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因應國際間的AI(人工智慧)發展趨勢,國立成功大學於2017年與NVIDIA合作,導入1台DGX-1超級電腦,呼應科技部的AI創新研究中心;時隔兩年,為了加速AI研究與演算能力,成功大學再大動作添購5台DGX-1超級電腦,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要將成大的AI基礎建設打好地基。
成大校長蘇慧貞表示,成大一向以理工科系見長,包括航太科學、土地農業技術等,都是成大的招牌領域。
動機一:採購5台超級電腦,為AI研究打地基
面對日益複雜的AI作業,成大也必須投入基礎設施的擴增,以提供更好的研究環境,這次再添購5台DGX-1超級電腦,就是希望透過它強大的運算效能,可以為校內龐大且多元的研究計畫帶來更有力的研究動能。
實際來說,當老師、學生準備好在學術領域大顯身手,卻因為校內設備不足、無法提供精確分析,而研究必須尋求他人協助,導致頂尖報告要「分享成果」;對此,蘇慧貞不諱言,不僅由於AI時代來臨,布建更多的超級電腦也是奠定成大學術地位的必經過程,讓更多的研究可以在國際間持續保有競爭力。
動機二:培養未來人才,運算力成為第二外語
蘇慧貞不惜重金發展AI只是為了學術地位嗎?她表示,未來對於AI人才的需求絕非來自單一領域,跨領域、跨人才整合才是市場所需;她更勉勵現在的學生,要將運算(Computing)能力內化成基本知識,不管是理工背景,還是來自人文社會科系,「這樣的能力都必須如同我們所學習的第二外語一樣,自然而且能輕易的去『溝通』」。
校長點出未來人才應具備的運算能力,即是「了解機器的運作」,以及「演算出的數字該如何解讀」,換句話說,只懂得單一專業領域不夠,或單會演算不具其他領域的素養也是不足,「兩者兼具」才是蘇慧貞口中的「進可攻、退可守」的人才。
蘇慧貞也一再強調,利用AI的主題要有意義,機器運算出的結果必須對人類有幫助才是好的議題,這也是運算能力的另一種定義。
布建線上平台供在職進修
為提升國內人才競爭力,成大將從「學校教育」跟「社會大學」的角色切入,目前有兩個計畫。
對於在校生,成大將規劃更多AI運算相關課程,預計明(2020)年正式對外宣布。
針對在職人士,成大也在布建線上學習平台,希望透過合理的收費機制協助想進修的業界人士,透過線上教學系統強化自己的運算能力。該平台目前上線時間未定,但蘇慧貞表示正積極推動問世,實踐「社會大學」的願景。
責任編輯:張庭銉、陳映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