司主要的成長動能已經有所轉變。Grab執行長Anthony Tan表示,他們已成功在部份市場實現獲利,雖然並未明確指出是哪個市場以及相關數字。
Grab背負沈重的期望。軟銀在過去5年裡,為這家乘車巨頭挹注超過26億美元。然而軟銀投資的其他新創在今年狀況頻頻,Uber、lyft上市後股價皆低於預期;WeWork的崩盤更導致軟銀嚴重虧損。《The Information》指出,如果Grab無法有所突破,軟銀恐怕會陷入更深的泥沼之中。(Uber扶不起、WeWork成殭屍企業⋯⋯軟銀孫正義的挫敗,將在2020年吹破科技泡沫?)
今年11月時, Grab曾對外宣稱,他們預計接下來的12個月內,會有更多市場逐漸擺脫赤字,且一旦公司達成全面獲利就會公開上市 。
東南亞地區的發展潛力很大,Google、淡馬錫控股、貝恩策略顧問等3家公司的聯合研究指出,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東南亞網路經濟已達1,000億美元,並預計2025年可突破3,000億美元。
乘車市場也預計從目前的130億美元,在5年內成長至400億美元;一份瑞士信貸的報告則推估,東南亞支付市場會在2023年達到1,300億美元。市場可期下,Grab能否為乘車業者展現不一樣的氣象,或許值得我們繼續關注。
資料來源:The Information、CNBC、BBC
責任編輯:陳映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