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連結你和我?
YouTube,連結你和我?
2018.01.29 | 影視

從Web2.0、YouTube,乃至於iPhone出現不過短短十餘年間,卻完全改變了你我的生活,從日常訊息、知識獵取乃至生活娛樂,泰半被數位發展取代,而在這場前所未有的數位革命中,YouTube更一舉翻轉觀看世界的方式,從被動地接收來自世界各地的影像,到自身成為自造者,看似無國界連結全世界的趨勢,在藝術家眼中如何解讀,是連結了世界,還是⋯⋯

在2004 年Web 2.0成為網際網路技術用以架構新的社會關係方式,讓每個被動的觀眾都能夠搖身一變,成為文字影音生產的參與者之前,多數人並不覺得遠距、且不同時在場的平凡陌生人拍攝的影像,有可能成為我們打發時間的內容;在YouTube現身,並成為年輕世代每天必得造訪之影音平台的2005 年之前,也從沒有過這麼大量、分屬於不同個體的動態影像能被世界上這麼多人看到;在2007 年iPhone引領的智慧型手機風潮快速占領多數人碎裂零散的閒暇時間之前,很少人想得到除了看書聊天發呆之外,這些通勤、工作或等待的空檔時間竟然不夠應付我們感興趣的影像數量。

這我可從沒做過
圖/ 臺中國家歌劇院 《這我可從沒做過》劇照 ©Florian Leduc

歡迎光臨YouTube的影音世界

21世紀的第一個10 年間,行動載具與YouTube網路平台的聯手,讓一般人日常的影音消費習慣產生重大的變化,甚至改變了我們對於世界的理解方式。多數人不再只是觀看或相信某個作為中心的電視台系統向外播送的影音,換句話說,我們不再是嗷嗷待哺的、被動的閱聽人,我們主動轉換平台挑選頻道,從極大量、不同的來源選擇自己想要觀看的內容。更重要的是,這些來源不再是可窮盡的、有限數目頻道,每一天影音平台上傳的數量之大,縱使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不喝不睡不休息,持續不斷地盯著螢幕也無法看完。

面對這樣一個新的影音世界,策略1號劇團創作了《這我可從沒做過》I've Never Done This Before,提出他們對於YouTube平台上新世界的觀察。由芭芭拉.馬蒂耶維奇(Barbara Matijević)和朱塞佩. 奇科(Giuseppe Chico)於2008年共同創立於法國的策略1 號劇團,非常在意科技媒體的變化對當代生活的影響。朱塞佩.奇科出生於義大利,孩童時即開始接觸戲劇課程,接著進入劇場界工作,並涉足舞台設計。2000年開始於巴黎接受現代舞和編舞訓練,2007年參與法國另類導演拉考斯特(Joris Lacoste)編導的《煉獄》Purgatory。而芭芭拉.馬蒂耶維奇出生於克羅埃西亞,是舞者、編舞家、演員於一身的跨界劇場藝術家,曾擔任鬼才藝術家楊.法布爾(Jan Fabre) 的助理,擅長顛覆傳統的舞蹈教學及跨界藝術演出。

從觀看到被觀看:圍繞著螢幕所進行的表演

策略1號劇團在2011年當時的作品《預告》Forecasting ,成為了後來《這我可從沒做過》的創作延伸,在這個作品中,芭芭拉.馬蒂耶維奇與播放著YouTube影片的筆記型電腦在台上互動,希望試著釐清,我們這些不再傳統的觀眾與新的影音平台的互動模式是什麼,生活方式到底如何受到影響,甚至,個體的時間感是否有所改變。

台上的表演者不斷地回到筆記型電腦的螢幕前看一下影片在做什麼,然後接著發展受影片所影響的動作,所以觀眾所看到的、舞台上的表演,並非基於一個完整的敘事,而是不斷受到電腦中影像的打斷,甚至只有當我們能夠串聯這些YouTube平台上的影像與表演者的行為時,我們才能夠完整理解表演中所有行為的意義,誠如我們日常生活中對於大眾交通系統上其他乘客行為的好奇一樣。

