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順風車喊停、兩高層下台,中國共享經濟又逢重磅考驗
滴滴順風車喊停、兩高層下台,中國共享經濟又逢重磅考驗
2018.08.27 | 物聯網

中國共享經濟再度遭重磅打擊,中國熱門的滴滴順風車App又傳出司機姦殺事件,引發社會高度質疑的包括滴滴順風車對司機的管理制度、事發客服處理速度。

40036461_1998040036923461_5572305125474566144_n.jp
滴滴出行26日發佈官方說明,除2高層下台,也將停止服務再做整改提高安全性。
圖/ 滴滴出行官網

除兩名高層主管26日正式遭去職,滴滴順風車App也今年二度下線停止服務,顯示快速膨脹的業務量已超過內部管控力。

滴滴打車平台旗下有多種交通服務,其中滴滴順風車主打共享經濟,讓車主可以在上下班順路過程載路線相同旅客共乘,分擔油資過路費等等,滴滴並不抽取乘車費用,僅公益性質酌收訊息費,相對滴滴快車或專車需抽20%左右佣金。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由於滴滴順風車費用幾乎是計程車的一半,成為中國熱門交通工具,而車主有別於職業司機,屬於一般駕照車主即可參與。

中國共享經濟面臨諸多挑戰,滴滴順風車服務暫停後,也意味市場傾向對共享經濟平台服務業者,除肩負媒合訊息角色,還要求更多責任,包括若提供服務方違法侵權,需要連帶承擔主體責任,這與今年台灣主管機關要求Airbnb平台需下架違法日租套房,否則也將受罰有類似意味。

獨角獸旗下共乘服務出包

滴滴出行是中國滴滴估值600億美元的網路叫車系統,被指是中國前三大,或許也是僅次於螞蟻金服的獨角獸。

滴滴出行使用介面
滴滴出行是最大中國網路叫車App,但出事的滴滴順風車只是其中一部份業務。
圖/ 賀大新/攝影

在併購快的、中國優步後,滴滴出型在中國網路叫車市佔率超過9成,根據官方公佈數據,2017年滴滴服務總計達74億次,每天訂單超過4,000萬人次,而滴滴順風車僅是其服務中一部份。

在刑事案件發生後,滴滴打車在26日宣佈自查進展,宣佈3點決定,首先是27日起,全國暫停滴滴順風車業務,重新評估業務模式跟產品邏輯。其次,客服體系整改升級,加大團隊人力與資源,加速優化投訴分級及工單流轉機制。最後是免去業務部總經理黃潔莉及客服副總裁黃金紅職位。

滴滴打車公告中表示,滴滴順風車上線3年多時間,總計有超過10億多次出車,官方指出「很抱歉因為我們的問題,讓大家失望了」。對於安全管理出包,滴滴打車表示,「主要是業務量體增大,導致安全管理與處置能力面臨重大挑戰」,滴滴也承認在潛在風險識別、流程制度設計、快速響應等方面仍有待改善。

滴滴順風車司機非職業

滴滴順風車原是促成共享經濟的好意,卻因管理不當,5月才發生鄭州司機姦殺事件,8月24日在溫州又發生乘客遭姦殺,引爆中國社會關注。

滴滴出行使用介面
滴滴順風車曾提供許多安全機制,如乘客可以傳遞行蹤路線給緊急聯絡人。
圖/ 滴滴出行

遭關鍵質疑兩點在於,滴滴打車客服早在案發前一天,就接獲女乘客投訴該名司機意圖騷擾,但客服表示稍後會回覆處理結果,最後沒有任何回應及處理,最終導致該司機次日犯案,其次是客服在被害人家屬緊急聯繫希望取得司機信息,以及報案後民警要求提供車主訊息時,都拖延回覆,導致救援延誤。

除了處理流程失當,滴滴順風車今年在安全的管理曾有許多的嘗試。5月鄭州乘客遭侵害致死後,滴滴順風車曾暫停服務一周整改,除增加對車主的個人資格管控,包括出車前要做人臉辨識,部分城市甚至全程錄音,並取消司機評價乘客留言,避免男性司機露骨的外表評價訊息。

連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網都在26日針對滴滴出行的安全措施提出五問質疑,如人臉辨識對司機改牌出車無法控管,而滴滴推出的新版急救求助及人車不符評價,甚至是護航模式表示可將行車路線提供給緊急聯絡人,平台會關注路線異常時介入等,都沒有發生作用。

滴滴出行
滴滴順風車曾限制晚上10點後需同性司機與乘客才能配對成功,導致女性叫不到車。

為提高夜間安全,滴滴恢復服務後曾短暫實施晚上10點過後至早上6點,禁止叫車服務,6月中則改為恢復晚上10點至12點及早上5-6點可叫車,但禁止男性司機載女性乘客(雙方需同一性別),但因中國開車司機多為男性,導致女性用戶晚間根本叫不到車。

滴滴順風車的事件,或許也將衝擊到中國許多順風車業務,包括嘀嗒、高德等,滴滴順風車今年2月也在台灣短暫推出過滴滴順風車,但因違法超收分擔油資以外金額,被視為「營利行為」因而被開罰4.3億元後於4月下架。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 時代的財務數位轉型!COMMEET 智能憑證管理解放財務人力
AI 時代的財務數位轉型!COMMEET 智能憑證管理解放財務人力

每到月底,公司各部門開始整理發票、歸檔收據、核對帳目⋯⋯這是台灣企業再熟悉不過的月結場景。當財務人員被大量紙本作業綁架、營運主管等待核銷進度、員工為了代墊款項傷透腦筋,究竟怎麼做能更聰明?

