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人工智慧導入企業的各種解決方式、利弊優劣,在近年來談及企業轉型時,總不斷被提出。對老闆來說,導入一套人工智慧協助企業運作,顧慮的是成本跟回收效益;對於員工來說,人工智慧技術的成熟則意味著是否將面臨失業?
舉例來說,重複性高、無需決策跟擁有既定模式的工作,很快地將面臨被人工智慧取代的問題。即便AI大神吳恩達說,企業導入AI並不是要取代人類,而是讓機器取代重複性且繁瑣的工作內容,但若人類仍在執行這類型工作,則應提高警覺。
未來人類在工作上的價值,就是與機器人當「同事」、並執行具有邏輯性思考、善於溝通流程並面對客戶等高價值的工作內容。
根據勤業眾信的報告顯示,市場上正掀起一股導入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RPA)的風潮,協助企業進行數位轉型。
企業導入RPA正夯,省時省力成「好員工」
據統計企業導入RPA能有效加速數位生產力轉型,並節省3成以上的時間成本;已成功導入RPA的台灣蒙地拿股份有限公司資訊經理張裕淵就表示,由於RPA可以於「非上班」時間繼續工作,執行資料建檔、查詢、整理等作業,每月可以減少80小時的工作量,相當於0.5位員工的每月作業量。
目前台灣RPA的發展已有近3年的時間,但中大型企業導入率卻僅有3成,與全球的趨勢有落差。Automation Anywhere資深產品技術顧問蔡君浩用一個很簡單的方式說明RPA,其實就是一個「數位員工」的概念。
點線面導入RPA,人機協作成未來趨勢
該員工主要協助處理重複性高的工作,但某些資料的輸入在固定模式下有許多難以用SOP執行,過去需要靠人力來費時處理,一來造成人力的浪費、二來也可能讓執行這個工作內容的員工沒有成就感。現在可以透過機器人識別自動化(Robotic Cognitive Automation,RCA)與人工智慧的技術結合,讓這位數位員工學習如何將非結構性的資料,如複雜文件、各式訂單等,利用人工智慧的幫忙,嘗試用人類的判斷模式進行有效識別,並將之轉化成RPA可使用的結構性資料。
他也提到,導入數位員工是個長時間的過程。起始階段約1-3個月,目標是以作業流程設計與上線為主;接著是持續擴增的時期,約莫第4-9個月時,目標以定義組織自動化成功為指標,並同時持續導入作業流程;最後才是企業流程轉型期,導入RPA第10-24個月,這時人類已經可以和數位員工攜手合作,並執行即時的作業分析達到快速的價值創造。
這樣一來,這位數位員工可以在擁有學習能力後,24小時不間斷、不抱怨的持續工作,同時配合其他同事達到人機協作的工作環境,同時也實現Automation Anywhere所提及的「數位生產力」(Digital Wirkforce)一事。
專家提三大建議,能否標準化執行成關鍵
目前企業導入RPA的障礙,有高達3成的受訪企業認為是程序過於複雜繁瑣,究竟該如何「應徵」這個讓人又愛又恨的數位員工?
勤業眾信副總經理林茵薇提出三大建議,首先企業需要先了解內部流程的瓶頸有哪些,可以透過顧問的經驗評估是否有導入RPA的需求;第二,若正在導入RPA的公司,則要謹記需要遵循模組化的原則,因為RPA的作業流程的邏輯需要規則化、標準化,不然無法有效執行;第三,成功導入RPA的公司需考慮建置完善的「RPA專家中心」,用以持續更新RPA的內容、技術,並同時跟公司其他部門同事進行經驗分享,有效提升公司整體的競爭力。
整體來說,企業面臨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進行數位化轉型有其必要性,導入RPA仍以「協助」角色為主,並非搶走目前人類的工作,另一方面,企業也需思考如何提升人類員工的價值。
責任編輯:陳映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