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資料在政府大力的推動之下,獲得開放知識基金會(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 2015年開放資料指標(Open Data Index)國際評比第一的肯定,我國在開放資料達到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之際,也代表著台灣的開放資料將邁入到下一個階段,對開放資料的看法和運用也應該要有不一樣的思維。
在政府推動開放資料初期,除了鼓勵政府各部會大量釋出所擁有的資料集之外,對開放資料亦強調在促進經濟成長與創新創業之上。
開放資料撐不起新創的兩大原因
然而,政府開放資料歷經了一段的盤整與試驗,可以發現,促進創新創業的功能是有的,但是開放資料的商業營運模式卻看不出有實質上的具體成果,亦不足以撐起創業發展。
原因有二,其一,在尚未有明確的開放目標與定位之下,各部會自行摸索盤點所擁有的資料,雖達成開放資料集數量的目標,但品質不良或者是不太具有意義政府資料被開放出來,以致於創新創業者無法運用。
其二,運用開放資料的創新創業者,若以一般民眾為目標族群,則多採手機免費下載App的方式提供服務。少數下載量高的平台,因其用戶數多、流量與能見度都高,尚能受到廣告主的青睞,有不同的廣告露出方式,而能有廣告收入。但若要民眾付費下載有相當大的困難,時間一久,平台的維運將難以為繼,像是交通運輸、房地產市場資訊等。
開放資料要產生可以維運的商業模式,必須建立起收費模式,而要跟誰收錢、跟誰收得到錢,才是平台經濟的重要思考點。
比起B2C,以直接提供一般民眾服務為訴求,B2B提供開放資料的加值服務給企業,才較具有市場成功機會。然而,若僅僅只是單純的少數幾個開放資料集的整理,就想要企業出錢購買,其實,成功機會也不大。
開放資料運用的訴求,必須從了解產業或企業的痛點著手,很會玩開放資料的工程師、程式設計師等,雖然懂得如何清理、整理與展現資料,但未必懂得這些資料在於各個行業與產業的意義。
雖然可以用很簡單方式呈現,但未必能夠了解這些資料還能產生什麼價值,以至於無法做開放資料服務的定位以及向使用者收費。也因此,不涉及產業與行業類型、無論是國內外,開放資料較為成功的運用模式,主要還是以提供基礎地理空間資訊的地圖相關服務為主的企業較有穩定的成長。
開放資料創新要從產業需求出發
事實上,有一部分開放資料的創新運用,是在企業內部。由於企業對產業的認知,了解改善產業經營績效所需要的開放資料。企業能將其所擁有的私人資訊串接政府開放資料,因而對企業內部營運效率、效能提升產生很大的價值,像是保全業運用政府竊盜資訊與其客戶資訊進行串連,重新進行服務規劃、人力配置的調整、資訊系統的佈建等等,是開放資料創新應用極佳的範例。
雖然較大規模的企業,有足夠的能力運用開放資料進行內部的創新應用,但要把企業整合私部門和公部門的資料串接成果,進行對外服務的銷售,現階段尚看不出有此可能。
開放資料的B2B市場,若以規模較小的企業為目標,可能性較大,理由除了對於產業認知較為侷限之外,運用開放資料的處理能力也有限。
此外,規模較小的企業有改善營運效能的需求,特別是減少人力成本的需求。如果將產業背景專家導入,運用開放資料為底,提供類似產業顧問的平台服務,才能真正創造產業價值,並能夠建立永續可行的商業模式。