根據 Deloitte Global 2018 年調查,面對這樣的管理困境,已有 54% 的財務長投入數位轉型規劃,63% 更將重心轉向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援。在人力成本高漲、企業效率急待突破的此刻,如何善用科技從根本解決費用管理難題?

COMMEET,引領財務管理新思維

「台灣企業在財務管理上,往往將大量人力投入在重複性的行政作業中,卻無法為營運帶來實質效益。」COMMEET 創辦人暨執行長洪明楓觀察,當前企業在費用管理上面臨三大痛點:首先是人工作業成本過高,財務人員每月要花費大量時間核對憑證、登打資料,甚至常需加班處理;其次是流程效率低落,從員工報帳、主管審核到財務結帳,層層關卡都可能造成延宕;最後是預算控管不易,企業往往到月底才發現預算超支,難以即時因應。

為此,COMMEET 推出三大創新服務。首先,是結合 Web 平台與手機 App 的 SaaS 服務,讓企業無需負擔建置成本,就能快速導入數位化系統,讓員工能隨時隨地處理報帳作業。其次,是導入新一代的 AI-OCR 技術,透過深度學習演算法,讓系統能辨識範圍更廣、準確度更高,從電子發票、手寫收據到外幣單據,各類憑證都能快速擷取資訊,並自動檢核連號發票和假日消費、公司統編資訊。

第三,則是突破性的數位企業卡服務。COMMEET 與多家銀行合作,讓企業能透過系統快速發放數位企業卡:員工提出申請後,可立即取得一組專屬卡號,且企業能為不同場景設定專屬規則,例如為採購人員開立單次額度的採購卡、為業務團隊配置每月固定預算的專案卡,或是為數位行銷部門發放訂閱支付卡。透過手機支付整合,員工不再需要墊款,企業也能即時掌握每筆費用,達到源頭管控的目標。

「這不只是把紙本流程搬上雲端,而是從根本改變企業的費用管理模式。」洪明楓分享,企業導入系統後,原本需要兩週才能完成的月結作業,現在三天內就能完成,報銷效率提升。系統通過 PCI DSS 資安認證,確保企業支付安全無虞。更重要的是,當基礎流程自動化後,財務團隊就能把時間投注在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援上,為企業創造更高價值。

擁樂x數位_怡雅-7_文中.jpg
COMMEET 創辦人暨執行長洪明楓。
圖/ 數位時代 拍攝

從被動核銷到主動管控,企業財務新進化

「我常說『自發大於強制』,再好的系統如果無法融入日常工作習慣,終究難以發揮價值。」洪明楓表示,COMMEET 的設計規劃,皆從使用者痛點出發,讓費用管理不再是每月的夢魘。

以台灣資訊服務業龍頭的企業客戶為例,精誠資訊擁有五百多名業務人員,過去每到月底,整個公司幾乎有半天時間就在趕報帳。「如果能讓每位員工願意每天花一兩分鐘,分擔掉財務人員的龐大工作量,豈不是事半功倍?」因此,在導入 COMMEET 後,業務人員只需在每天通勤途中,用手機拍下當天的發票收據,系統就會自動解析資訊、完成報帳,讓月底的報帳壓力迎刃而解。

洪明楓又舉另一個知名日系眼鏡品牌為例。面對快速展店的成長挑戰,不只要不斷培訓新進人員熟悉報帳流程,還要處理跨門市的費用分攤問題。「在採用 COMMEET 系統後,大幅縮短門市人員的報帳訓練時間,因為就像使用一般的 App 一樣簡單。而且一套系統能串接所有門市,讓總部也能即時掌握各據點的預算執行狀況。」

另一個案例,則是醫療科技服務品牌翔評互動。由於需要管理數十個廣告平台帳號,過去必須綁定多張實體信用卡,不只有盜刷風險,人工對帳也相當費時;如今,透過 COMMEET 的數位企業卡,財務主管能靈活設定每個帳號的使用額度與期限,即時掌握各類軟體訂閱支出,讓數位行銷預算管理更有效率。

「很多財務人員最初會擔心,數位工具是否會取代他們的工作?但實際上,我們要做的是讓專業人才創造更高價值!」洪明楓指出,當 AI 能自動完成統編檢核、對帳等基礎工作,財務團隊就能把時間投入在更具價值的分析工作上,例如評估「資源是否投入在對的方向」、「如何做更好的資源部署」等策略思考,做到釋放財務人力、聚焦價值創造。

ESG 浪潮下,財務管理與永續發展的雙贏策略

從流程優化到人才賦能,COMMEET 不只在提升企業效率,更致力實踐永續經營的理念。在環境(E)面向,透過憑證數位化大幅減少紙本使用。特別是在國稅局開放電子檔案歸檔的政策支持下,企業能徹底實現無紙化目標,不只響應環保,更能降低實體儲存成本。

在公司治理(G)層面,COMMEET 內建的預算管控工具,讓企業得以即時掌握資源使用效率。傳統企業常在月結後才發現預算超支,難以即時因應;透過系統化管理,主管可隨時監控預算執行狀況,根據分析結果快速調整策略,提升治理效能。而這些在環境與治理面的努力,最終都指向一個更重要的目標——社會責任(S):讓企業能更有效地運用人才,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成為企業的基礎建設,協助企業去發揮潛力。」洪明楓強調,當繁瑣的行政流程不再綁架人才,企業就能真正釋放創新動能,驅動永續成長。

追蹤我們
半導體供應鏈新台灣隊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