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的浮空手勢技術Project Soli在2015年第一次亮相,這項在當時讓人嘖嘖稱奇的「黑科技」,歷經4年後終於量產應用在硬體裝置。
不是當初演示的智慧手錶,也不是智慧音箱,這項硬體裝置是Google旗下第四代Pixel智慧型手機——Pixel 4。
往右一揮,Spotify跟YouTube Music就能播放下一首歌;往左一揮,上一首歌重複播放一次;左右來回揮揮手,就能賴床延後鬧鐘,或是來讓來電調成靜音⋯⋯。
但在智慧型手機百家爭鳴的2019年,這些功能似乎「似曾相識」、不夠獨特,在「前有古人、後有來者」的局面下,Google這次推出的手勢操作「Motion Sense」到底還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地方?會從此把手勢操作從「雞肋功能」,推向智慧型手機下一個主流?
三星、LG都做過,卻淪為「雞肋功能」
若追溯手機手勢操作的起源,三星早在2013年推出的Galaxy S4上,就已有類似的互動功能,左右揮動手臂可滑動看照片、切換網頁頁面⋯⋯等等,憑靠的是感測器來感知電容的變化,「解讀」用戶的動作。
但若談到近期讓人印象深刻的例子,無非是今年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上LG發表的G8 THinQ。
LG把設計在後置鏡頭模組的ToF(Time of Flight)鏡頭,「移到」自拍鏡頭模組上。
ToF鏡頭可以感測光源建立3D立體架構,像是進行AR(擴增實境)應用前掃描空間環境,或是要拍主體清楚、背景模糊的人像照時,測算主體和背景的距離,G8 THinQ抓住這一點,靠著「感測光源」來判斷用戶手勢變化。
但,用雙手觸控螢幕所耗時間、精力成本來就非常低,過去手勢操作的使用場景,無非是雙手不方便觸控螢幕時的替代方案,這樣的操作方式並不夠單純直覺,甚至有些複雜,更像是手機廠商在「炫技」搏眼球。
當然,連基本的操作用戶都不會使用,更別說跳脫手機的基本功能,開發更多的應用了。這也讓手勢操作一直不痛不癢,讓人留下「雞肋」的印象。
成千上萬名Android開發者,是Google推動手勢操作最大優勢
但是,Google有可能打破這個局面。
首先談談Google的設計。基於Project Soli(一項運用微型雷達監測空中手勢動作的新型傳感技術)而生的「Motion Sense」手勢操作,從技術原理上,和其他手機廠商就不一樣。
Google在Pixel 4的前置鏡頭模組中,搭載一塊小小的雷達晶片,它會先發射電磁波,而波束會在用戶的產生動作後,反射回到手機的感測器上,再根據波束的變化來偵測用戶雙手的動作,從而達到手勢操作的效果。
雖然4年前,Project Soli發表時設計了指尖摩擦、指尖合十點擊等多種動作,但到了Pixel 4上,則先保留最簡單、最直覺的揮手動作,無非是先盡量簡化,讓用戶適應,操作越簡單越好。
再者,Google讓手勢操作有更多應用的可能。
「soli團隊正在開發更多『有用』的應用,範圍從遊戲、到個人健康控管都有,」在日前落幕的Made by Google硬體發表會上,Google產品管理副總Sabrina Ellis說道。
跳脫手勢只能用在手機基本操作的框架,Google最強大的優勢無非是擁有全球的Android開發者,當自家硬體產品Pixel 4開了一個頭,手勢操作便成為數以千計Android開發者的一項新選擇。
在發表會現場,Google先展示和Pokemon的合作,推出一款名為《Pokemon Wave Hello》的App,可以透過不同手勢,像養寵物般的「安撫」一隻隻可愛的寶可夢,還可以把他們設置成手機桌布隨時互動;甚至還推出一款可以用手勢操作的遊戲《Headed South》。
除了趣味性、噱頭外,Google無非是想證明一件事:關於手勢操作,我們已經有能力,也正積極讓開發者加入,讓它不流於雞肋。在Android開發者官網上,也已經釋出「Motion Sense」的相關資訊。
借鏡蘋果3D Touch失利,手勢操作瞄準剛性需求
手勢操作的應用,究竟可以走到哪去?或許可以借鏡2014年蘋果推出3D Touch的例子。
3D Touch問世後,台灣人最常用的功能,無非就是用力長按LINE對話框,可以「未讀未回」偷看訊息。除此之外,在長達五年的時間,多重壓力感應的3D Touch並未成為主流,並在iOS 13時正式被單一壓力感應的Haptic Touch取代。
3D Touch讓螢幕觸控上增加了一個維度,被批評是浪費時間又不好操作。像是使用3D Touch長按信箱App,即會出現「搜尋」、「新增郵件」等快捷選項,這些只要正常使用App就能輕易做到、實用性低,和手機操作要「越來越簡單」的趨勢,完全背道而馳。
因此,Motion Sense能讓用戶「不用碰、也不用看螢幕」,當鬧鐘響了也不用看螢幕的取消鍵在哪,直接對手機揮手就能延後。
除了現階段的關閉鬧鐘、播放音樂等,Motion Sense的應用最終仍須回歸基本操作的剛性需求,或許明年新一代Pixel再發表之際,將有更多新的應用。
這也意味,人們將慢慢跳脫被框在手機、平板小小螢幕上的狀況,解放用戶的雙眼,不再當個低頭族。
責任編輯:陳映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