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資訊先從「薪資」開始:求職天眼通結束了,所以慣老闆贏了嗎?
公開資訊先從「薪資」開始:求職天眼通結束了,所以慣老闆贏了嗎?
2017.09.28 | 創業

「公平透明的工作資訊、真人實事的公司評論!」多好的創業題目,多麽有前途的年輕創業團隊!就算結束營運,也還是能夠獲得這麼多的關注眼神。看在同處創業水深火熱的我,真是忍不住羨慕呢!

沒有商業模式的網站,就像沒有醬汁的炸龍蝦

曾經,在動漫《中華一番!》中,面具廚師李嚴,在「龍蝦三爭霸」中做了一道幾乎完美的料理,炸龍蝦。刀功、火候都恰到好處,極盡完美,但就在試吃時,才發現料理時間太短,來不及做醬料。

「所以我說那個醬汁呢?」小當家嚴厲地質問,「還沒有完成的作品,根本沒有試吃的必要!」

這也是我想對天眼通、其他以人才為題目的創業者,甚至是所有想要創業正在創業的人包括我自己的第一個提問:「所以我說那個賺錢呢?」

先不談賺大錢,我們先只談「Financial Sustainability (財務永續性)」。你總要先養得活你自己,再來談理想吧!更不用說我們的創業題目就是「工作」,就是每個人每天的生計問題。

不管是什麼創業,都應該會有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就是如果你真正創造了什麼價值,你要想辦法把這些價值,別說全部,起碼一部份,變成現金的方式。

這沒有為什麼,因為民以食為天,人人都要吃飯才能生存下去。幾萬年以來,人類文明就是這樣運作的。退一萬步來說,就算是妙禪,也是有他的商業模式的好嗎?

沒有商業模式的網站,就像沒有醬汁的炸龍蝦,只是一個實驗性的side project而已,不是完成的作品。

當然,不可否認,以求職天眼通來說,一個未完成的project就受到如此關注,除了團隊本身真的做得很棒以外,他們所想要解決的問題,也的確已經嚴重到不得不認真面對的程度了。

PS. 還有,這裡不是矽谷,不是北京,也不是新加坡。這裡是台灣。在台灣創業,還沒賺錢,別指望有人像Garena投資蝦皮一樣,閉著眼睛投70億讓你燒18個月。除非你有個富爸爸,另當別論。

企業評論網站的硬傷:收錢損害中立性

大約半年前,小弟曾撰文討論各種人才服務,包括近年來有許多相關題目的新創的商業模式 (歡迎出門左轉「人才服務的商業模式探討」一文)。

其中我就曾經提到求職天眼通,或者是國外相似網站如Glassdoor,在選擇商業模式所會面臨的兩難。

首先是跟企業端收費。不用說,幾乎不可能。因為企業評價網站是以其「中立性」和「公正評價」來取得用戶信任,所以大家才會看這個網站。一旦大家知道你跟企業收錢,就很難說服社會大眾,你還是原來那個「中立」、「公正」的第三方評論網站。

那流量變現呢?用廣告賺錢呢?想法不錯,但問題在於,這和你創業的初衷相違背。

想要賣廣告,首先你要有流量。那怎樣的內容比較會有流量呢?是說公司好棒棒,還是慣老闆壞壞?我不敢斷言,但我猜,後者應該遠遠比起前者,能夠創造更多流量吧!特別如果有業主上來留言,跟匿名發文的用戶吵成一團,甚至揚言提告,哇塞!那太有話題性了啊!我真心覺得,就乾脆就做成一個以職場為專題的網路八卦小報好了。但這樣一來,好像跟創業的初衷漸行漸遠了吧⋯⋯。

事實上,這就是這類匿名評論網站的問題。你覺得你「中立」、「公正」,但你有辦法查證資料的「正確性」嗎?別的不說,我就知道有一家國內外都做得不錯的台灣旅遊新創,在求職天眼通上的評價就都是人資、公關的負面消息,「管理差」、「工時長」、「薪資低」等等。但該公司就那麼剛好,有在我們網站張貼職缺徵才,薪資區間是月薪55,000到85,000台幣;而且也那麼剛好,錄取的4個人,薪資都在8萬以上。

也就是說這家公司不但願意公開薪資區間,在實際開出的薪水中還是偏向高標的。其他的評價我是不敢說啦!但我想天眼通網站上說這家公司「薪資不高」的評價,真的還是有待查證的吧?

