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讓動作不NG,才是好設計》,麥田出版
何謂示能性(affordance)設計
「affordance」原是生態心理學的概念, 是美國知覺心理學家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erome Gibson)所造的詞彙。是以英語的「afford」(賦予、供給)為基礎,意指環境的意義或價值不是以人為主體來決定,是隨環境的刺激而產生。
換言之,人不是從眼睛、耳朵或觸覺等感官讀取訊息後,自主性地有所行動,而是受限於所處的環境,所有的行為都受到環境的制約。此一理論發表後,許多人大受衝擊。
不過翌年,同樣是美國的認知心理學家唐.諾曼(Donald Arthur Norman)則以「affordance」一詞說明關於「物品本身已決定如何使用的根本特質」,也讓這個詞彙多了「誘發行為」的含意。儘管已偏離了最初的意思,但現在多採用後者的說法。我個人在使用「affordance」時,若以環境中的互動來判斷物或人,會採用前者的含意,在說明物誘發行為的特定狀況,則會使用後者的含意。
為了實踐自然而然無縫接軌、流暢的行為,這個思考對於「行為設計」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何謂「誘導行為」的「affordance」呢?
舉例來說,眼前有一枝筆,幾乎所有人都會用較尖的那端寫字。那是筆的形狀引導我們的行為,也就是說,外觀預設了我們使用筆的方法。
過去的寶特瓶多是無曲線的筒狀,但現在的瓶身設計普遍具有曲線。也因此,我們看到寶特瓶時會自然而然從曲線部分拿取;這也是一種示能性的設計。
僅憑外觀即明白功能,不知不覺採用既定的使用方式,即是示能性設計的特徵。不需仰賴文字或訊息等標示,即能營造特定的「環境」,引導出人類的特定行為。換言之,也是不需要說明書等輔助產品。
直覺式的使用方法,具有諸多便利的優勢。
首先是減少錯誤。不需要一一確認說明書的指示,從產品設計的凸起處或凹陷處,只要是任何足以聯想到按壓的形狀,即能正確無誤地操作。
使用者不會在使用過程中產生困惑,可以流暢操作。在時間軸中不遲疑、不停滯,不會感到挫折,達到優美流暢的目的。
然而這世界上還是有期許做到示能性,卻不得其果的設計。例如:設計師設計了特殊門把,以為使用者會操作,結果反而陷入開不了門的窘境。
這就是劣等的設計。
一旦使用者產生「不易拿握」的感覺,便不會伸手使用了。就算設計師以文字表達出「這個就是門把」,但形狀既無法引發聯想,也無法讓使用者興起嘗試的念頭,即是不成功的設計。因此為了避免產生混淆,在示能性的功能上,必須清楚呈現設計師的意圖。希望使用者如何操作? 又希望避開何種狀況?希望省去哪些不必要的動作?這些都必須經過深思熟慮。
反過來說,只要清楚掌握目的,形狀就會浮現腦海。因為最佳的狀態,就是自然而然觸動聯想的形狀。
如前述筆的例子,為什麼我們可以毫不遲疑拿起筆,就以筆尖寫字? 為何看到寶特瓶就伸手握住曲線的部分?生活中其實充斥著「我就是想這麼做」的形狀。若能在每天的生活中多感受、多領悟,必能為「行為設計」注入諸多靈感。
示能性設計由於不得仰賴文字或象形圖等提示,因而必須是更具普遍性的設計。在巧妙利用下,無論男女老少、使用何種語言的人都能明白操作方式。即使尚未理解詞彙的幼兒,也懂得操作。尤其是同時銷售日本及海外市場的產品,更需要建立起示能性設計的觀點。
在此介紹有關詹姆斯.吉布森與唐.諾曼的「affordance」案例。
令人想吹熄的蠟燭
在我設計的產品中,也有不少活用示能性設計的產品。如前述,從形狀已可聯想到行為的設計,足以超越國籍或文化,同時讓「這樣使用」的行為,變成世界通用。
下圖的「hono」是名為「炎」的產品。
想必許多人有過吹熄蛋糕上蠟燭的經驗,所以一旦纖細棒子的上端燃起火焰,就忍不住啟動身體記憶的行為,想要吹熄火焰。
