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性較強的、能夠「學以致用」的書籍和文學類書籍在閱讀時有顯著的不同。致用類書籍的理論部分較多,文字比較平實,不那麼引人入勝,所以需要一定的方法才可以堅持閱讀。
在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自己對於閱讀致用類書籍的思考以及幾個閱讀和筆記的小技巧。
讀完就忘了?享受閱讀其實更重要
2018年算是我的閱讀元年,從抱著「不求甚解」的態度把讀書作為一種消遣方式,到開始讀一些專業類的書籍,讀書對我而言的功能也轉變為了學習。
有人說在訊息爆炸的今天,各種訊息撲面而來,幾乎沒有檢索不到的知識,那為什麼還需要讀書?
齋藤孝先生在《深閱讀》一書中提到:「年輕人變得『膚淺』了——思想缺乏深度,行為往往受情緒支配,電視節目也會以簡單粗暴的方式賺取觀眾的眼淚或笑聲,進而導致廉價和膚淺愈發盛行。」
所以,若要想有效地利用網路,得先確保自己的精神和思想達到足夠深度,如果書讀得不夠,只依賴網絡上得到的訊息的話,就只能在海量的訊息表面漂流,無法深入其中。
當然了,讀書並不是一件很功利的事,不必為總是遺忘讀過的內容而感到懊惱。其實可以換個角度想想:沒有記住大部分的內容,也就意味著記住的內容都是對自己有益的精華。我在閱讀時一般秉持「佛系讀書」的態度,哪怕整本書中只有一處內容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那麼這次閱讀也是成功的。所以,把讀書類比聽音樂,像享受音樂一樣去無負擔地讀書吧。
如何選書?主題閱讀有3步驟
對於致用類書籍,我常進行的是主題閱讀。主題閱讀分為三個步驟:確定主題書單、選擇書籍、讀書。(關於我如何管理主題閱讀,詳見本文的最後一部分)
首先就是選定要讀的主題,確定這個主題下的書單。這裡提供我常用的三種搜索方法:
1.搜索關鍵詞
比如我想看一些有關「閱讀方法」這個主題的書,就去豆瓣或者一些讀書軟體上搜索關鍵詞「閱讀」,「讀書」,將有關主題的書記錄下來。有的話題比較熱門,可能會有無數本書(比如說時間管理),我經常怕錯過好書,會一本不落的記錄下來,不推薦想要精讀此領域這樣做。
2.搜索別人總結的書單
這個方法適用一些專業相關的書。比如我想看有關產品的書,就會在網上搜索「產品人必讀書單」等等。書單的質量有可能是參差不齊,況且每個人所處的階段和對書的訴求都不一樣,你很難找到一個完全契合自己的書單。推薦豆瓣書單上一些較權威的書單。
3.看優秀書籍的參考目錄
一般書裡的參考目錄都是和這本書的主題相關的,或者有在自己書裡cue別人的書,就可以把書名記下來,再去檢索一下是不是同類值得讀的書。這個方法會帶給你特別大的驚喜,誰用誰知道。
第二步是選擇書籍。同一個主題會有很多本書,但這些書並不是都值得我們看的,為了節省看書的時間和買書的錢,需要進行篩選。我一般會根據豆瓣評分進行篩選,8分以上歸為必讀,7分以上會大致看看目錄等決定要不要讀,7分以下則基本不考慮。但由於每個人對於書的期待和閱讀目的不同,所以也不要把低分書籍一棒子打死,可以仔細看看別人打低分的理由,比如有的會吐槽翻譯差,但書籍的內容並不一定對你沒有幫助。而且,就算不小心讀了差勁的書,也沒什麼大不了。
第三步就是按照你定下的主題,留下篩選過後的書,一本本地讀下去啦。
Tips:配合豆瓣進行「主題閱讀」
搜索功能:可以按已讀書籍的同類標籤查找,並且選擇評分區間。
豆瓣書單:對我來說是個很實用的功能。書單的質量一般都比較高,不需要太多的篩選。書單分為獎項評選、機構推薦、學科必讀等等,像「我是如何學習經濟學的」、「《財富》雜誌推薦的75本商業必讀書」、「心理學經典教科書」都是我最近在做主題閱讀時使用到的書單。
堅持閱讀技巧,迎合大腦偏好優先
大腦偏好簡潔化:大腦喜歡結構性強的東西,所以可以用思維導圖來協助讀書;大腦偏愛圖像化的東西,閱讀「圖解版」也會更加輕鬆。
利用好自己的注意力:讀書的時候要有重點。就好像英語老師總愛講的「帶著問題去看原文」,我們在開始閱讀之前就應該明確自己的目的。我在閱讀前會翻目錄找到每一章的關鍵詞,邊看邊標記想著重想了解的部分,再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
提升專注度:在閱讀致用類書籍時,我一般借助番茄鬧鐘等工具,避免鋸齒效應 。另外,還要盡量保證看書的這段時間是不會被外界打擾的,建議用手機/平板讀書的朋友關掉通知欄或者乾脆斷掉網絡連接。
