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身體越健康,保費將有可能比同樣年齡的人更優惠,可是,保險公司並沒有隨時貼身監控,要怎麼掌握每個客戶的身體狀態呢?
穿戴式裝置功能越來越多,且量測數據的精準度大幅提升,蒐集到的數據不僅能作為醫療用途,更能顛覆保險產業。穿戴裝置品牌Garmin最近宣布跟再保公司SCOR Global Life、台灣南山人壽合作, 整合生理數據、模型演算法,推出全新型態的保險產品 。
穿戴裝置發展成熟,與保險業者展開合作
穿戴式裝置早已擺脫類玩具的形象,根據Gartner預測,2020年終端使用者在穿戴式裝置的消費金額,可望達到520億美元,其中智慧手錶將拿下44%市占。
各類型的穿戴裝置之所以能在近年快速普及,Gartner分析,是因為感測準確度上升、資料保護能力優化,穿戴式裝置除了能更精準判讀資料,同時創造更多元的使用情境,保險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穿戴裝置品牌Garmin,目前在全球累積超過3,000萬活躍用戶,因為特別著重運動功能,在鐵人三項的愛好者市占率高達九成。特色是透過光學式心率感測技術、精準感測器追蹤使用者的運動軌跡,能掌握各項生理、運動數據。
最近,Garmin宣布跟全球前四大再保公司SCOR Global Li合作,把Garmin所蒐集到的大數據分析資料庫,以及即時數據監控功能,跟再保險公司SCOR「生理年齡模型BAM」整合。
為什麼要這麼做?過去保險公司大多以客戶的年齡、職業等資訊,作為評斷保費的依據。如果能把客戶即時的生體狀況與購買的保單整合,那麼保險公司就能有更多的資料評估風險,並針對個別客戶提供承保見解。
健康最重要,張國煒也是Garmin鐵粉
同時也能衍伸出新玩法,透過穿戴式裝置,保險公司能更準確評估客戶的實際生理年齡狀態, 如果身體越健康代表風險越低,保險公司會調整保費或給予折扣,讓保單產品更具互動性、即時性 。
舉例來說,先前星宇航空董事長張國煒,就宣布與Garmin合作,推出星宇航空訂製版D2 Delta PX 鈦金航空錶供機長配戴,座艙長則配戴Garmin Venu智慧錶,其中一個考量,就是員工的健康。
機師、空服員屬於高風險職業,保費通常較其他職業別略有不同。亞洲Garmin行銷協理林孟垣曾舉例:「Garmin穿戴專長不只是導航,還有很多健康功能,比方身體疲倦時,血氧就會下滑,心跳則可以顯示身體狀況,出差身體不舒服,心跳就會變異。」
這類「互動式保單」對於夜間值班人員、遠洋航行船員,以及航空從業人員來說,能有效將保險由事後補償的性質,提升到事前的風險防控。
保險觀念轉變,風險防控比事後賠償更重要
Garmin Health全球業務發展總監Joern Watzke表示,生理年齡可反映消費者死亡、發病風險。
Garmin認為,這類「互動式保單」比起傳統單次性高成本的健檢,除了成本低,數據也更準確,以10年內死亡率評估為例,智慧穿戴裝置獲得數據,較傳統數據有效提高17%的準確度。Garmin目前在台灣市場,是與南山人壽合作外溢保單,保戶如果身體況達標將有增額給付,並協助保戶做好自主健康管理。
再保險公司SCOR的「生理年齡模型BAM」,一共會參考五項參數,包括步數、靜態心率、活動燃燒卡路里、睡眠時間和體質指數(BMI),這些數值都是主流品牌的穿戴裝置可以獲取的。保險公司透過各種方式來提醒客戶保持健康,才能有效控制保險成本,從中謀取最大的利益;對客戶來說,保險不單單只是事後補償,而是成為一種督促動力,甚至是事前的風險防控。
責任編輯:陳映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