這是我可以看到的困難,但請別問我解決方法。如果我有解法,就會採用求職天眼通而不是現在的商業模式了。

縱然獲得極大關注,天眼通只募得10萬元台幣

既然向企業收費、用流量變現,這兩條路都走不通,那從一般的使用者這邊直接收費呢?

首先我覺得如果是「訂閱費」,也不太行得通。因為不太可能有人為了匿名的,無法查證「正確性」的爆料資訊,付訂閱費來閱讀。果然天眼通也沒有採用這個選項,而是選擇「募資/募款」這個方法。

姑且不論「股權群募」這件事實際操作起來有多複雜,在台灣有多不成熟,就像某篇評論提到的,難道你可以就這樣用募資當商業模式生存下去了嗎?募一次可以,那第二次、第三次呢?

事實證明,縱然在網路上獲得極大關注,天眼通最終只募得10萬台幣,照市場行情,這個數字只怕還不夠付一個中階軟體工程師兩個月的薪水吧!

那這證明什麼?求職天眼通失敗了,所以資方勝利了,慣老闆獲得喘息了,我們拿他們一點辦法都沒有了?是嗎?

都不是,這只是說明天眼通的商業模式,或者說沒有商業模式,是行不通的而已啊!

要從project進化到創業,首先你要清楚自己的核心價值是什麼。然後一切的資源、決策、行動,都要圍繞你的核心來配置。

我自己創業兩年多,我一邊堅持「資訊透明」和「社群分享」的理念,一邊也賺錢發員工薪水,雖然不敢說有多成功,也起碼堅持到今天。當然,這背後還有很多因素,例如策略正確:我們網站大部份的企業用戶都是外商或外國企業。我自己也不諱言,如果光只靠台灣市場,我們早就收攤了。

有一個指標,是相對客觀的,就是薪資

例如我想要「資訊透明」,我當然明白架一個匿名論壇或留言板,讓員工上來抒發對於公司和老闆的不滿,技術上一點都不困難。只是,怎樣的資訊才能取得使用者的信任呢?

你覺得公司的管理差或好,企業文化是否足夠吸引人,團隊工作氣氛如何,甚至工時的長短,薪資的多或少⋯⋯這些都只是你個人的主觀感受。

換言之,你覺得「薪資待遇不高」,當然有可能因為你的價值被低估而領了低薪,但也有可能是因為另一個更殘酷的事實,那就是「你其實就只值這個價錢而已」。那身為閱聽大眾,身為求職者的我們,又該如何從這樣主觀的評論裡面去判斷?

有,有一個指標,因為是數字,所以是相對客觀的,就是薪資。

所以從創業的一開始,甚至商業模式都還不知道怎麼收錢的時候,我就很堅持,企業要在我們網站張貼職缺,一定要寫薪資。寫區間就可以了,因為最終的數字會因為錄取者的經驗、能力而決定。能夠寫出工作的薪資區間,是一家現代化的企業最起碼的要求。

從成本會計的角度來看,每一個職位都有應該可以創造出來的價值,反推回來,假設今天是買一台機器人回來做這件事,最少要花多少錢,就是這份工作的最低薪資。

而我們雇用的是人,不是機器。所以這個人的附加價值,能夠讓團隊更有效率、更和諧,能夠帶入新的技術、客戶等等,就讓這份工作的價值再往上加。一直加到,往上是另一個更高階,可能是資深或者管理職位為止,再加上去的數字,就是這份工作的薪資上限。

這真的是很基本的成本會計。當然有些公司,例如新創公司因為需要多功能的人才,可能會訂不出薪資上限。

但除此之外,如果一家公司沒辦法訂出一份工作的薪資(下限),徵才時沒辦法公開薪資區間,我實在想不出什麼理由可以幫這家公司辯護。要不就是管理無能,要不就是抱持僥倖心理,存心想要透過資訊不對稱,看能不能用低價買到優秀的人才。

就算讓你撿到便宜,那又怎樣呢?在公開薪資的情況下,一家公司能不能開出符合市場行情,甚至高於市場行情的薪水,其實就說明了公司對於人才價值的瞭解和尊重。

我當然知道在薪資以外還有很多其他指標,但不可否認,薪資的確是最好量化,相對客觀,同時也是所有指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

就因為有所堅持,如此一來,也和其他求職平台區分開來了。嘿!在我們網站上的,可都是敢把薪資公開出來的優質企業喔!跟只寫「面議」、「依公司規定」的慣老闆們差很多吧!

真的想追求公開、透明、公平的職場環境嗎?要不就先從薪資的資訊開始吧!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