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旗下著名的機器人公司波士頓動力,於2017年6月售予日本軟銀集團,結束投入機器人領域。但這家科技巨頭似乎並未完全捨棄發展機器人技術的念頭,時隔兩年,Google欲重新出發,再次挑戰這塊未踏之地。
6年前收購6家機器人企業,最終全數出售或關閉
身為AI領域先鋒,Google將觸手伸向機器人領域再自然也不過。2013年時,這家公司懷著開拓機器人技術的豪情壯志,一連收購6家機器人企業,其中也包括被視為機器人發展領頭羊的波士頓動力。
然而世事難料,主導這項計畫的「安卓之父」安迪.魯賓(Andy Rubin),2014年就因性騷擾醜聞離開公司,往後數年,這幾家機器人公司落得不是被關閉,就是賣給其他企業的下場。2017年,軟銀收購波士頓動力的消息浮上檯面時,更標誌著Google在機器人領域投入的結束。
Google一直要求旗下企業自力更生,希望波士頓動力能製作更貼近民生的機器人,好比說掃地機器人,但波士頓動力對於機器人有自我堅持,並不願妥協,兩者間的歧異最終導致分道揚鑣。
重新踏上征途,這次從「AI」再出發
在機器人領域沉寂近兩年,Google現在欲重返這塊領域,集結許多曾在安迪.魯賓麾下工作的研究人員,由Google首席科學家、Google Brain技術負責人的Vincent Vanhoucke率領。
重新踏上征途的Google,打算從軟體層面施力,以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技術訓練機器人執行各種任務,好比說學習如何對未知的物品進行分類,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倉庫內自我導航。儘管遠不如當初的人形、仿生機器人搶眼,Google研究人員認為,這才是激發機器人現實應用的關鍵所在。
Google指出,包括OpenAI在內等許多研究機構,都在鑽研如何透過機器學習技術讓機器人的表現更上一層樓。許多人相信比起昂貴的硬體,內在程式才是決定機器人應用價值的關鍵所在。
近期Google運用AI技術訓練機器人抓取與拋出物體,機械手臂能從面前堆著琳瑯滿目的物品中,抓起乒乓球、積木,隨手拋進身旁的塑膠盒裡。
這乍看十分基礎的訓練,對機器人並非那麼輕鬆。透過Google的技術,機器人花費14小時學會如何抓取物體,並投入正確的箱子內,整體成功率約85%。計畫研究人員Shuran Song表示,「或許聽起來很容易,但要撰寫程式教導機器學會這件事卻非常困難。」另外,根據《紐約時報》實際走訪,Google同時也在訓練機械手臂轉動、操縱物體,以及在複雜無序的生活環境中進行導航。
Google目標藉由他們的機器學習技術,賦予低價機器人更強大的能力,達成它們原先無法辦到的任務。雖然對於未來的實際規劃與應用,Google仍不願多說,但與兩年前的人形機器人相比,至少可以看出這次Google選擇一條更為務實、卻也不那麼浪漫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