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純網銀申請收件日倒數(2月15日),而早在2015年就發出純網銀執照的南韓,為了促進金融科技(FinTech)產業活絡,決定再發出至多兩張新執照,讓新血加入市場競爭。
南韓再開放網銀執照申請,業者都興致缺缺
南韓銀行監理法規很嚴格,禁止單一科技公司在金融機構的持股超過10%、電信公司超過8%,目的是為了防止財閥勢力擴張,卻也造成純網銀發展受阻。
為了扶植FinTech產業,韓國金融監督委員會(FSC)在2015年發出純網銀執照,K-Bank、Kakao Bank這兩家業者,分別在2017年及2010年誕生,異業結盟的型態,成為台灣業者發展數位服務觀摩的對象。為了促進FinTech產業活絡,南韓政府最近通過一項新法案,允許科技業者持股比例達34%,大幅放寬對網路銀行所有權與經營權限制,預計在今年五月再發出至多兩張執照。
不過LINE母公司Naver已經在近期明確表示,將不會投入純網銀執照申請,台灣及日本的純網銀布局將不受影響,台韓之間的一冷一熱形成強烈對比。
當局本來滿心期待收到各大網路科技公司的申請,想不到原本看似最有贏面的LINE母公司Naver,上周缺席監管機構舉辦的說明會,宣布不會角逐純網銀執照,讓南韓當局形同被澆了一桶冷水。
K-Bank、Kakao Bank靠著與電信、通訊業者結盟的方式,都在市場上取得不錯的成績,根據Naver說法,由於兩大網銀都已經有很好的基礎跟發展,因此已經沒有投入市場的必要,「這是我們深入評估在這樣的市場條件下,是否仍具有足夠的競爭力,所做出的決定。」
金融法規、盈利模式成為難題
先前Naver一直被認為是最有潛力取得網銀執照競爭者,這項消息也令業界感到意外。除了Naver,原本有意投入申請的電商業者Interpark,以及遊戲開發商NHN Entertainment,也都退出純網銀的競爭,儘管南韓政府不停地宣傳,目前仍沒有規模較大的公司,直接表達角逐執照的意圖。
南韓業內人士觀察,這些科技大公司對純網銀興致缺缺,在於相對嚴謹的金融法規,限制整體產業的成長潛力。另外,除了存款、貸款的收益,業內人事認為Kakao Bank及K bank 尚無穩健的盈利模式,這些都可能是Naver等科技大公司所考量的因素。
台灣網銀策略不受影響
雖然南韓網銀執照之爭冷卻,Naver強調,日本跟台灣的LINE網銀布局完全不受影響。
目前台灣純網銀申請已經進入倒數階段,將在2月15日截止申請,並在六月完成資格審查,預計將發出兩張執照。檯面上中華電信領軍的將來銀行(Next Bank)、LINE、國票金與日本樂天組成的「樂天國際商業銀行」,共三支隊伍都有意願爭取。去年(2018)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曾表示,雖然局面看起來是「三搶二」,但不保證兩張執照一定都給。
與台灣交流密切的香港,將在今年第一季發出純網銀執照,不過香港當局沒有限制執照核發的數量,只針對不符條件的申請者退件。對此,有金融業者私下表示,如果審查時三家業者的資格都符合,那為什麼要限制只發兩家,直言:「這是計畫國家才有的事情。」最後沒有得到執照的一方也會向金管會積極爭取,既然規則是金管會訂的,有沒有可能多發一張,讓三家都有執照呢?對此,上週顧立雄受訪時僅表示:「不回答假設性問題。」最後的結果為河,很快就會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