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稍微成熟後的隱憂!台灣創業進入青少年期的煩惱

2017年,我們聽到更多台灣新創募資成功的好消息,也看到一些電商出場的併購案。久未出現的資本市場熱絡下,投資人眼中台灣創業環境有哪些煩惱呢?
2017.11.17 | 創業

2017 年,台灣有更多新創得到國際注資,包含 Gogoro 得到淡馬錫等國際資金投資,陸學森也剛在上週至葡萄牙里斯本,在 Web Summit 給予演說。人工智慧新創 Appier 與 UmboCV 都分別取得投資,看好台灣市場發展的 M17、Shopback 與 Klook 也都在取得投資後宣布將加碼台灣。以下是 2017 年網路科技、電子商務與消費升級類已經被揭露的投資新聞整理。

2017 年重大新創募資事件紀錄

新創公司 募資階段 募資總額 投資方資訊
Gogoro C輪 3億美金 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創立的永續能源發展基金(Generation Investment Management)、法國能源巨擘ENGIE集團、日本住友商事等
Appier C輪 3300萬美金 日本軟體銀行集團(SoftBank Group)LINE、NAVER、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投資私人有限公司(EDBI)與香港尚乘集團(AMTD Group)
KLOOK C輪 18億新台幣 紅杉資本、高盛、經緯創投
M17 B輪 4000萬美金 日本Infinity Venture Partners,其他則有來自矽谷、新加坡的創投基金,如KTB Ventures、Golden Summit Capital、Majuven、Vertex SEA和Yahoo 日本等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B輪 200-300萬美元 North Base Media基金、度金針資本(WISKEY CAPITAL)、華登國際(Walden International)、資鼎中小企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Trinity Investment)、天使谷(Angelvest)、多加投資有限公司(Dorcas Investments)等
Shopback A輪 2500萬美金 日本的軟銀風投韓國分公司 (SoftBank Ventures Korea)、之初創投(AppWorks)等十多家的投資機構
UmboCV A輪 680萬美金 CDIB Venture Capital Corp 領投,Substance Capital、種子輪投資者 AppWorks Ventures 和 Mesh Ventures 持續跟投
KKTV A輪 5億台幣 Infinity Venture Partners領投,母公司KKBOX集團同時亦加碼投資
How Living 美味生活 A輪 400萬美元 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美商中經合集團以及心元資本
AsiaYo A輪 1億台幣 達盈創投領投,日本Accord Venture跟投
玩美移動 A輪 2500萬美元 創世夥伴資本領投、元大亞洲投資,美國Extol Capital及訊連科技
MoBagel 種子輪 累積和共300萬美元 矽谷知名加速器 500 Startups、眾籌基金 FundersClub;日本最大網路廣告商 CyberAgent 、新加坡最大電信商 SingTel Innov8、國際大型銀行、威基金、清華企業家協會天使基金(TEEC Angel Fund)
Awoo 種子輪 100萬美元 詹宏志、沙正治、胡立民、邱俊邦
CoolBitX 庫幣科技 種子輪 50萬美元 源鉑資本、BitMain 比特大陸、盟達資本
Hahow好學校 天使輪 千萬級台幣 心元資本
馬修嚴選 不明 近百萬美元 心元資本
17Life 不明 130萬美元 不明

除了投資市場熱絡,我們也開始看到些許出場的印記。成立於 2000 年的嚮網科技被 LINE 併購,其目前營運重心主要是提供商品比價、口碑評價和消費情報的電商導購平台「愛逛街」。最早則以學生社群網站優仕網起家。遊戲橘子集團底下的樂利數位,也在得到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投資後,併購了內容網站「姊妹淘」,並投資了生活品牌「Marais瑪黑家居選物」,目標成為女性社群電商指標品牌。加上去年底宣布收購東京著衣的久大資訊,與其他目前尚未正式宣佈的收購案。台灣電商市場出現久未有的熱絡出場。

一切聽來都在正向發展中,但台灣的創業環境,又有哪些顯性或隱性的烏雲,正籠罩著生態系呢?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創業地雷:打著從 0 到 1 協助創業的算命仙們

費德智庫共同創辦人蕭瑟寡人就觀察到,因為創業風氣興起,台灣創業圈開始出現了號稱要幫助創業者從 0 到 1 的服務。常見一些創業服務宣稱能提供訓練簡報能力與創業企劃書、協助申請政府補助、甚至辦理講座說明商業基本概念或用網路上抓下來的資料講解科技趨勢。這些多半沒有自行創過業、做過自己產品的業師們,背景常時一些顧問、講師、(號稱的)天使投資人或(公司沒做起來的)創辦人。通常要求拿到這些創業公司的 5%-10%股權,有些還要求在下一輪籌資時出場。

team discussion shutterstock-copy
team discussion shutterstock
圖/ ShutterStock

蕭瑟寡人認為,這些用基本觀念和周邊技能來要求股權的創業服務,不如國外有律師事務所或業師(Mentor)以等值專業服務來交換的方式取得股權,最多只值得數千至數萬元,是許多僅懂技術或只具有產品或服務能力的創業團隊,在一開始建立公司時要非常小心的地雷。

