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運算與分散式帳本的攜手落地
霧運算與分散式帳本的攜手落地

自從讀了好朋友王建興在ITHOME寫的這篇文章後,一直在腦海中徘徊著裡面的內容。

<霧端計算崛起,騰雲駕霧的新時代>

在「霧是更貼近地面的雲」這句話裡,「雲」是在高高的天空中,象徵接著位在網路中心的計算資源,代表的是計算資源的集中化。「地面」代表的則是 用戶所處的網路末端,因此,更貼近地面的意思,就是更接近用戶所處的網路末端,「霧」所代表的,便是比「雲」更接近用戶所在網路末端的計算資源。

在近十多年來的科技歷史演進中,關於運算的想像,一直都是人類想解決的,雲端是這樣對於運算的想像必然出現的技術,工程師們都希望有機會能夠善用並且盡用人類能夠擁有的運算能量(算力)。

在90年代末期,筆者在大學生涯的末期,第一次接觸到了由NASA提出的SETI@home專案,希望透過建構一個全球性的虛擬超級電腦來針對探索外星人產生的運算需求做解決。我們先來針對當時的一些時空背景做點介紹才會理解為何會有這樣的想法和計畫出現。

90年代是電腦的大量普及,以及Internet正在躍起的年代,但是就算到90年代下旬,對於Internet到底能做些什麼,以及有哪些具體的應用依然模糊,電腦的使用本身就具備門檻,但因為Internet崛起確實讓許多人希望接觸,以台灣為例就可能是開始使用BBS。

這當下成了工具人的崛起,因為電腦本身的開機、使用、連線與連BBS,有時候連打字都是個門檻。就算NASA有錢,在發射火箭及太空梭等計畫佔據諸多經費後,基礎探索太空的科研經費受到排擠,於是透過連網的電腦建立一個虛擬的超級電腦想法油然而生。

About SETI@home

當SETI@home程式推出後,對於早年接觸電腦與網路年輕人例有著強大誘人的魔力(誘因)想下載安裝參與。

先理解當年會買電腦的宅宅們的心裡想法是這樣的,電腦在用於打電動之外,應該要用各種方法讓電腦能夠永遠保持100%運轉才有足夠的CP值,而當下,能夠利用SETI@home就達到了100%運轉的訴求,而且還多了個期待是哪天一個自己的電腦協助算到了某個關鍵外星人證據,對於宅宅來說,這是多麼浪漫的事情。

但只靠著宅宅畢竟在全世界人數過於稀少(1999年每千人約64台電腦),這樣對於探索外星人這樣的專案可能是不夠的,聰明的NASA多設計了第二個誘因,也就是統計每個網域下的運算能量形成一種競爭。

霧運算的需求若不夠強烈,既有的雲計算也就足夠

這形成了一種算力競爭,不過主要還是以宅宅為主,在台灣以各大學為主體的算力戰爭開始,在當年取得台灣最強算力的大學無庸置疑就是113的交通大學(我猜至今可能這結果也會一樣)。

這一段歷史故事主要在分享,分散式技術早行之有年,在SETI@home的案例中能夠讓這樣的技術有效的落實並且普及的,並不在技術本身,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誘因設計才能夠讓其本來不可能的劇本發生。

回到霧運算,在垂直應用的領域中,若應用本身情境沒有太多的跨境或者資料量也不大的情況下,霧運算的需求恐不夠強烈,既有的雲計算也就足夠。

如同王建興博士在其文章中提到的,情境中,若資料量本身大,又需要發送個多個接受方時,則雲計算的架構就會發現成本過高的窘境,若又是個超大型的國際應用,那在既有的狀況下,這一類應用恐怕只有Google或者AWS或微軟本身才有辦法承擔起這樣的成本,若繼續考量到成本效益的部份,除非有額外的誘因或者利益,否則這種大型跨境資料應用等於是不會發生的。(利用個人隱私而形成的生意另議,會在另篇文章探討)

於是,霧運算也就可以形成雲計算的延伸,甚至極有可能在多數應用中直接取代掉雲端本身的角色,甚至在分散式帳本/區塊鏈最擅場的誘因形成導入後,會有很大的機會讓霧計算如虎添翼甚至更大規模的取代掉本身雲計算能做的事情。

騰雲駕霧可能是企業和新創的絕佳機會

已經可以看到除了本身就在探討霧運算(Fog Computing)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的幾個國際協會如OpenFog的努力,現在在IEEE的架構下也有了Fog Computing的工作小組,

IEEE adopts OpenFog Reference Architecture as official standard for fog computing

這也肇因於萬物聯網挑戰下,只靠超過30年歷史的老舊Internet和中心化的雲端是無法因應萬物聯網的挑戰。

騰雲駕霧很有可能是接下來企業和新創能夠在Google, AWS, Microsoft 以及ATM(BAT replaced by ATM)的絕佳機會。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