記錄、重複和分享:邊讀邊記錄、寫下自己的感悟,隔一段時間就拿出來重讀。另外,「學習金字塔」理論還提出「分享是反覆的學習過程」,能不能把書的內容向別人說清楚也是檢驗讀書吸收度的標準之一,所以還可以考慮透過寫書評、向別人推薦書籍等方式來鞏固記憶。
學會化解壓力:如果準備閱讀一個自己完全空白的領域,建議先從簡單的科普級讀物入手,再一點點加大難度循序漸進。不然的話,如果一上來就讀的是專業領域的大部頭,很容易有挫敗感,導致自己堅持不下去。
如何養成閱讀習慣?先有固定讀書時間
在一些習慣養成的書裡也會提到,要想養成一個習慣,需要固定時間段以及情景,讓大腦產生習慣的錯覺。
所以要養成閱讀習慣,你需要找到自己的固定空閒且能保持專注的「讀書黃金時間」。如果能在早上起床之前或者晚上睡前,找到30分鐘以上的空閒時間,雷打不動地去看書,時間長了自然而然就習慣了。當然,選擇讀書時間要充分考慮自己的專注度,像那種邊打盹邊讀書的狀態下,根本就不可能認真體會書裡的內容,純粹就是在浪費時間。
同時閱讀多本書(畢竟很多人也是同時追好幾部劇,可以類比一下)。比如說今天有一個小時的閱讀時間,可以拿一半的時間來快速閱讀致用類書籍,另一半的時間閱讀一些要細細品的文學類書籍,這樣子在每本書的閱讀過程都會集中精力,反而可以提高閱讀效率。
讀書、筆記方法大公開
在不同的閱讀場景下,我會採用不同的閱讀和筆記方法:
流水式閱讀
流水式閱讀是一個快速閱讀的技巧,就是跳著讀的意思。
我通常會跳讀書籍的這些部分:
為了區別其他同類書籍而加入的自述:一般是為了突出這本書與同類的差異,吸引讀者購買。
印證理論的事蹟:其實這個還是看個人的理解程度,一般在理論後邊的實例都是為了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他所提出的觀點的。
渲染期待和危機情緒的表達:比如「讀過此書,你的生活將會發生翻天地覆的變化」。
跳讀還有以下幾個要點:仔細閱讀序言和目錄、僅讀開頭和結尾的5行、確定了關鍵詞之後再閱讀、使用多種閱讀節奏閱讀。
卡片讀書法
「他用剪刀把書拆分開,需要哪一段都裁下來,放在對應的類別文件夾裡。」這是李敖先生的閱讀方法,我一般在做碎片化閱讀的時候會用到這個辦法。
我通常會在印象筆記中建立概念卡片,配合標籤、網頁剪藏、微信公眾號保存等功能收集各種概念。比如在讀書時讀到一個概念「逆火效應」,這時候就適合製作概念卡片,將這個概念以及適用場景都記錄下來。
比零存更重要的是整取,只有把概念卡片的內容梳理集合成文章才能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呼吸式閱讀
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都會呼吸,如果長時間的只吸氣或者只呼氣,就會感到憋悶難受,所以就產生了呼吸的節奏。讀書也是這樣,如果只讀書不輸出,就好比只吸氣不呼氣一樣。
對於訊息量比較大的書籍,我會採用「蔥鮪火鍋式」筆記法來幫助自己「呼吸」。蔥鮪火鍋式筆記法是奧野宣之提出的筆記法,核心是將「摘抄」和「評價」作為同樣重要的「食材」在筆記中進行融合。
建立個人電子書架
讀書時做的筆記是輸入,但讀完完整的書或者做完一個主題閱讀之後,有輸出才有更好的收穫。
我在Notion中建立了自己的電子書架,用它來做自己的圖書管理,其中包括建立書單、讀書進度管理、書摘、評分等等。評分可以作為日後重讀該書的依據,我輕易不給5分,所以自己打下的5分一定是會再光顧的;記錄讀書狀態是做一個提醒,有些該整理筆記或者輸出書評的地方可能會忘記,或者遇到難啃的地方暫時擱置,隨時來回顧一下讀書進度,能保證自己在每本書都留下「讀過的痕跡」。
我在電子書架上建立兩個清單:第一個是有意識建立的「主題閱讀書單」,收集前文說到的我想閱讀的主題;第二個則是無主題的其他書籍,如果在閱讀過程中發現想就著某個主題繼續閱讀下去,我會把這本書移到第一個清單中,並建立相關的主題、尋找其他書目。
對於第一個清單,我一般都是會一鼓作氣的讀完,所以會選擇連貫的一段時間去閱讀(例如半個月或一個月),這樣能快速對這個主題達到想要了解的程度。而且通常一個主題的書中有些訊息是會重複的,連著閱讀也更能幫我辨別可以「跳過」的部分,提高閱讀效率。第二個清單則只要注意打標籤就好,這樣在以後想做某個主題閱讀時,可以篩選曾經讀過的書,幫牠「找到組織」。
本文授權轉載自:少數派
責任編輯:陳映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