人才薪水漸向周遭國際水準看齊!即戰力難尋,人才得自己培養起

在 2015 年,《數位時代》曾追蹤創業團隊的一大問題:人才荒,許多創業團隊就算有再好的商業模式,再成功的市場與資源對接,如果沒有持續穩定的人才,就不一定能夠順利提供產品或服務了。「尤其是開發者、即戰力,新加坡、中國、甚至歐美公司,早就拿著資本殺到這裡來要人。」一位一年被搶走一半開發,需要重新佈署開發團隊戰力的創業團隊 CTO 說。「薪水早就拉到國際水準,只剩井底之蛙、尤其許多只活在台灣市場的企業中高階管理階層還沒看到!」

「台灣在創業是智障學生!」曾在 2013 年在台北創立相關服務,也經過《數位時代》追蹤,如今在上海共同創辦網路服務的一位創業家說。「外面的競爭沒有人管你是不是學得慢,只有台灣人在乎台灣!」上一個創業題目被台灣大廠致敬,如今到中國做新產品的他忿忿不平地說。「只有台灣用商業銀行的鑑價邏輯來看創業項目,拿製造業時代的放大鏡來看網路業。」也因此,創業團隊無法有效融資、進一步也沒辦法用合理的薪水聘用員工,他觀察到,有越來越多的八年級、甚至九年級台灣頂尖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後直接到大陸的互聯網行業、甚至新創就業。「我們員工就有台灣來的孩子,很多年輕人知道說要作互聯網沒去美國就去中國!台灣?沒辦法的人才留下來。」

問道為什麼台灣年輕人才湧向中國,「大概是美國與中國、甚至新加坡的地心引力比較小」這位上海創業家笑稱,因為中國、美國市場都比較大,因此對互聯網行業或新創團隊來說,升值潛力也相對大許多,如果服務做成功了,無論是薪資回報或事業成就也遠比在台灣高許多;因為管制少、資金彈性、步調快、循環週期也比較短,相對來說這些市場的新創如果起不來,三年就知道了。而且光是行業的 Know how、真正和你討論的人數、成長速度與可以和你討論行業問題的人才也遠比台灣多太多,「因為台灣沒有網路產業,所以根本沒有足夠人才,更別提學校根本沒人研究、沒人真正能教些什麼」程九如說,「光和創投或商業合作夥伴解釋網路商業模式所需要花的勁就比台灣少。」上海創業家說。

East china coast line, Shanghai and Taiwan on colo
圖/ ShutterStock

就算台灣創業團隊變得成熟,環境也變得稍好,但台灣教育圈、科技研發圈與創業環境,常用親情攻勢手法招募在外遊子回國服務卻越來越為在外人才所詬病。「你不能永遠用親情號召大家回國創業、用家裡媽媽老了、小孩還小,請大家回來!」這位上海創業家說,最後學校剛畢業能跑的人才,早就往中國、歐洲或美國去闖,很多人就算回來,幾年又受不了跑掉了。整體來說,如張忠謀般落燕歸巢的成功機率並不高。「台灣市場不夠活潑、沒辦法接受還沒賺錢,但是有 traction 的公司上市,於是整個台灣就十幾個公司在美國發行 ADR,因此你難像蝦皮、騰訊、獵豹移動這些公司來搶人才。」目前旅居荷蘭、創立 EurasiaCB 的詹佳俊說:「反倒是因為某些歐美創投、創業生態系裡,有許多台灣女婿,讓我們建立了許多關係,只能說謝謝台灣新娘們。」

還好台灣的新創團隊也早已意識到此事,越來越願意提供年輕人機會,「即戰力難找,大家越來越傾向自己培養」林昶聿說「本來覺得一定要有幾年經驗的人,許多新創現在覺得,有意願最重要,我們自己培養,也可以達成工作目標。」