到了《這我可從沒做過》,雖然策略1 號劇團的兩位成員還是延續著他們對於YouTube平台的探索,但是卻更進一步,將眼光移向YouTube觀賞者的大腦。他們向大眾展示:YouTube不僅是我們與影像的相遇,還是我們與其他有著奇情異想的他人(也就是YouTube上的許多「You」)的相遇。這些相遇不僅大飽我們的眼福,其中豐富的想像力甚至觸發了我們創作的欲望,讓我們不安於只當一個觀眾,還想要成為一個自造者(maker) ,實現像這樣許多的奇想。

這我可從沒做過
圖/ 臺中國家歌劇院 《這我可從沒做過》劇照 ©Florian Leduc

無可遁逃的You:聯網真的連結你和我?

為了《這我可從沒做過》這場表演,策略1號劇團的兩位藝術家在先行研究之時,大量地觀看YouTube平台上各式各樣的影片,而且多是一些業餘行家與自造者上傳說明自己如何製造奇怪物件的教學影片。他們從中任意地選出諸如遙控器械、電子感應器、改造過的LED燈、接滿電線的頭盔⋯⋯ 這些充滿趣味的自造物件,以不同的敘事連結這些物件的效果。故事的過渡更是千奇百怪,從單純由影像所引發,到透過物件效果來帶動,或表演者的行為銜接,甚至完全不需要這些背景與脈絡的原因說明,就突梯的直接跳到下一個效果。

在《這我可從沒做過》作品中,我們發現芭芭拉與朱塞佩挖掘了YouTube平台影音更深入當代人日常生活的另一個面向,展示出大眾不僅在休閒娛樂與消費的面向上深受YouTube影響,更在文化意義的製造上,圍繞著YouTube影音平台上一個又一個日常生活中並不認識、也可能一輩子都不認識的匿名人士啟動我們的行為。或許可以用這麼一個命題表述《這我可從沒做過》想要告訴我們的事:我們都活在一個「You 聯網」的世界裡。

Q 可以談一下你們對於「連結(CONNECTION)」的想法是什麼嗎?

A: 對我們來說,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作為開放的社會中的藝術家,「連結」意味著:每個人(特別是藝術家)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是否能夠在支配著我們日常生活的媒體論述模型之外,有能力以極具新意與創意的方式,發展自身與其他個體以及世界的關聯。主流媒體鋪天蓋地而來,我們往往只是被動地接受大量的資訊,甚至只接受這些資訊的片面性,因而慢慢地失去了與其他人溝通的能力,也失去了對主流媒體並未給予的世界的好奇,我們只獲得資訊,而失去了感性能力。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在意個體與複雜的虛擬社群間的關係,以及這些個體如何在社群中分享彼此的感性經驗。

Q 在這次《這我可從沒做過》作品中,你們打算跟觀眾們創造什麼樣的連結呢?

A: 我們希望能夠跟觀眾分享我們對於數位時代的體驗。「在我們這個數位時代,如何活得像個人?」是《這我可從沒做過》一作所關切的出發點。數位時代的人們被現代科學、高科技與大眾傳媒給分化成兩群,一群人理解這些趨勢,也熟稔於運用技術來為自己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另一群人則對這些變化一無所知,並隨著潮流漂移。我們希望我們的表演能夠將這兩群人連結起來,並呈現當代的科技與溝通技術如何深刻地影響了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他們的焦慮、他們所做的夢、甚至是他們理解自身與找尋自我認同的方式。

2018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

團隊:策略1號劇團Cie 1er Stratagème
演出:《這我可從沒做過》I’ve Never Done This Before
時間:3.3(六)14:30、3.4(日)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小劇場

關鍵字: #YouTube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