這是2005年為義大利米蘭國際家具展所做的技術試驗作品。
棒子上端是搖曳的燈光。
我們特別將真實搖曳的燭火規則數據化。棒子尖端上有小孔,一旦小孔裡的偵測器感應到通過的呼氣周波數,微電腦即自動啟動。吹氣後,特定周波數的音域超過一定的標準,燈光就會順著管子逐漸熄滅。隨著吹氣的強弱,呈現出熄滅或欲滅而不滅的狀態,就如真正的蠟燭一般。
我帶了70枝「hono」的試作品前往義大利。
一開始我並沒有說明「hono」的原理。畢竟告知「吹氣,燈光就會熄滅」,等於失去了該產品的實驗意義。
把「hono」遞到現場的每個人面前時,大家果然注視著棒端的燈光。只要任何一個人做出吹氣的動作,就代表「hono」引領出這個人吹熄蠟燭的經驗,而這正是此產品的目的。
一旦吹氣,燈光會熄滅十秒左右,然後再度亮起。這十秒也是經過設計的,是驚訝於「竟然熄滅了」的數秒,加上興起「再點亮」念頭前的數秒,兩者總和後的平均值。
所以當企圖點亮燈光而觸碰時,燈光果然再度點亮,人人無不陷入第二次的驚喜。像這樣藉由經驗預測人可能產生的行為,果然吸引很多人的興趣。吹熄燈光的每個人臉上都帶著笑容,「hono」因而還有了「製造微笑」的美稱。
「hono」博得有趣的評價,不同於第一天三三兩兩的來客數,最後一天吸引了大批人潮。詢問的結果,原來是「這裡舉辦有趣活動」的訊息宣傳開來,有人是從網路得到消息,也有的是經口耳相傳而來,總之盛況空前。
之後,女孩吹熄「hono」的照片成為雜誌的封面,還獲得「日本優良設計」、「JIDA Design Museum Selection」、「RED DOT獎」、「新日本樣式」獎項,並參加義大利以蠟燭為主題的作品展,同時在各地引發話題。
保留扳開免洗筷的行為
「uqu」是以扳開的免洗筷做為設計概念。在日本,扳開全新的竹筷,具有「開始」的含意與任務。換言之,也形成了不喜歡自己使用過的筷子被他人使用、而必須使用後即丟棄的文化。
最近基於環保,帶著「環保筷」外出的人愈來愈多。不過,有效利用疏伐木,也關係到守護森林,因此不能一味地否定免洗筷。再者,扳開筷子也是日本文化中重要的儀式之一。所以此一「環保筷」設計使用了不會引起過敏且耐用的鈦,卻保留了扳開的行為意義。
「環保筷」的前提是能夠外出攜帶,因此需要外盒。我發現筷子放在過去那種筷子盒裡,會發出搖晃的聲響,為了避開這樣的問題點,外盒的材質採用了添加磁石的矽膠。連同外盒一起做出「扳開」的動作,磁石的抗力模擬了用手扳開的感覺,然後從扳開的斷面露出銀色的鈦製筷子。
盒內的筷子是金屬材質,運用眼鏡製造技術的金屬再施壓加工,並透過模型形成中空的構造。手握的感覺與重量的平衡感,也經過考量設計。重量是相同長度的鈦金屬的三分之一,外盒也是最輕的,堪稱是世界上最輕量、最方便攜帶的「環保筷」。
自然而然會恭敬有禮地斟酒的造形
日常生活裡我們經常做出從容器中倒出什麼的行為。斟倒時,若須替換原本握住容器的手,也被視為一種不美的行為。如果是單手斟倒,看起來就更顯怠慢,姿勢/動作上是有問題的。於是,衍生了「gekka」這個產品。造形細長,上部帶有曲線,目的是為了藉形狀的設計,引導使用者先握住上部的曲線部分。
事實上,酒裝入容器時重心會往下移,僅以單手握住「gekka」的曲線部分斟酒,會感覺沉重、不易使力。所以不自覺地會以另一手扶住底部,自然而然做出恭敬有禮斟酒的動作。換言之,上部的曲線設計,是為了讓兩手得以做出優美斟酒的手勢。我們常誤以為人是隨性地使用物品,但依據詹姆斯.吉布森的論點,隨著與環境互動,會促使人做出受物品制約的行為。
「gekka」就是以物品引導使用者行為的最佳案例。就另一個層面來說,也是試圖以設計制約使用者的行為。
再者,「gekka」的材質為錫,據說能夠和緩柔潤日本酒或水的口感。一般來說,酒瓶的設計多是陽剛的豐厚造形,「gekka」則帶入陰柔的纖細曲線,形成柔美的造形,藉以消融錫的金屬冰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