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圖上點選一個陌生地標時,你是否也會注意網友評論?
其實Google地圖過去一直都有提供給使用者「留言」的功能,但直到2015年時,才給予這些積極留言的人一個明確的身份:在地嚮導(Local Guide),以鼓勵機制跟審核標準,讓這個在地圖裡的「評論」欄位更加活躍。
名為「在地」,只要積極評論全球景點就能成在地嚮導
每個使用者都可以是在地嚮導,而「在地」也不是真的僅限於使用者所在的地域,世界各地的景點網友都能寫下評論。而之所以有此服務,是因為Google發現:景點改變的速度比不上團隊更新的速度,透過使用者協助,隨時更新景點的資訊內容、並適時給予評論,能讓最後一哩路的使用更加完善。
有近4年在地嚮導經驗的張玉貞表示,Google地圖的這個評論功能完全實踐了網路公民的力量。
網路公民再現:不受包袱的評論場域
在過去網路不普及的年代,民眾獲得的資訊都是從大眾媒體而來,當中參雜了許多因素,讓文字的呈現會略顯保守、隱惡揚善,儘管稱不上是假訊息,但無法完全揭露店家的完整狀況;進入網路時代,張玉貞認為Instagram、Facebook的發文多少都有一些炫耀性成分,雖然可以從公開的資訊裡查到資料,但還是不完整,至於YouTube影音內容,資訊量過大,消費者需要的是即時、快速可掌握的內容。
為什麼說Google地圖評論功能是一個網路公民的再現?因為張玉貞認為這裡沒有英雄主義,看評論想要獲得的就是個人觀點,而撰寫評論的人也不會有偶像崇拜的心情,可以就事論事的把地標上的內容忠實呈現,因為沒有包袱,所以可以任意表達意見,而其中最大的不同在於,店家可以跟評論者互動,每位在地嚮導都可以寫下自己對店家的想法,而店家也可以有所回應,形成了一個雙向的溝通。
商業合作難免,客觀評論依舊有參考價值
而今年獲選參與Google在地嚮導連結生活大會的Lea,擁有在地嚮導的身份1年多,起先是因為經營個人IG而逐漸接觸到Google評論。她不諱言,很多時候是因為經營Instagram而獲得了店家的邀請、希望能在Google評論裡面也分享正面內容,才開始經營。
但她表示,這也代表Google評論在某個層面上對店家已有影響力,因為留言都具有參考價值,當參考評論在3顆星以下時,的就真的很容易碰到地雷,而且因為在地嚮導們都會很完整的分享內容,讓她在進入場域之前就能了解資訊。
Lea也笑說,不管是不是商業文章的邀請,她最喜歡把一些枝微末節的訊息補充在評論裡面,像是說要不要收取服務費?刷卡方式有哪些?這種在消費者眼中重要的實用資訊,可能是在地嚮導容易在分享環境、美食口感時遺漏的細節,她認為相對重要。
雙重身分使然,在地嚮導最愛「囉唆」
張玉貞也說因為自己同時也是位「使用者」,所以她很能體會使用者想要知道的內容究竟是什麼。所以她現在的評論一定會把環境拍得很仔細、甚至用全景的方式讓使用者知道這裡的空間究竟是長什麼樣子,也會把菜單、菜名等一並附上,好讓未來按圖索驥的饕客可以直接點菜,她甚至連現代人不可或缺的「插座」都有想到,哪個位置有插座、或是這裡插座多不多等,都會鉅細彌遺的表達出來。
正因為同時擁有使用者跟在地嚮導的角色,兩位在地嚮導都不約而同的表示,在去探訪一個新景點前,會將最好跟最壞的評論都瀏覽一遍,在心中有個預期準備。他們也都表示,基本上評論的內容除了主觀感覺以外,大部分都是很忠實的呈現了景點的優點、缺點,是具有參考價值的內容。
不過張玉貞也建議,認為Google地圖可以再更人性化一些,提供一站式的服務,比方餐廳訂位;又或是讓用戶可以先將有興趣的評論儲存起來,對於資訊量大的現代人來說,或許是一個很方便的功能。
維持評論中立並挖掘新秀,成在地嚮導使命
電影《料理鼠王》裡的美食評論家柯柏在結尾時的一段話,正好對應在地嚮導的評論。他說:「就許多方面來說,評論家的工作很輕鬆,我們冒的風險很小,卻握有無比的權力,人們必須奉上自己和作品,供我們評論,我們喜歡吹毛求疵,因為讀寫皆饒富趣味,但我們評論家得面對難堪的事實,就是以價值而言,我們的評論,可能根本比不上我們大肆批評的平庸事物,可是,有時評論家必須冒險去發掘並捍衛新的事物!」
或許對於還是學生的Lea來說,在地嚮導是個意外之旅,但對於一直是以筆桿維生的張玉貞而言,真誠而真實的分享每個自我體驗是她熱衷且喜愛的事情,在她認為是全新公民領域的Google評論裡頭,在地嚮導可以很輕鬆地做自己,如同柯柏所言、冒險去發掘並捍衛新的事物,或許是作為在地嚮導一個最佳的使命跟責任。
責任編輯: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