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流創投面試經驗
我的一流創投面試經驗

總結上半年除了在工作上持續的填坑,增加自己的能力體現價值外,最大的收獲來自於不斷的面試。上半年大概有將近10個工作機會及將近20個面試機會,但我的面試不是因為我有想跳槽的心,而是因為:

  1. 大陸的獵頭文化太發達了。
  2. 行業不斷的興起,想透過面試跟不同行業內的人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
  3. 評估下自己累積的能力是否穩固能在不同行業發揮。
  4. 交朋友。
  5. 準備自己内部溝通時的談判籌碼。

所以總結沒有不花時間做這件事情的理由,而其中我收益最大的一次是跟公認世界最好的風險投資基金的創始人們的面試,希望能藉由這篇文章將我沒回答好的問題及反思分享給大家:

一、問在AI或高科技這塊,所在的市場內舉三個想參予創業的項目

沒思考過,故沒有分析整理,只有邏輯,故不列舉。補充回答:
我會分成兩塊:市場基礎建設1.已經齊備 2.尚未齊備。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1. 以已經齊備的AI for CV行業為例:

新興的新創因目前成熟行業商機已被四大CV公司占領, 而SDK技術也能無底線降價,會希望找到有如下條件的方向或與現有CV企業專業分工,往應用層來鑽研:

  • S(Scalable):能有License或調用次數上量的行業及方向。
  • S(Sustainable):能持續深挖需求的,並且在商務營收上能每年收到既有營收。
  • D(Differential):公司的核心骨幹能做出差異化的功能或產品,或在初期建立六個月以上壁壘。

故如果判斷對方在這塊能夠有這樣的方向,會是我在行業內早期比較看好的項目,類似有一家深藍科技做無人商店。

2. 以尚未齊備的無人車行業為例:

會將車這塊切成V2C、車內交互與車外ADAS等三面來看,無人車行業處於基礎建設早期,故變相能力小,投的是賽道。故投資的新創一般來說需看:

  • 科學家含量是否足以解決工業應用問題。
  • 創始人特質是否撐起長期的沒有營收挑戰。
  • 我司有沒有在這塊的洞見及資源能夠協助找到更多行業夥伴。

綜合以上,會認為ADAS相關企業的技術還沒定性,但能與車界如大眾,戴姆勒等投資保持聯繫,了解最新技術突破口,如高精度地圖在實際應用上能否應驗。

二、你沒有產業或財務分析的經驗怎麽辦?

ex:如何在公司早期時從P/L估算現金流?

當時蒙了,硬回答了怎麼推算,還有自己是有產業經驗及參予盡職調查等,沒有回答問題重點。

  • 將凈利潤調整為「經營活動產生的凈利潤」:

加:曾減少利潤但與經營活動無關的項目
減:曾經增加利潤但與經營活動無關的項目

  • 將1.調整為「收付實現下的凈利潤」:

加:經營中曾減少利潤但不減現金的項目
減:經營中曾增加利潤但不增加現金的項目

  • 將2.調整為「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凈流量」:

加:經營中與利潤無關但增加現金的項目
減:經營中與利潤無關但減少現金的項目

三:如何克服自己的過度期待,及評估項目時快速補充自己的短板。如財務與投資經驗等?

1. 長期: 虛心請教同事及朋友補足不足。
2. 短期: 正確評估需要的水量(圖一),盡量專住在自己熟悉的行業或面向,求價值最大化。

一流創投面試經驗.jpg
圖一:正確評估需要的水量,盡量專住在自己熟悉的行業或面向,求價值最大化。
圖/ RAY

四、你覺得XX成功的關鍵是什麽?

  1. 因為融資而壓低的定價。
  2. 高於市場生命週期的技術領先。
  3. 巨大的未來市場潛力。
  4. 持續穩定的商業模式(財法務治理及成功經驗的高階經理人加入並整合)。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創投 #新創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