創業比賽得獎、技術不代表一切

雖然有許多大企業出身的創業家開始在市場上出現,也因此多出了許多具有可看性的團隊,但許多台灣新創團隊還是帶有特別的問題。陳儀雪從10幾年創投經驗分享,「做一個事業,除了趨勢要對、理想也要對,配上充足的子彈,熬得氣夠長才能成功。」許多大企業出身的技術型創辦人,很容易工程師的偏執,活在自己的技術圈中,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當今天從原有大企業所提供隨手資源的環境來到新創,許多規則都要重新制訂,就連工程師所慣有的驕傲很多時候也必須為了市場要求而修正。一位不願意具名的天使投資人就提到「當今天從大企業來到新創,很多人拿到錢與權就變了一個樣子。」就算是新創團隊,小而具有彈性,並不代表不需要遵守法規或制訂遊戲規則。「別以為你開始當老闆了就能隨心所欲!」一位已經創業並成功引入私人資金超過 5 年創業家提醒。

況且,許多人喜歡參加各式各樣的創業比賽。「比賽原本是手段,通常目的是為了鼓勵新點子出現、幫助新創生態系媒合團隊與資源、也可能為了幫助創業投資人發掘投資標的或協助團隊曝光、商業開發與行銷等等」長期研究、觀察創業環境的世新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林建江說,「但當新創團隊不停參加新創比賽,很容易陷入被投資者認為是獎金獵人」一位不願意具名的台灣投資人說。他認為,許多創業題目需要花光幾乎所有創辦人與共同創辦人的時間,如果是一個可行的創業題目,不可能一直有空參加比賽,會很容易被推論為可能因為商業模式或市場有問題,所以一直靠參加比賽來做商務開發,或是其實在不斷換題目,每次比賽都用不同的內容去參加。「而且就算得獎,也不見得代表一切。」陳儀雪說,首先要看得什麼獎,獎項設定或評分規則是什麼,其次是獎項設計所對應的相關市場。

Winning an award
圖/ ShutterStock

「不一定每個創業比賽,真的都請到夠多能真的出手、適合投資每個團隊的投資者。」一位曾拿過中國知名創業大獎,後來也真的在北京取得投資的創業家說。「當你開始花時間和創投談,你會發現有許多常常出現在當評審的創投不一定真的會、能夠出手,也不一定花時間認真研究你。」最近剛完成募資的創業家說。「你要非常小心選擇參加具有代表性的創業競賽,也要非常清楚自己想要對接什麼樣的資源。」這位創業家總結。

成功很難!連續創業不見得行行能辦

至於談到能夠複製成功經驗來再度投入創業,達成過去兩年常被熱捧的連續創業就更不容易了。郭大經就認為,連續成功創業很可能只是一個結果,不該是一個必要元素。「台灣創業失敗率(公司解散)其實沒有像美國那麼高,可能是台灣目前所累積的網路或科技創業題目多半還比較小;不像美國或中國,題目比較大,技術作不出來、或做出來沒有市場就放棄了。」郭大經說。「而且特殊法規或奇怪市場規則所設定的環境,就算創業成功也很難複製!」一位曾在台灣參加了成功創業團隊,目前加入矽谷新創工作的開發者說。

但程九如則觀察,雖然台灣有 10 年的網路產業空白,但其實相對東協 10 國仍不到 5000 億台幣的電子商務市場,已經超過 8000 億產值的台灣電商商業模式,仍很適合東南亞市場取經。「我們看到很多好東西進不來台灣,很多台灣做不得、國外想做的東西也進不來台灣;但電商是個例外。」程九如說。包括蝦皮在內,許多電商在東南亞的發展,其實在學習台灣的操作模式。「雖然蝦皮的 UI 從行動切入、非常現代化,因此超過台灣現有的市場參與者;但在東南亞,台灣常見的買萬送千、分期付款、甚至多少錢免運,都是從這裡(指台灣)學過去的操作策略。」

郭大經認為,電商相對重複創業容易;因為換不同產品、或成立不同種類的平台即可重新開始運作,但基本商業模式比較固定,只要相對資源(指金流、物流、供貨商、行銷通路管道等)穩定,其實比較有機會在同一市場複製。「但技術型創業就比較難了;首先,你得找到一個商業模式難度比較高,但具有市場潛力的題目;再者,在過去一段時間裡,這樣的題目不見得比較容易拿到台灣創投的錢。」所以相對比較喜歡投資技術創業的美國市場,台灣比較少見技術型創業,更難見其連續創業。

「先求有一次成功,就很好了。」郭大經認為,因為台灣本來的網路成功創業家就不多,更不要說能夠很多次成功的連續創業家;但他非常期待台灣可以開始有更多在數位科技領域的技術型創業,陳儀雪也透露,在這波人工智慧潮流裡成熟的團隊比較多,美商中經合自己就投資了超過 2000 萬美金在 15 家 A 輪或 Pre A 輪的 AI 團隊。「許多團隊都正找到客戶、在累積數據進行市場驗證。」陳儀雪說。

關鍵字: #投資 #募資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